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16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1818:51:12

    (8)

    事实证明,贾诩所说,这是明显的废话,但张绣信了——他也不得不信,退路都没了,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了。

    对于张绣的到来,曹操是很喜欢的,至少表面是这样,无论如何一个打了三次都没有打下来的对手主动认输,还带一大帮人来,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再说,天下还没有平定,还有许多军阀在观察曹操对待降将的态度。

    在曹操迫切需要树立这么一个样板时,张绣来了,贾诩也来了,正如他对贾诩所说:感谢你啊,让我取信于天下。

    也就是说,曹操对张绣绝无好感,留着他,封赏他,那是装点门面的需要,如果感觉你用处不大时,随时可以翻脸。所谓的冰释前嫌,除了书呆子,估计没人会相信。

    事实上张绣到达后,一开始曹操的确对他热情有加: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大家成为亲家。张绣很识相,曹操也很大方,封他为扬武将军。

    尽管他投降了,但他的感觉却一直不好,哪怕是曹操给他加官进爵。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也为了让曹操真正欣赏他,张绣只能拼命地挣表现,比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他就很卖力,立了不少功劳,之后被封为破羌将军。破袁谭后更是增加他的食邑为2000户,这在曹操的文臣武将中是最高的。

    所以,挣表现也没用。除了挣表现,他还想拉关系,比方说多次宴请曹丕,联络一下感情。

    他努力去做了,但却没有一点用处。

    曹操是不可能真正欣赏他的,永远。

    恩宠随风潜入夜固然可喜,但悲剧更是润物细无声。

    史书上说,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还没有到达就死了,被谥为定侯,儿子张泉继嗣。如果真是那样,历史就没有悲剧了,关于张绣之死,我更乐意相信野史:《魏略》上说:曹丕因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找他谈话,那意思是:你杀了我的兄长,怎么有脸面见人(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

    曹操的心里话,从曹丕嘴里说出来,张绣是聪明人,他很自觉,他选择了自杀。

    对曹操那样的奸雄而言,张绣杀死了他的儿子,杀死了他的侄儿,还差点让他命丧黄泉,这样的仇恨,肯定是刻骨铭心(曹操死前,仍然恋恋不忘曹昂,可以证明这一点),报复那是肯定的。

    所有的帝王,都是自私自利的,打击报复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所谓的爱才、**襟开阔,一句口号而已。

    逗你玩的东西,你还认真了。

    因此曹操肯定有杀张绣的动机,只不过他在选择合适的时机。

    我认为这就是历史的真相,也是政治的本质,残忍、自私、血腥,谁相信它仁义的外表,谁就会受伤。

    所以张绣的死,那是必然。

    有人说曹操很爱才呀,怎么会随便杀人呢?但我们要明白这么一个事实,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张绣似乎还不是特别优秀的人才,以前能打败曹操一半靠运气,一半靠高人指点。张绣只是一个能力一般的军阀,凭什么给你最多的食邑?

    给你一块糖,暂时麻痹你一下,顺便作秀给外人看看,等你的利用价值完了,也就该报废了。

    然后找机会(曹丕)提醒你几句,神不知鬼不觉,谁也无话可说。

    那是你自己想不开,与我无关啊,不要埋怨政府啊。

    其实张绣的悲剧,不在于他投降曹操,而在于他盲从贾诩的话。

    贾诩不愧是三国第一毒士,以他的思维能力,不可能不知道张绣过去是没有好果子吃的,然而这个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的人,却极力怂恿老板投降,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样的人,我鄙视。

    非常鄙视。

    成也贾诩,败也贾诩,这就是张绣的悲剧。

    对曹操父子而言,张绣自绝于政府和人民,那是他最好的选择。不过斩草要除根,曹氏父子并没有放过他的儿子,建安24年9月,魏国邺城爆发魏讽谋反案,此案牵连数十人(以后我会细说),有人说,那是冤案,但对于政治家而言,这些都不是他们要关心的,政治的目的在于打倒对手,负责处理此案的曹丕趁机把张绣的儿子张泉网进去杀掉。

    不管你参与没有,你的命运只有一个——死。

    目的是重要的,手段也是重要的,而所谓的真相,已经不重要的。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