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2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09-10-0909:36:26

    起事之前,照例还是要先打打电报战,骂骂阵的。

    军阀战史看多了,你会发现,交战双方使用电报的频率有时跟子弹差不多。上台要发,宣战要发,打赢要发,输了也要发,总之,那会如果你不会发电报,就跟如今不会在论坛发贴子一样,是混不下去的。

    作为三巨头的阎、冯、汪各发了一通颇能代表个人特色的贴子。

    老阎的贴子转弯抹角,引经据典,从君主**,到民主政治,又讲到党国政治,到最后就一个意思:枪是我的,我的动也动不得,你老蒋想收走,纯属白日做梦。

    老冯就没老阎这么多弯弯肠子了。

    党国元老吴稚晖从南京发了一个电报给他,劝他不要对蒋动武,一下子就把老冯给惹火了。

    他亲自写了一封复电,内容堪称惊世骇俗。

    特摘抄其中精彩句子如下:

    “革命六十年的老少年吴稚晖先生,不言党了,不言革命了,亦不言真理是非了,苍髯老贼,皓首匹夫,变节为一人之走狗,立志不问民众之痛苦,如此行为,死后何面目见先总理于地下乎?”

    吴稚晖时年六十五岁,老冯抬举了他一把,称其五岁开始就闹革命了,真乃革命神童。

    至于“苍髯老贼,皓首匹夫”,那是有历史典故的。当年诸葛亮骂死老王朗用的就是这一段。

    骂人不带脏字,而且能够通过电报这样的文明形式来表达,老冯也算是独一份的了。

    说起来,这吴稚晖可是党国一老怪,据说骂起人来也是六亲不认,被他骂成“猪狗”都算最轻的。

    不过正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遇到老冯,歇菜了。

    最具文学性、思想性的当然是汪精卫先生的大作。

    一直在政府内混的老汪,对里面那些见不得光的大事小事可太熟悉了,一下笔便扬扬洒洒,什么受贿、**、独裁、**,总之是什么脏,就捡什么往老蒋头上套。

    电文发完,一个万恶的老蒋便新鲜出炉了。

    经过一番发贴、顶贴、刷屏之后,批判的武器眼看用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上场的便是武器的批判。

    1930年3月,“反蒋联盟”发出通电,拥护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出兵讨蒋。

    国民政府随即做出反应,下令把反动派总头子阎锡山的本兼各职一并革去,同时对他本人予以通令缉捕。国民党亦决定永远开除阎锡山党籍。

    此前,冯玉祥早就被“双开”。

    谁都没退路了,打吧。

    陈兵百万的中原大战随之全面展开。

    耐人寻味的是关外张学良的态度。

    从“反蒋联盟”的通电来看,张学良“副总司令”都当了,似乎已经铁定成了反蒋军事四巨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77)

    2009-10-0909:38:56

    关河去的是安徽哪座山啊,竟然还有太极张三丰的墓?他的墓为啥不在武当山呢?

    ——这座山叫齐云山,张三丰最后圆寂的地方。端的是个好所在,诸兄有时间可以去转转。

    2009-10-0909:44:32

    问一下楼主这个人帖子会写到1945年??目前是不是有些背题了??呵呵——兼答马飞宇兄

    记得兄弟读书的时候,碰到说话风趣的老师,最喜欢听的就是跑题,反而觉得那个更精彩。正因为如此,我才用了一个“有关”,乃至有位仁兄认为重复了,好象大家现在都时髦用“有关的事”,其实不是这样。

    同时就本帖来说,肯定是个巨坑,这是一定的。其实就我来看,无论是中国(民国)内部的事,还是日本的事,都是跟中日之战有关的。我以为,打仗只是表面,深层次的在里面。否则我们对这场战争是永远无法真正深刻理解的。

    2009-10-0914:21:58

    兼答archeologist_001兄:有关于满清入关招民开荒的问题,我看到好几位兄弟提出疑问,其实是没把这一段看全了。因为我在后面已经补充过了,不过可能没有交代得更清楚:所谓政府的优惠政策其实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从顺治开始,仅十几年而已。此后,就有了archeologist_001兄所说的柳条关。就官方渠道而言,后来的满州,主要都是流放的犯人,比如说著名的宁古塔,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余秋雨同题的一篇散文(《宁古塔》)。大家不要认为老关在文字上似乎很喜欢开玩笑,就对史料不认真了。事实上,我写东西前,都要对比好几种史料,自己觉得更符合史实的才会收录。有的貌似精彩,但不可信者,决不会收入。既是写史,岂能没有认真二字。

    2009-10-0914:26:01

    虽然东北军在中苏之战中表现真不咋样,但毕竟拥有40万之众,比老蒋的中央军都多,而且武器又好。要说谁敢无视于它的存在,那就真成睁眼瞎了。

    中原大战前,老蒋和老阎这两个对立盟主都派人潜入东北,对张学良极尽拉拢利诱之能事。

    先是阎锡山送来了一张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委任状,接着蒋介石也送来了同样的委任状。张少帅脑子都不用动,双方就都认他这个副总司令了。

    与老阎不同的是,老蒋除了送委任状,还专款专送,汇了几百万巨款到沈阳。

    太有趣了。张学良不动声色,对老阎那边说,自己暂时不能出兵,不过必要时候可以提供弹药。

    对老蒋,尽管收了人家这么多银子(从没想到过要退),还是那个态度: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他在观望。

    谁说少帅没脑子,在这节骨眼上,没比他更坏的了。

    我发现,如果要研究抗战,一定不能忽视这场中原大战。

    不仅仅是因为它决定了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国究竟是以统一还是分裂的面目御敌,还因为直到抗战初期,东部战略要点和大体结构都未有大的变化。

    某种程度上,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一场攻守预演。

    战端一开,桂张军(桂系和张发奎部)从南,西北军、晋绥军从北,一北一南对中央军形成夹击之势。

    真个是黑云压城城欲摧。

    中原大战作为蒋介石生平的得意之作,在整体谋略上的确有意无意地体现出了很多神来之笔。

    他用四员将防四路兵:

    刘峙在陇海线(连云港—兰州)防冯阎联军;

    韩复榘在津浦线(天津—南京浦口)防晋军;

    何应钦在长沙至武汉一线防桂张军;

    何成浚在平汉线(北平-汉口)防西北军。

    在这个任命中,刘峙是最让人放心的,因为帐下集结了中央军的精锐,老蒋最能打的部队都在这一路。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这刘峙不是被骂为“常败将军”吗,这厮也能打仗?

    答案是:至少在抗战前,刘峙还是很能打打的。

    想当年,刘峙也是黄埔教官,无论东征还是北伐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要不然,老蒋就算再眼拙,也不会把关系全局的帅印授给一个人所共知的笨蛋。

    至于此君后来的碌碌有为,只能说官僚机构真是个毁人不倦的大染缸。刘峙不幸成了其中典型。

    韩复榘作为原西北军的五虎上将第一名,投蒋后深受信任和重用,让他在津浦线上打晋军问题也不大。

    何应钦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让他以这样一个身份领衔湖南,足可以看出老蒋对南方桂张军实力的忌惮。

    但下面的布局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

    那就是让何成浚主防平汉线。

    从冯桂大战开始,平汉线就一直是决定战局的主战场,而且此次迎面之敌是素以能攻善战著称的西北军。

    何成浚何许人也?他能担当此任?

    (78)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