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22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2420:04:41

    @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

    (7)

    到建安元年(196),孙策的队伍已经是人才济济,比方说朱治、吕范、黄盖、韩当、张纮、张昭等等,虽然比不过拥有政治优势的曹操,但与时期的刘备相比,那不知要强多少倍,要知道,刘备在江湖中混来混去,一直没有混出多大名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人才,那时候,刘备手下武将只有关羽、张飞这两个老面孔;而真正顶用的谋臣一个也没有,名气大一点的陈群、田豫也不跟他,尽往曹操那边跑,实在可怜。

    孙策创业期间的主要谋士是二张——张纮、张昭。张纮是正议校尉,张昭秘书长(长史),孙策每次出征是时候都是带一人在身边当参谋、让一人留守后方主持大局,事实上两人相当于他的左膀右臂。

    虽说是二张,事实上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还是张昭,199年那个张纮奉命到许都为孙策跑官,结果被曹操看上了,人也留在了许都,直到孙权即位时,才返回江东。

    张昭(156-236),字子布,彭城(现在的徐州)人,在东吴的阵营中,张昭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物,他比孙策差不多大20岁,孙策看作老师和朋友,由于他能文能武,孙策亲切地把他比作管仲;后来孙权即位,风云突变,虽然对他也是礼遇有加,但却是既用,又防,因而他的一生也是波澜起伏。

    张昭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是块读书的料,事实上张昭同志20岁不到就被推荐为州里的孝廉了。

    都说学以致用,抛开没用的大道理,读书是有功利的,人都是为自己的前途,,为一份好工作读书。

    而张昭绝对是个另类。

    郡里推荐他为孝廉,无数读书人在坟前作揖、磕头都梦想不来的大好前程就摆在他面前,他却弃之不顾。

    此后不要前程的张昭却经常和同郡的一些名人如王朗、应劭等人聚在一起,开展学术讨论,而他们谈论的尽是一些敏感、禁忌话题——帝王政治。

    此后张昭的名气越来越大,陶谦主政徐州时,又推荐他做茂才,此后他已经30好几入大龄青年了,按说要就业趁早,他创业的黄金年龄已过,这次机会再也不能错过了,但他还是不干。

    难道你想守着书本过一辈子?

    孝廉是太守推荐,一个郡就一个名额,相当于全市文科状元才有戏;而茂才是刺史推荐,相当于省里的状元才有戏,名额很珍稀,可陶谦却把它当垃圾。

    州领导的面子都不给,你以为你是谁呀?

    陶谦也毛了,直接把这个拒不接受领导召唤的大龄青年抓进大牢,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

    辛亏张昭同志平时朋友多,一个叫赵昱的连忙出面为他说情斡旋,事情才得以顺利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陶谦死后,按说曾经挨整的张昭应该放爆竹庆贺才是,可他却感到非常伤心,还专门写祭文表示沉痛的哀悼,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哥们呢。

    总之,张昭是很有才的,后来曹操进攻徐州,四处屠城,老家是呆不下去,张昭和母亲一道辗转到了江东,此时的张昭差不多已经38岁左右了,

    他不是不想就业,而是一直在等待机会,直到遇到了孙策。前面说过,孙策能文能武、谈吐幽默、爱护百姓、尊重人才,这样的老板还还等什么呢?

    于是张昭开始正式就业。

    但政治就像中医,有时是越老越吃香,至少对张昭同志而言是如此。前面说过,张昭是名人,名人的交际圈是非常宽的,张昭在江东工作,那些在朝廷任职的朋友知道这个挑三拣四的张昭居然成功就业,纷纷来信表示祝贺。面对张昭和曹操阵营的人交往,孙策知道后,不但不怀疑,反而非常高兴把张昭比作辅佐齐桓公的管仲。

    孙策一见面就给张昭两个官职:长史、抚军中郎。什么政治的、军事的问题都交给他打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非常信任。

    除了公事,孙策也没有忘记私下里加强感情联络,如登堂拜母,让年届不惑的张昭工作之余非常感动。

    感动的结果就是张昭同志工作非常卖力。

    士为知己者死,死都可以不怕,还怕工作?

    话说扬州刺史刘繇兵败曲阿后,逃到丹徒(镇江附近),不久他发现丹徒也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想到投奔富庶的会稽郡,以图东山再起。

    但那个会算命的许劭告诉他,会稽郡那么富裕,又紧挨大海,孙策一定不会放过的,他手下几万人,你又打不过,周围有没有援兵,闹不好会被人家赶到大海喂鱼的。

    那依你之见,怎么办?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