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5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1-1819:02:22

    在作战方法上,武藤开始知道专一的好处了。

    全面开花,事实证明是失败的,扔垃圾堆去。现在我要把它改为重点进攻,饭一口口吃,仗一个个打。

    顺序上,从辽宁开始,经过吉林,最后到北满,像扫地一样一路扫过去,“剿”掉一个算一个。

    大政已定,但武藤并没有马上行动。

    他在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

    深秋,庄稼地里该收的都收了,青纱帐不复存在,树叶片片凋零。

    出击。

    10月,辽东义勇军在关东军的连续攻击下,已无法在原地坚持,主力被迫“西征”,实际上就是往热河、关内一线撤退。

    11月,在沈阳、长春、吉林之间的三角带地区,辽吉义勇军遭“梳篦”式扫荡,损失殆尽。

    12月,辽南义勇军处境艰难,老北风传奇即将面临终结。

    看起来,战果辉煌,可是武藤并不敢稍有懈怠,甚至变得越来越紧张,这是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

    本庄繁的下课,关东军司令部的重组,固然是被满洲义勇军久“剿”不灭给闹的,但某种程度上,更是因为一个人。

    这个人不过一胡子出身,然而却堪称东北战神,打正规战,他创造了江桥之战的经典,打游击战,他攀上了这一领域的巅峰,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不挪窝时你翻遍黑龙江都找不到他,一旦出来又可以打得你浑身难受。

    这个人叫马占山。

    你说本庄繁对马占山不重视吧,本庄繁自己都要急得哭起来了:冤枉啊!

    他手上一共4个师团,2个在这里和马家军打,几乎用上了关东军的一半力量,还不行,又厚着脸皮,从国内“走后门”,调来近卫师团骑兵旅,就这样,仍然徒然无功。

    本庄到这里,也真是急了眼,关东军里面只要被他看见是根葱的,都要拔过来,插到黑龙江去对付马家军。驻辽吉的2个师团本来追义勇军就追得上气不及下气,他还要从中调最能跑的骑兵联队出来。

    对这两个可怜的师团来说,这哪里是在调他们兵,分明是在抽他们的血。干脆,大家都别玩了,我们也躺着睡觉,门外面的义勇军吵翻了也随他去,反正出来了也追他们不上。

    能押的赌注这回全押上了,总算,下面报捷,说马占山被打死了。本庄繁还为此难得地露了一回笑脸,以为这下子可以轻松一点了。没有想到,所谓“马占山被击毙”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大笑话。真相被揭露后,一堆人都表情尴尬,除了松木、本庄繁,竟然还包括天皇裕仁。

    弄到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你本庄繁再不下课,就没天理了。

    同样的考题,也摆在作为继任者的武藤身上。

    (361)

    2010-01-1909:00:00

    本庄繁已经倒在了马占山面前,他绝不能成为第二个本庄繁。

    论声望,论能力,没有一个东北将领能超越马占山。即使满洲的义勇军全给消灭或者赶走,只要马占山还在这里,死灰可以复燃,卷土可以重来,一切所谓成果都将无从谈起。

    对于武藤来说,马占山是一道坎,一道必须逾越,也非常难以逾越的坎。

    这场对决,维系胜负,更关乎荣誉,他放到了最后。

    在他之前,本庄繁曾把对决提前,结果自己倒先出了局,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当武藤把目光转向北满的时候,他才发现,这里的情况远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因为这里除了马占山之外,又跳出一个拦道的:苏炳文。

    江桥抗战时的参谋长谢珂的眼光真不简单,他当时向张学良推荐了两个人,作为江省政府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人选,一个是马占山,另一个就是苏炳文,均为后来领导江省抗战的超重量级人物。谢珂自己,后来也转投了苏炳文,仍然当的是参谋长。

    能与马大帅并列,本身就可以说明苏炳文在当时江省军政两界的地位。与马占山不同的是,他可以说一个相当正规的军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值中国碰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举国上下对国家命运进行了重新反思。当时的反思结果之一,就是认为之所以被老外变着法欺负,缘于宗文不宗武,也就是光会念四书五经,不会挥拳弄棒,便只有挨揍的份了。

    想通了以后,国人便都为之忙开了。从派留学生远赴东洋学军事开始,国内的军事学校也犹如雨后春笋,渐呈遍地开花之势。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鲁迅年青时拍的那张帅哥照就知道了,当时就连一般学堂的学生,都一水儿军校学生的装扮,特拉风的那种。

    苏炳文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他的军事受教过程甚至可与日本军人相媲美:小学上的是沈阳陆军小学,中学上的是北京陆军中学,最后从河北保定军校毕业。

    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在苏炳文的头脑里,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显然要远高于割据一方或投敌卖国的**。“九一八”事变后,他曾作诗一首,中有“正气有歌文宋瑞,鞠躬报国武乡侯”云云,“文宋瑞”指的是写正气歌的文天祥,“武乡侯”指的当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

    此人其志可想而知,所以他这样一个举动就比较好理解——把自己全家都送往了北平。

    当时苏炳文掌握着海满地区(海拉尔和满洲里)军政大权,家人在东北并无安全之忧。如此苦心孤诣,其用意就是和李杜一样,表明一个信号,一个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时刻准备和日本人死磕到底的信号。

    在张学良任命马占山担当江省抗敌大任后,他毫无怨言地予以支持,将麾下程志远骑兵旅,步兵第1旅、第2旅各1个团派至嫩江参战,自己只留下一半兵力驻守,并为马占山提供了部分物质。

    江桥抗战结束后,除程志远投敌未归外,其它2个团都已归制。

    苏炳文的声望和价值,日本人是很清楚的。可以说在北满地区,仅次于靠江桥一战出名的马占山。因此,几乎在说降马占山的同时,日伪方面就开始积极地做苏炳文的“工作”,但效果甚微。

    (362)

    2010-01-1909:13:54

    作者:冷月孤星雨回复日期:2010-01-1820:21:14

    刚在煮酒论史中看到一个帖子,是说张学良在九一八中替蒋介石背黑锅,关兄怎么看?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2635.shtml

    —————————————————————————————

    张学良晚年的回忆是否定老蒋在“九一八”当夜给他发“绝对不抵抗”电令的。但没有电令,并不等于没有这个政策。实际上当时的国民政府确实是持这一政策的。老蒋给张的方略也大抵如是。只不过同样的政策,个人把握不一,前后态度也不一样。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