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14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0519:04:46

    (2)

    李傕进京,杨彪当上了太尉,建安元年,他和献帝一起来到了许县。

    他没想到,官场的沉沉浮浮那么多年都没事,而在许县会无意间得罪曹操,差点丢命。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皇帝新到许县,准备大宴群臣,庆祝新生。但凑巧杨彪同志脸色不大好,而恰好被在场的曹操看见了。

    一般说来,人脸色不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生理原因,一种是心理原因。曹操是个多疑的人,挟持汉献帝后,他的疑心病更加严重了,看到杨彪同志脸色不好,他自然而然地往心理暗示联系起来。

    呵,你杨彪作为元老是不是想打我曹孟德的歪主意啊(恐于此图之)。

    这么一想,后果就严重了,曹操饭也不吃了,借口上厕所,直接打道回府(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

    不久,杨彪得到消息,自己因为身体原因,被免去领导职务。

    对杨彪而言,霉运才刚刚开始。

    之后曹操借口杨彪和袁术有婚亲关系,诬陷杨彪想废掉献帝,直接把他抓进大牢。

    负责审讯的,就是执法如山的满宠。

    杨彪被抓,震动朝野,考虑到满宠对人犯有动粗的习惯,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忙给满宠打招呼:“审讯可以,但千万不要暴力执法啊(但当受辞,勿加考掠)”。

    但如果不对人犯来点刑讯逼供,他就不是满宠了,何况这还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

    奇怪的是尽管他对杨彪施尽酷刑,却没有得到曹操需要的东西——因为根本没有那回事。

    几天后,满宠见到曹操,如实报告,杨彪之罪,查无实据。不得已,曹操只好下令释放杨彪。

    总体上看,曹操在朝廷最重要的人事调整莫过于首席谋士荀彧,他被委以侍中、尚书令的要职。东汉的尚书令级别虽然不高,但作为尚书台的长官,参与决断国家大事、起草朝廷文件,实权和丞相差不多。

    曹操把看管东汉朝廷的重任就交给了荀彧,但荀彧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他还为曹操举荐了许多人才:荀攸、郭嘉、钟繇、杜袭等等,他们都是曹操阵营综合举足轻重的人物。

    荀彧是伯乐,也是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悲剧人生已悄然经拉开了序幕,他效力的那个朝廷已经是曹操的朝廷,而不是他希望报效的汉室。

    他目前还看不透,因为现在的曹操伪装得很好,对领导是尊重的,对同僚也是友好的,名义上还是大汉的忠臣孝子。

    这样的人,谁会怀疑呢?

    迎接汉献帝的确是曹操下一招妙棋,他得到的不光是权力、名誉,还有地盘,以前他只是一方诸侯,地盘就只有兖州一块,但现在就不同了,关中、豫州、司隶州的一些地方官听说皇帝还活着,纷纷表示服从中央。

    谁是中央?我曹操!

    因此,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些地盘收入囊中。

    而曹操所做的一切打着皇帝的旗号,光明正大,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不,不,还是有人觉得心里不爽——袁绍。

    其实自从献帝迁都许县后,袁绍就感觉风向不对了,眼看着曹孟德打着皇帝的旗号扬威耀武,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没想到皇帝这块金字招牌还那么管用,失算啊,失算啊!

    现在袁绍肠子都悔青了,真是不听沮授言,吃亏在眼前。

    后悔有什么用呢,世上又没有后悔药。行动,关键是拿出行动啊。

    但皇帝在曹操手里,要让皇帝挪窝到冀州估计把口水说干也不行,抢,也是不行的,左右为难啊。

    于是袁绍改变策略,上书说许县这个地方不行,条件不好,皇帝生活、工作多有不便,然后请皇帝移驾到一个大城市—鄄城。

    表面上看,许县属于豫州,鄄城属于兖州,虽然都是曹操的地盘,但许县离袁绍很远,而鄄城离袁绍很近。

    袁绍内心的用意已经很明显,离我近一点,利益均沾。

    虽然是转弯抹角说出来的,但他忽悠的对象是曹操,论谋略水平,他还差一大截呢。

    曹操一眼看穿袁绍打的小算盘。于是他以皇帝名义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文件的大意是你袁绍作为朝廷重臣,兵多将广,眼见皇帝危难,却结党营私、袖手旁观,居心何在!

    是啊,你居心何在,我曹操心知肚明。

    袁绍一看就来气,皇帝无权无势,怎么敢指责我,明明是你曹操捣的鬼。

    呵呵,把皇帝绑架了,你曹操就牛气了!

    不过,诏书上印着是皇帝的玉玺,曹操的话,通过皇帝的文件说出来,份量就是不一样!

    袁绍虽然火气极大,却没处发,只能委婉地为自己找客观原因,辩护一下了事。

    被曹操如此戏弄,太窝囊了。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