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7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09-11-0719:07:45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军队中出现了两个派别,堪称日本昭和军阀的两大怪胎。

    如果看实质,这两派都是“国家改造运动”的发展和变种,宗旨都是要让军人统治国家,主宰一切。

    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一派叫统制派,这派算是极右的,认为革命不能踢开政府,要由军部为统制,带着政府一道革命,政府就是不想革,你也要逼着它革。

    另一派叫皇道派,这派算是极左的,他们要踢开政府闹革命,主张把高官全收拾了,直到普天之下除了天皇,老子最大。

    荒木贞夫在陆军当然有影响,因为他不仅是这个无法无天的皇道派的老大(“皇道”一词就来源于他平时的口头语),而且还在陆军大学当过校长。

    陆大历史上,有三任校长都与“九一八”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在我可以把他们的名字报全了。

    他们按时间顺序,一人做了一年,先后是林铣十郎(就是那个朝鲜的越境将军)、荒木贞夫和多门二郎。

    当初参谋本部的一帮人策动“三月事件”,就是想建立一个以荒木贞夫为首的军人内阁。

    现在,这个狂人中的狂人、疯子中的疯子终于上台了,军队当然是一片欢呼——从此以后,咱上面也有人了。

    这之后,关东军就没什么听话不听话的问题了。因为陆军省的声音就是他们的声音,而陆军大臣就是他们利益和要求的代言人。

    既然关东军这么看得起自己,陆相荒木贞夫也投桃报李,一个劲地在朝廷那里帮他们鼓吹。

    在荒木的提议下,日本内阁通过决议,将东北四省(除原来的三省外,张学良临时把锦州设为了省)划入日军绥靖区。

    接着,国会又通过了向关东军致敬案。裕仁天皇对“皇军之威武”大加称赞,并下诏书慰勉。

    他对东北军的那句著名评价也开始传开了:“(与皇军相比)东北军真是太监军队。”

    一个陆相的任免,几乎让本来想搞好中日关系的犬养内阁成了货真价实的好战内阁。

    “和平”解决“天津事变”后,张学良认为这样一来,关东军就没了进攻锦州的借口。

    然而他又错了。

    我们要记住,借口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如果他没有借口,为了方便欺负弱者,也会随时再找一个出来。

    这次的借口是剿匪。

    其实说白了,他们自己就是匪,是东北最大的日匪。

    贼喊捉贼向来是日本人的长项。

    关东军很快就将踏着大凌河的冰进军锦州了。

    这次本庄繁是准备在锦州下点大本钱的,因为江桥之战给他上了很生动的一课。

    东北军可不个个都是孬种。

    如果把江桥模式复制到锦州,这位关东军司令官的脸部肌肉就不能不剧烈抖动两下了——

    马占山手下才不过几千人,锦州守军却有十几万。

    马占山没有什么军备后援,锦州却可以通过陆路和海路源源不断地从关内调来援兵和弹药。

    本庄繁当然无法把锦州想像成沈阳。

    因为这里毕竟是东北军在东北的最后一块军事重镇,此一战势必鱼死网破,全力以赴。

    关键时候,还得靠自己人荒木给罩着。

    原先关东军调兵很困难。江桥战役时,本庄繁连发几个加急电报,要求国内增援,但都被政府挡着,愣是一个兵没讨到。

    现在陆相亲自出手,一切都解决了。

    进攻锦州的部队,除参加过江桥战役的第2师团(仙台师团)和混成第39旅团(嘉村旅团)外,又从国内增派混成第8旅团(村井旅团),从朝鲜增派混成第38旅团(依田旅团),最后连嘉村旅团的大本营朝鲜龙山师团也一齐拉了过来。

    空中,则由关东军飞行队大队长长岭龟助大佐(陆大第28期)亲自领衔,率领所属5个中队往来助战。

    与江桥之战的添油战术不一样,这次关东军一开场就亮出了宣花板斧,摆出了一支很牛的阵容。

    对本庄繁来说,美中不足的一点,是海陆空缺了一个“海”,否则就太完美了。

    但海军可不是他能调动得了的。

    (166)

    2009-11-0809:33:29

    “九一八”事变时,本庄繁就曾要求驻旅顺口的海军第2遣外舰队帮忙,把舰只集中到渤海湾内的营口附近,以策应关东军的陆上行动。

    注意,这里是要求,而不是请求。

    当即遭到第2遣外舰队的断然拒绝,理由是另有任务,且未接到军令部相关指令。

    下面的话没说。

    你本庄繁算个什么东西,竟然对我们海军指手划脚起来了,请问你妈贵姓?

    本庄繁碰了一鼻子灰。这次他想通过参谋本部来跟军令部打招呼。

    领导对领导,上级对上级,应该好说话一点。

    可是本庄繁想错了,军令部的回答同样是——恕难从命。

    官方原因是海军必须忠实执行政府关于中国事件不能扩大的有关政策。

    私底下的原因就简单多了:老子出了力,让你风光,不干!

    幸亏南京政府和张学良都没想到要从海上派援兵(连陆路也没有),不然的话,关东军和参谋本部就得找小肚鸡肠的军令部拼命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次谁都看出日本人不是做做样子,是要对锦州城动真格的了。

    12月9日,国联理事会又一次通过决议,重申日军必须“从东北占领区撤兵,并恢复到事变前的状态”,同时决定尽快派调查团到当地进行调查。

    决议很好,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美英法见势不好,也赶紧出来拉架,但日本人知道这三家就是玩虚的,根本理都不理。

    日本真正担心的其实是苏联。原因显而易见,万一东北军要与日军在锦州决一死战,则东北的大部分后方就会陷入空虚,到时如果老毛子攻上来就悬了。

    斯大林老狐狸一个,他才不想过来趟这趟浑水呢。你不是怕我会打你吗,放心,我绝不会动手。

    少帅张学良这次算看清楚了,国联调查团还没出发,英美法吓不住日本人,苏联更好,干脆选择了在一边看热闹。

    只能靠自己,可是自己能靠得住吗?

    事实上,此前他还是为此小小地坚持了一下的。

    日军大规模进攻锦州前夕,东北军19旅以铁甲车队为掩护,在义勇军的配合下,曾与西犯的关东军(也配备有铁甲列车)进行过遭遇战。

    当时双方铁甲对铁甲,钢刀对钢刀,虽未全胜,但至少是没让日本人占到什么便宜。

    本庄繁为此曾忧心忡忡,认为如果东北军都照这个样子抵抗,“将会发生事变以来未尝有过的大会战”,仅过一条大凌河就够自己喝一壶了。

    “由于张学良军开始了积极的军事行动,锦州方面的事态异常紧张”,关东军不得不坐下来重新检视自己的战前准备工作。

    可是本庄繁多虑了,因为少帅只是冲动了那么一下下,很快他就不“积极”了。

    收复东北没戏,坚守锦州可能把自个的老本拼光。

    想来想去,终于做出决定:撤。

    为了这个决定,他会后悔终生吗?

    因为这不同于“九一八”,那时他可以说,自己没有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分不清日本人究竟是想找茬砸场子还是要抄他老家。

    这个时候,也没有谁会再提出来,让他“绝对不抵抗”。能够做出这个决定的,只有他自己。

    他不应该忘记,张作霖的陵园还没完工,老爷子的尸骨都未及迁葬,且祖宗祠庙,一朝辞别,何日可归。

    他不应该忘记,处于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没有一天不翘首西望,期盼王师北上,收复失地。

    他更不应该忘记,将帅的责任,军人的荣誉,汉子的担当。

    可他还是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驻锦州的东北军得到的上峰指示,不是如何固守城池,决一死战,而是撤至关内。

    理由是:现政府方针未定,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

    那“现政府”在干什么呢?

    (167)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