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6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1-2314:04:40

    等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年底,虽然国联那边还没有什么消息,老蒋就有些觉得不对劲了。

    为什么?

    马占山跑苏联去了,义勇军全哑了火。那意思就是说,关东军可以腾出手来了。

    日本人不是天天叫嚷着热河是属于“满洲国”的吗,他们一旦吃饱了饭没事干,还不是会跑到那里去找茬?

    事情有点严重。

    他赶紧给小张发了一个电文,提醒他“倭寇北犯侵热,其期不远”。

    知道这位小兄弟胆小,真真假假地给他一些暗示:“(我)已密备6个师,随时可运输北援”。反正一句话,你要是和日本人打的话,我这里要人有人,要枪有枪,我还会跟你一起“共存亡”。

    对要不要抵抗日本人这一点,现在的老蒋体会比谁都深。在“九一八”前后,他认为如贸然与日军直接发生对抗,由于实力悬殊,只能落得亡国灭种的下场,因此曾经一味主张忍让,结果棋错一着,连东北都没能保得住,而自己也随即跌入了人生和事业的谷底。然后的“一二八”虽没打赢,却让他在政府和民众中重新获得了声誉。两相对照之下,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光交涉,不抵抗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点上,他与当时的汪精卫观点一致,并无分歧。

    他几乎是在拿自己作比方,来开导小张:打吧,不打老百姓不卖你帐啊,即使你打败了都不要紧,也不至于天马上就塌了下来(“惟有决战可以挽救民心,虽败犹可图存”)。

    老蒋的话并非虚言,因为山海关那里已经出现了危机。

    这时候的山海关,驻扎着中日两**队。

    怎么这个地方也有鬼子?

    都是当年辛丑条约惹的祸。清末的不平等条约多了去,但要说到对中国内地最具安全威胁的,恐怕还就数它了,起码殆害50年。

    辛丑条约明确规定,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应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各国”中当然包括日本。

    不过,所谓的驻兵实际上就是代表一种象征意义,而且几十年过去,清国也没了,加上国际风云变幻,到民国的时候,已经没几个国家有兴趣再派兵守在这里了,就日本非常“执着”,从来没有说过要撤。

    当时的天津驻屯军司令官是中村孝太郎中将(陆大21期)。他跟前任香椎浩平、仙台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都是同学。不过同学不同命,多门在满洲那边搞得风生水起,中村却只有离得老远看热闹的份。

    建功立业,谁不想啊,可手上的兵实在是太少了。

    天津驻屯军共有10个步兵中队,1个炮兵中队,不足2000人,还不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多处,每个地方都只有几百人。

    香椎不甘心这样“碌碌无为”,所以跟着土肥原弄出了一个“天津事变”,但雷声大雨点小,没能鼓捣出什么成绩来。究其原因,也在于力量不够。要知道,天津驻军算多的了,满打满算,也只有500人不到。难成事啊。

    (375)

    2010-01-2319:07:31

    条件简陋,那就创造条件,反正不能就这么窝窝囊囊地白到中国来一回。中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哪里着手呢?他把眼光放在了山海关,因为那里他够得着。

    山海关有一个天津驻屯军守备队,几百人。同驻山海关的东北军则有一个团——东北军第9旅第626团(石世安团),两千人。

    硬来,中村觉得把握不大,还是先用“和平”的办法试试。

    具体执行这个“和平”使命的是守备队队长落合正次郎少佐,由他负责去找第9旅旅长何柱国谈。

    跟东北军将官大多为东北本地籍不一样,何柱国是广西人,还是保定军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双料生。按说这样的人才,桂系是肯定要的。但麻烦在于他在日本念的是骑兵科,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队里全是清一色的步兵,没这个专业。搞别的吧,也不是不会,但总觉得不甘心——东瀛留学的那几年不是全荒废了吗。这时候正好有个保定军校的同学来看他,这兄弟是东北人,一听,这还不好办吗,我推荐你,去东北军那里干吧,骑兵有的是,一定能让你发挥所长。这么着,何柱国就进了东北军。

    按照落合的意思,是希望何柱国在滦东(滦河以东)地区建立一个自治政府。

    话说得还合情合理:关东军恨的是谁,不是整个东北军,而是张学良。有了这个不属张学良管辖的自治政府作为缓冲区,关东军自然不会过来找麻烦,大家得利啊。

    末了还不忘添一句:我可是为你,为你们整个东北军好呵。

    何柱国不言语,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拖着。

    两三句话就把一个东北军旅长给搞定,落合倒没这个妄想。他只是认为,既然何柱国没否决,双方就还有商量的余地。思想工作嘛,哪有那么容易做的。慢慢来吧。

    他有这耐性,关东军可等不及了。

    此时,第8师团(弘前师团)正在辽西“清剿”义勇军,有意无意地就想往山海关这里“蹭”。铃木第4旅团第5联队(谷义联队)开着铁甲车,一口气向山海关发射了38发炮弹。理由是:他们看到义勇军在山海关前一闪而过,所以炮轰没商量。

    说到底,弘前师团就是来找茬打架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搞磨擦”。打炮只是一个前奏,下面就是要进攻山海关了,进来捉义勇军嘛。

    可这却急坏了一个人。

    谁啊?

    落合。

    眼看思想工作就要做成了,被你们关东军这么一弄,不全泡汤了吗?

    不行不行。

    他赶快做和事佬,介绍何柱国与第5联队联队长谷义一大佐见面,要双方和解。

    谷义一不卖帐,怎么了,老子高兴就放几炮玩玩,和什么解。

    落合急得暗地里直跺脚,当着何柱国的面,他又不能明说:我是准备忽悠他们支那人的,你别来搅局呀。

    见谷义一不给面子,落合只好再去请人,一块做工作。

    (376)

    2010-01-2412:15:03

    吉冈安直少佐(陆大37期),先前也在天津驻屯军司令部做过高级参谋,此时为弘前师团参谋。

    落合把利害关系一挑明,吉冈便明白了,于是他就和另外一个天津驻屯军的参谋一道,找到谷义一,如此这番一讲,后者也不是全无心眼,当下就明白了。

    哦,原来是我们的地下同志在搞“潜伏”工作,一场误会,走人。

    谷义联队撤走了。

    山海关内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商户们本来紧张万分,认为这次双方肯定要刀兵相见,山海关免不了一场血光之灾,现在落合这个“热心肠的人”仅靠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说退了来犯之敌。好事啊。请客。

    这一请客不要紧,把个落合真送上火山口了。

    “潜伏”这东西,最重要的是保密,落合当然不可能把事情的真相都泄露给下面的那些基层官兵。守备队的人只看到谷义联队不战而退,关东军进攻山海关的行动破产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上级——落合。

    现在他又收中国老百姓的礼,赴他们的局,这种行为,不是“日奸”所为又是什么。

    我们人虽然少,可是志气高啊。领导卖国,我们不能卖国,抛开落合自己干!

    可要直接朝东北军开火,毕竟还有点心虚,怎么办呢?

    看到街上巡逻的中国警察,突然来了灵感:先在他们身上试试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1日下午,日本天津驻屯军山海关守备队在儿玉中尉的率领下,发动突袭,把中国南关警察的枪都给缴掉了,顺势还扣押了公安局长。

    这次“成功”,让儿玉等人大为惊喜。原来关东军能做的我们也能做,那还等什么,立功的机会到了。

    深夜11点,守备队借口在其居住地附近发现了中**队的手榴弹,“自动自发”地向山海关发动了进攻。

    因山海关又名榆关,所以历史上称此事件为榆关事件。

    看来河本、石原的后辈们真是越玩越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了,这回道具和准备都不需要,只要胡绉一个莫须要的理由就能开打了。

    山海关外枪声四起,何柱国向张学良请示怎么办。少帅这回倒没犹豫,因为他也知道如果山海关丢失,将是一个什么样严重的后果,自入关后第一次发出了豪言: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你一定要给我顶住。

    有了少帅这句话,何旅长不敢怠慢,迅速指挥石世安团进行抗击。

    怎么说,人家也有一个团,两千人,认真对待了,守备军当然不是对手。

    都到这时候了,儿玉不甘心啊,正所谓骑虎难下,一咬牙就带着几个人去爬南门城墙,一边爬还一边不停地往里面甩手榴弹。

    城墙上的东北军士兵也往下扔手榴弹,不多,就一颗,儿玉就报销了。

    领头的完蛋了,剩下的只好哪儿来的还回哪儿去吧。

    可这帮家伙哪有吃眼前的亏的道理。

    很快,天津驻屯军司令部、弘前师团指挥部都收到了山海关守备队发来的电文:呜呜,兄弟们无缘无故被东北军打了,好惨,快来帮忙。

    第二天早上9点,弘前师团就杀到了山海关下,并送来最后通牒,要求守军撤出山海关,被何柱国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

    一个小时后,日军开始对山海关进行攻击。

    (377)

    2010-01-2414:58:14

    铃木旅团是这次攻城的主力,攻击方式为:火炮轰炸和日机投弹交替掩护,冲锋队用云梯攀登城墙。

    祖先修建的古老城墙,尽管已满面皱纹,一身沧桑,然在这一非常时刻,仍然不得不挺身为后辈儿孙挡枪弹,身上创伤累累。

    到第三天下午,山海关东南关墙被炸开一个巨大缺口,日军坦克和步兵蜂拥而入,石世安团拼死封堵缺口,但由于按照辛丑条约,中国不能在山海关城内构筑工事(还真遵守条约,不能想些其它办法?),导致部队在缺乏掩体的情况下,尽管伤亡惨重,仍无法阻敌入城。

    石世安眼看不敌,只得率余部撤出。

    仅仅3天(攻城战只进行了2天),山海关便陷于敌手,热河防线一下子侧翼洞开。一时举国震惊,舆论哗然。

    袭击山海关,就是进攻热河的前奏,而东北军的指挥和协调防守能力却委实令人忧虑。

    仅何柱国手下就能指挥和控制4个旅,为什么到头来却只有一个团负责守关呢?

    战斗打响时,为什么东北军其它援兵不能迅速赶到?如能在第一时间增援,局面不致如此糟糕。

    山海关素称天下第一关,为长城之要隘,倘若战备充裕,怎么可能2天时间就顶不住?

    最让人放心不下的是当时少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时任北平军分会参谋长的黄绍竑曾对人言,榆关事件前后,少帅几乎已成为一位十足的病人(“骨瘦如柴,病容满面,精神颓丧”),别说指挥作战了,就是谈一回话,都坚持不了,隔一会儿就得到里面去打针——当然不是要感冒输液,而是去打吗啡针。

    华北作战如由他来掌控,岂不危矣?!

    东北军自家的人马自然不会说什么,但东北军以外的各派系,均通过各种渠道,要求老蒋亲自北上督战,并表示如果不这样做,“(华北)前途不堪设想”,说着说着还都动了感情(“言时声泪俱下,意极恳切”)

    这时候的老蒋仍对少帅抱有期望,他认为只要后者下了决心,能够到热河去指挥作战,以东北军的力量,若能全力以赴,局面决不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经过这番考虑后,老蒋可谓是力排众议,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5日,正式任命张学良为北平军分会常委,代理委员长职权,统筹负责华北军事指挥。

    真心为少帅着急担扰的还有一个宋子文。

    一般人对宋子文都存在两种误解,一种认为他纯粹是借亲戚关系才混上高位的(蒋宋孔陈嘛),另一种认为他就只会帮着老蒋理理财,算算帐。其实大谬不然。说起来,宋子文那可是民国时人尽皆知的政治家,要不然,光凭老蒋的一张嘴,他也不可能当行政院副院长,接着又在老汪负气出走后主持政务。

    宋子文一向是个坚决主战派,同时他和张学良又是铁哥们,华北的空气紧张到这个程度,他在南京就闻到了,急啊。

    (378)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