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2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09-12-2422:04:47

    既然是游击队,选择的打法当然都是占便宜的打法。

    还记得东北军放弃锦州前打的那个铁甲车遭遇战吗,当时跟19旅携手杀敌的就是老北风率领的辽南义勇军。在那次战斗中,义勇军就屡屡采用伏击方式打击日军,其战果不比作为职业军队的19旅差多少。

    现在,老北风又想用什么法子来逗逗这个自以为是的河野呢?

    他手里有3000多人,人是不少,但论武器和实际战斗力,却还是要比河野带来的日伪军差上不止一截。

    要打赢,那就得看变戏法的本事了。

    论变戏法,没人能强得过老北风。

    人还不够是不是,变啊。当初辽河边“闲庭信步”时,能把10个人当300个人来用,如今也一样,而且更不得了。

    他把3000人分成四路,从东西南北同时向沙岭镇的日军发动突然进攻。

    这位要说了,兵宜集中不宜分散,你把他们拆开来,不是显得人更少了吗?

    那得看什么时候。白天你要是这样干,那就是标准找抽型的,非得给人家各个击破不可。

    老北风选的时间是晚上9点钟的时候。那时候天黑了,日军也没有夜视镜,根本看不清义勇军来了多少人,只知道四面八方,密密麻麻,全是人。再一鼓噪,3千人,河野准以为是3万呢。

    这人的心先慌了,哪里还能打得好仗。

    如果嫌武器不行,那也能变。

    干游击队的,都是民间的点子大王。老北风让人事先把爆竹放在水桶里,部队一发动进攻,就噼噼啪啪地燃放起来,再用那个舰炮改装的土炮轰一下,音响效果比美国大片还逼真。

    这么老土却有效的打法,河野根本连见都没见过,怎能大脑不缺氧。

    进攻发起后,项青山从西路打得最急,这一边的日伪军见对方来势凶猛,就想往沙岭镇内躲一躲,以便稳住阵脚。没想到由于指挥系统出现混乱(河野已经晕场了),其它日军根本就不知道退过来的是自己人,还以为是义勇军突破防线冲过来了,赶紧予以还击。

    这下好了,义勇军反正子弹也不够用,干脆就不打了,蹲一旁看热闹。只是偶尔放两个鞭炮,给双方助助兴。

    日伪军到底战斗力强啊,一直打到天亮才歇手。

    不歇手不行了,因为指挥官河野大尉已经被打死了。最冤的是,这兄弟临死都不知道射死自己的是敌人还是自己人。

    是役,日伪军伤亡100余人,两卡车都没拉得过来,这里面一大半都是“误伤”的。

    这趟属于日军来惹老北风。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不回敬一下,总觉得过意不去。

    老北风准备到海城去逛上一逛。

    照例,首选目标是海城火车站。

    想抄老北风底的河野属于闭着眼睛来抄底,对手的虚实都没搞清楚,结果反被人家抄了底。老北风则不同,他在出手前一定要把这些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我的小人之心揣度,大概是做绺子做出的习惯,不搞清楚目标有没有钱,有多少钱,决不轻易下手,贼不走空嘛——开个玩笑。

    (286)

    2009-12-2422:11:01

    作者:poihero回复日期:2009-12-2421:10:38

    老关回来了,事情办我完了么?圣诞快乐!

    ————————————————————————

    没全办好。但晚上可以解放,这就晚上摸到天涯来了。祝圣诞快乐!

    2009-12-2519:32:21

    第一天,老北风派出了几支部队对海城及其附近满铁所属区域发动攻击,但这其实是佯攻。派出来的也并不是什么战斗部队,而是侦察小分队。他们打海城是假,进行火力侦察是真。火车站里有多少鬼子,武器怎样,战斗力如何,卧底便衣都不用派,一打全知道。

    通过这次佯攻,老北风不仅摸到了海城火车站的底,而且得到了一个新的情报:离此3里,有一个大矢兵站,里面存放大量军用物资及军草垛(喂东洋战马的)。

    得到这个情报,他两眼放光,连海城火车站都暂时不打了,一门心思盯上了兵站。

    三天后的晚上,还是9点(这算是一个吉祥时间了),辽南义勇军突袭大矢兵站,并点燃了军草垛。守卫兵站的是南满铁路守备队,他们惊慌失措,没能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当天,军草被烧掉30余垛,大批军用物资化为一道青烟。

    大矢兵站是当时日军在辽南的一个大兵站,此处被袭,南满日军后勤补充受到很大影响,连关东军司令部都对此大为震惊。

    对海城火车站,老北风采取的则是疲劳战术,也就是隔三岔五地就要去骚扰一下。那种骚扰还不是一般的骚扰,声势往往很大,每次都要以两到三千人进行包围,包围了也不往里面死冲(那样倒便宜日本人了),而是在外面吓人,反正不把驻守车站的日军吓到口吐白沫,决不退兵。

    人是最不经吓的,日军也不例外。次数多了,这帮人犹如惊弓之鸟,稍有个风吹草动,就得找地方先躲一躲。据说有一天晚上,海城附近有个村子里面请神汉驱鬼,放了一会爆竹,当时就把城里的“日本鬼”吓得够呛,还以为老北风又来拿他们寻开心了。

    最后一次进攻海城,老北风索性一把火把车站全给烧了,这下大家都别惦记了。

    好了,说过风格较为鲜明的辽南义勇军后,我们再来说说另一支义勇军。

    我有一个体会(完全是个人的):我们对自己身边非常熟悉的东西往往容易淡漠或不予深究,比如说国歌。

    几年前,我随一个团队在昆明的一座山上玩,看到路牌上有写“聂耳墓”,很激动,便想去探访一下。无奈那是一个扬旗排队的旅游团,同伴中文人基本没有,“骚客”估计也就只有我一个。对看一个死人墓,没人提得起兴趣(尽管他是无人不晓的聂耳)。我这人集体观念还是很强的,于是只好作罢。

    我对聂耳墓的兴趣主要来自于两点,其一,我这人爱假充斯文,比较喜欢人文的那套东西,比如说这里如果有一个划船项目,又有一个名人故居,给我选,我肯定选后者;其二,我从小就听说聂耳是被日本人害死的(后来知道并没这回事,人家日本还很欣赏他的才华,专门在他溺死的地方建立了纪念碑),觉得这事很离奇,或者说蛮有故事性。

    请原谅,从头至尾,我就没当他是国歌的作者看。

    因为那首歌真的是太熟悉了,熟悉到我们根本就不想了解它的起源,知道它的历史,体察它的精神。

    我想,如果当时我能够把歌的名字——《义勇军进行曲》在心里默念几遍,也许我的看法会有所不同。

    聂耳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一定是饱含深情的。因为歌中描写的其实就是一支真实存在过的义勇军:他们曾在东北“发出最后的吼声”,把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惟其真实,惟其感愤,惟其激越,才能传之久远,打动人心(“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否则,不能解释“红歌”这么多,为什么只有它才能成为我们这个泱泱大族的代表歌曲。

    这支义勇军,就是辽东义勇军。

    (287)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