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6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1-2909:00:28

    米山先遣支队所属服部旅团的旅团长服部兵次郎少将(陆大第27期)的分析是,中国的这支进攻部队无论是作战指挥还是精神面貌,都要迥异于先前的东北军万福麟等弱旅,不能不引起相当重视。

    发起热河战役以来,武藤从没有看到自己的部下对一支中**队这么看重,而当他了解到中方即将配置于三线的部队中,论实力,商震部其实还只排在老末的地位时,他的反应是相当的兴奋。

    这样的仗打得才有劲,我要找的对手就是他们。

    武藤命令关东军马不停蹄,继续向长城沿线猛扑,名义上是巩固热河边防,实质却是要创建属于他自己的不世战功,特别是要通过击败中央军,挽回一年前日军在上海屡战不利的“坏名声”。

    显然,这是与天皇作战敕令相违背的。裕仁的意思只是要关东军拿下热河,实现“满洲统一”即可,并没让他们继续进军华北,而关东军自从改组后,那种根本不通过参谋本部和天皇授令,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类似于“叛军”的举动已大大收敛。

    武藤不愿停战,可是又不敢公开“抗旨不遵”,也就只能打打“巩固边防”这样的擦边球了。

    长城三线,以古北口最为险要。这里离北平仅200里路程,如按日军机械化运动的效率,不消半天时间就能兵临城下。何应钦把力量最强的中央军配置于此,自然是深晓其中利害的。

    可他们一下子赶不过来啊。

    前线的这帮兄弟实在太菜,本来以为先抵挡个个把月总没问题,没想到一个星期就瘫掉了。大家一时间都没怎么反应得过来。

    动员令一到,行李一扎,肩上一扛,即刻上路。

    就这样还是来不及。

    关麟征师接到北上动员令最早,但此时也尚未能到达古北口。

    按照命令,他们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月26日从徐州出发,3月5日以前在北京东郊的通州集结完毕。

    你可能会认为他们走得很慢。

    事实上这算快的了。

    当年的关麟征师算得上是中央军里面最能跑的部队,被称为“千里马师”。

    这大概跟他们长年在江西一带与中央红军为敌有关。对手特别能跑,而你却不能跑,一般情况下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同理,红军善于长途奔袭,这个特点关麟征师也具备。

    可是两条腿再能跑,还是赶不上四个轮子的汽车不是。说起来是中央军,其实条件跟一向不怎么注重后勤的日本兵都没法可比。很多官兵都是穿着草鞋,有的人甚至赤着脚。卡车不是完全没有,但那是要用来装武器弹药的,别说人,连军粮都没资格上去。那怎么运军粮呢?用驴子,或者是牛车拉!

    就这样,白天还不敢走,原因跟“一二八”会战时增援上海的部队差不多——自己没有制空权,所以得防空。

    行军得在下午5点天快擦黑以后,一直走到第二天早上,然后就找片林子躲起来,一边休息,一边等日本人的飞机下班。

    这样的机动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实际上每天走不了八十里,最后能按照调令在3月5日之前到达通州,已经算是急急匆匆了。

    此时通州已经有关麟征师的部队了,不过只是少部分先头部队,大部队和辎重还在等待集结当中,Loading……

    (392)

    2010-01-2914:01:38

    更糟糕的是,本来应该负责把守古北口的东北军112师(张廷枢师)到现在还不见踪影。

    有人缺位,总得有人补防啊,要不然又得被关东军捡漏了。

    找离古北口最近的。

    最近的是东北军67军107师(张政枋师)。

    提起这个师,我还真觉得有点难以启齿。

    还记得那个曾经在北大营被105个日本兵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第7旅吗?

    现在他们的编号叫做107师。

    人家名字都换了,你还追着不放,太不厚道了吧?

    说老实话,不是我故意要揭人伤疤,归根结底,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也实在是被当年那幕不堪回首的场景给剌激坏了。

    那一仗(如果能算做仗的话),他们到底是怎么打的?

    不需要我发问,发问的人太多了,从沈阳到锦州,再到华北,这个旅的官兵就几乎要被人们的唾沫星子给淹没了。

    此时虽然已号称为“师”,但早已是人穷志短——从原来的1万人剧降至4千,步枪则仅有2千,也就是说只有一半人能拿到枪,师以下则像商震的部队那样,直接跳过了旅,只有3个团,其实力在东北军各师中垫底,再也算不上什么精锐了。

    倒是他们的老旅长王以哲升了官,任67军军长。

    不过老话说得好: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经过这么惨重的打击以及精神上的巨大剌激后,张政枋师反而知耻后勇,有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据华北民间的老人们回忆,当年有些东北军的军纪很坏,往往见到老百姓就先打骂,然后再抢东西,跟土匪比起来没什么两样。当地人还为此编了一首顺口溜:奉军(一般老百姓仍称东北军为奉军)一到,心惊肉跳,小孩遛马,大人铡草,首饰现钱,一律抢跑。

    但对于驻扎当地的张政枋师,人们的印象却完全不同。按照老人们的说法,该师军纪很好,当兵的比较“守本分”,从上到下对老百姓也都很和气。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个执法队在街上巡逻,以维持部队风纪。

    训练也抓得很紧,天一亮,官兵就要起床,一边唱着《满江红》,一边进行军事科目的操练和战斗演习。

    岳飞的《满江红》已经被他们改了词,歌中唱道:我国耻,犹未雪,男儿恨,何时灭……

    对,只要你们记得“耻”和“恨”这两个字就好。

    在长城抗战中,如果让我来打分的话,东北军整体上都过不了及格线,但张政枋却是一个例外,高了不敢说,超过及格线的70分是当之无愧的。

    勿庸讳言,一个人要是能在吃痛后多长点记性,今后十有**是能有点出息的。军队亦如是。

    (393)

    2010-01-2921:05:03

    防守古北口的命令下发到张政枋师师部时,张政枋(东北讲武堂第4期)正在北平医院里养病。

    得令后他从病床上一骨碌爬起来,一边往前线赶,一边向所属的3个团下达作战命令。

    第一个出发的是621团。他们接到的任务是在古北口外50里的青石梁建立前沿阵地,以掩护古北口主阵地。

    在“九一八”的那个夜晚,大家都很晦气,可是如果评晦气之最的话,还就得说是621团了。

    因为这个团的营房在北大营前面,等听到枪声,还没从床上爬起来,就被日本兵杀了个稀里哗啦,连团长王志军本人(东北讲武堂第5期,当时还是副团长)最后都跑得顾头不顾腚,别提多狼狈了。

    败军之将,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不用讳言——虽然一年多过去了,但在王团长的心底深处,除了耻辱,挥之不去的还有心理上的阴影和多多少少的恐惧。

    不过这一回他干的还不错,从事后来看,甚至是超水平发挥了。

    防守青石梁,王志军有清楚的地方,也有不清楚的地方。

    清楚的地方就是,这里是从承德到古北口最近的一条路,日军去古北口,必定要经过这里,而且青石梁近百里山地,就防守而言,属于不错的地形。鉴于这个认识,他在长山峪镇西南的黄土岭设置了一线阵地。

    不清楚的地方是,他和自己的士兵一样,不知道日军现在在哪里,什么时候来。

    如果是关东军,后面这个问题比较好办,派个侦察机到天上转一圈,就什么都明白了。

    这样好的条件,中**队想都别想。

    王志军能做的,只能是尽量把阵地工事修得牢一些,别两炮就给轰到天上去。可就做到这一点,看起来也比较难。

    大路两边的高地上泥土只有薄薄的一层,泥土下面全是坚硬的石块(青石梁这个名字还真没起错),621团(王志军团)不是工兵部队,加上时间紧,任务急,随身仅带了一些小铁锹和十字镐,挖不动。

    这个难题,关东军米山先遣支队先前也碰到过,他们的选择是干脆躺倒不干。东北军可不敢这么做。

    有了工事还不是日军的对手,何况没有工事。

    王志军没办法,只好找领导。

    很快,张政枋就让人运来了大铁锹。

    不愧是当领导的,脑子就是转得快:小的不行,那就用大的。

    就这么地忙了两天,工事也建得差不多了,往大路上一瞧,日军还是没有影子。

    来是肯定要来的,只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

    不下雨,那就出点太阳吧。

    北平军分会又派了十几名工兵过来。这十几个兄弟不知道是不是在热河时被吓破了胆,不愿意过来,是被“强迫登车”,送到青石梁阵地来的。

    他们来也不是为了建工事,而是另有活,那就是在路上埋地雷。

    其实热河作战时,东北军也曾经准备在日军来的方向上打打地雷战,但结果很不幸,还没着手准备,一个大溃退过来,工兵们也被裹挟着退到了关内。人都跑了,自然也谈不上埋雷了。

    现在工兵和地雷总算都派上了用场。

    直到3月6日拂晓,日军才姗姗来迟。

    能给东北军这么充裕的时间来打造工事和埋地雷,不是没有缘故的。

    (394)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