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8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2-2009:09:36

    守董家口的又是万福麟部,对面来的鬼子同样是骑兵,实际上就是高惊中队分出来的百来个人。

    关口丢了你倒是再夺回来啊。

    他们不,反正29军来接防了,夺不夺得回来那是你们的活,兄弟要先走一步了。

    按次序一个个排过去,喜峰口东面是铁门关、董家口,西面是潘家口、罗文峪,哪一个地方被突破,王长海团都有可能被日军抄后路。

    还得谢谢溃退的东北军,至少跑路前打了声招呼,要不然大家还以为董家口万无一失呢。

    王长海赶紧向旅长赵登禹报告这一险情。

    见东面可能要出问题,赵登禹赶紧派出人马,在西面的潘家口加强防守,以便如果日军真的包抄过来时,王长海团还可以从这边口子上从容撤退。

    这只不过是应急准备。治本之策,当然还是需要后方增援。

    在三屯营指挥部,师长冯治安迅速调兵遣将,增添兵力至与董家口紧挨着的铁门关,以巩固喜峰口东面防线,同时电告29军军部所在地遵化,请求紧急增援。

    29军指挥部收到这一电令,大家都吃了一惊。

    冯治安伸手要援兵,就表明前线战况很不乐观(“状态上已至严重之期”)。

    29军从参加过淞沪会战的19路军身上曾得到过两条经验:第一条,日军可以战胜;第二条,怎样才能战胜。

    实事求是地说,第二条经验在上海周边可能适用,拿到华北战场却很难派得上用场。

    相对于中**队来说,日军最大的优势就是飞机大炮和坦克,但这些受限于南方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作用并没有能够全部发挥出来。

    金泽师团在江湾一筹莫展,“陆军长老”植田进退不能,盖缘于此。

    华北这里完全不一样,这里更有利于日军进行机械化作战。

    长城周边虽有山地可恃,然而多为石头山,加上时间仓促,难以修建坚固工事,有的地方甚至挖不出坑来,更别说藏人了。一定程度上,王长海团就是被日军大炮给轰下老婆山的。

    野炮山炮这些高级玩意儿,东北军还有一些,可穷得叮当响的29军压根就没见过。也就是说,双方对着干,自己只有吃亏的份。

    第二条触了礁,第一条就得多打几个问号了。

    看别人挑担不吃力,到自己肩上能明显感觉得出份量。

    要知道,喜峰口那里的不是百来个鬼子骑兵,而是真正的关东军主力。

    显然,形势的发展,与当初的设想差距不小。

    要夺回喜峰口,必须有大投入。

    然而这无疑就意味着风险的剧增,弄得不好,甚至有可能把老本都给赔进去。

    29军长期用抗战激励士气,他们也知道学习19路军好榜样,因此积极备战,可是当真面对这一难题时,又不得不倍感踌躇。

    归根结底,作为地方部队,在与日军对阵时,往往有比中央军更多一层的顾虑。他们能在老蒋面前挺起胸脯的,也就是手里有人有枪,一旦这些都赔得差不多,就意味着再无可讨价还价的本钱。轻则地盘缩小,编制砍掉,重者就只能灰溜溜地通电下野,躲进民巷做寓公了。

    西北军的开山老祖冯玉祥就是个典型。

    29军的这八个人感觉自己站在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不仅关乎个人荣辱,还决定着这支初出茅庐的地方新军的未来命运。

    (437)

    2010-02-2014:08:17

    东北军都跑了,我们还有必要在长城边上跟日本人死磕吗?

    有必要。

    一个人霍然站起,全力主战。

    此人就是总参议萧振瀛。

    除了长袖善舞、生活自律外,这个人更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大局观和使命感。

    这当然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据说萧振瀛一生最爱唱,也最喜欢听别人唱的歌,就是《松花江上》,每次均“泪流不止”。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松花江,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此生可能再也无法见到,也再也回不去了。

    当初入关,本欲施展平生抱负,不料功业未就,回家竟已遥遥无期。这是一种何等的不幸和哀痛,也只能用悲歌一曲的方式来寄托和排遣了。

    从“九一八”开始,萧振瀛的目标就不仅仅局限于使29军活下去,重振西北军声威。

    他的目光看得很远很远:东北的悲剧不能重演,华北也绝不能成为第二个东北,不仅如此,它还应成为中原的一面屏障。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在这一点上,他要超出同时期人远甚,于是也每每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胜人一筹。

    时人有云:(萧振瀛)谋国之忠,为人之仁,实为仅见。不是没有缘故的。

    早在热河战役打响前,他就以29军代表的身份向张学良请命,表示愿意作为前锋上阵杀敌(“家仇国恨,今当其冲,胜则成功,死则成仁”)。

    失土之痛,请战之切,溢于言表。

    长城抗战开始后,他这个总参议又把职责从四处化缘、搞好关系,迅速过渡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了一名指挥作战的“大军师”。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29军高层又一次面临重大决择的时刻,萧振瀛也再次发挥了他在八巨头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他认为,跟身后的华北大平原相比,喜峰口地势险要,实为可战之地。29军只要在这里抱定死战的决心,赢是大有希望的。

    至于退,大家就别想了。那是条绝路。

    见萧振瀛如此坚决,宋哲元当即表态,就算拿出全部的老本,这回也要跟鬼子们拼了(“纵令全军阵亡,必得高地”)。

    但29军领导层是一个团体,光宋哲元一个人拍板还没有用,得大家都同意。

    有人还是不同意。

    让大家都甚感意外的是,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第38师师长——张自忠。

    当然,张自忠没说他不同意。他病了。

    什么时候不能生病,这时候病,摆明了就是装病。

    也没有公开表示不同意,不过就是那意思。

    萧振瀛最讲究待人接物的一个人,情急之下也顾不得斟词酌句了:你给我装什么装,是不是怕死?!

    要是你用其它法子旁敲侧击,张自忠或许还要哼哼哈哈一会儿,说他“怕死”却是最要命的。

    他腾地一下坐了起来。

    我不是怕死,可我们就这点人,这点本钱,你们非要一股脑全拿到前线去。我看,赢不一定,拼光却是绝对有可能的。

    下面有句话估计还强忍着没有说——

    崽卖爹田心不疼!

    萧振瀛松了口气,不是怕死就好,这点道理我还是能给你点得透的。

    (438)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