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1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0-1517:30:21

    (12)

    虽说有优惠政策,但令人奇怪的是,曹操似乎并不想走绿色通道实现快速就业,成年的他,不再斗鸡遛狗,开始结交天下名流。

    曹操明白,靠走后门得来的乌纱帽,是没什么含金量的,也是为士人所鄙弃的。即使依靠任子当官了,那些士人照样敢骂你这个关系户没文化。

    真正受大家尊重是那种经过正规途径(被人察举)步入仕途的官,其它的都是歪门邪道,不值一提。

    他想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尊重。

    然而,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自己的家庭成分不太好。

    在东汉,最受欢迎的是读书人(士人),最牛气的是世世代代靠读书做官的士族,像当今社会广受欢迎的商人啊、大款啊、暴发户啊,地主啊,虽说衣着光鲜、有车有房、日子滋润,却被广大士人鄙视为没文化、没素质,不受欢迎。其余的像农民啦、雇工啦,历来都是弱势群体,被压迫的对象(文革除外),要想出头那是很不容易的。

    东汉的士人虽然不掌权,但却掌握舆论,他们瞧不起你,就是社会舆论瞧不起你。

    像曹操同志的短板就是出身就不大好,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不说,他父亲曹嵩拜宦官为干爹,常常被人嘲笑为没文化,人前人后低三分。

    汉末的政权为宦官掌握,但舆论却为进步的知识分子(士人)所掌握,这些士人普遍都有那么一点点道德洁癖,鄙视权贵。

    有钱有势又怎样,小时候可以嚣张一点,长大了,要想士人买账好像也不现实。

    因此,曹操多少有点自卑的,他需要结交天下名流,来抬高自己的身份。

    东汉取士用人实行的是察举制,但你一个普通学子要想被领导看上的可能性大体上和买一张彩票就中千万大奖差不多。比方说,举孝廉,一个郡一年就一个两个名额;举秀才更难,一个州一年才一个。那时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大体对应现在的省、市、县体制。也就是说,要想被举为孝廉,理论上你应该是郡里的第一名,相当于现在的市高考状元;如果想被举为秀才,你应该是州里的第一名,相当于省高考状元。关键是那时虽然有考试,却没有科举,名额又那么稀缺,如此低的中奖率,一般群众只有重在参与了。

    当官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但出路终归是有的,只要你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任何一个:

    一个叫关系,另一个叫名气,所谓的考试,说说而已。

    名气最大,关系最硬的那个就是第一名。关系我们不说了,关系户从古至今都是受特别优待的。那没关系的咋办?就看名气了,你的名气如雷贯耳,威震四方,领导自然另眼相待,可如果你没名气,领导怎么认识你,领导不认识你是何方神圣,凭什么推荐你?

    因此,名气很重要。

    不管是美名还是虚名,只要有就行。

    接下来有个问题,名气从何而来?

    回答说:炒作。

    怎么炒作?

    回答说:炒作也就是包装,那时候没有电视、报纸、没有网络、收音机,靠玩艳照门、诈捐门、炫富门等搏出位估计是没戏的,要解决问题只能去专家门诊,找权威专家给你包装一下。

    这样看来,经过那些忽悠大师之手包装出来的东西,其实就像今天的月饼,里面的材料都差不多,但换上精致的包装,立即身价倍增,可以卖个大价钱。

    汉末的文人虽然是弱势群体,但却通过清议控制了舆论。所谓的清议,就是一大堆文人聚在一起,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议论朝政。有些清议界权威专家,专门品评人物,吃起了职业饭。他们随随便便点评你一下,让你乌鸡变凤凰或者凤凰变乌鸡都不是梦,其威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品评人物其实和算命没什么两样,清议专家和算命先生也没多大区别,只不过算命先生服务对象比较广泛,从街头百姓到皇帝(汉末的皇帝信这个),只要你敢信我就敢忽悠;而清议大师专门忽悠那些想出名想疯了的文化人。

    而清议大师们的工作流程也和算命差不多,无非是先看看人的五官长相,然后问上人家几句姓名、年龄、籍贯、文化程度、工作简历、技术特长、兴趣爱好、人生理想之类的东西,最后根据忽悠原理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一个人的包装工作就算完成了。

    有大师出面帮你炒作,为你造势,人想不红都难。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