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25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5-0509:03:04

    他说孙永勤战死后,日军检查尸体,发现了一张蒋何共同签署的委任状。

    “委任状”在哪里,问他要。

    没带来。

    那胡白案呢?

    酒井已经被问急了。

    何应钦想缓和一下气氛,让人端上茶点,孰料眼前的这两个家伙果然属于“兽类”,根本不通人间情理。

    他们把茶点往旁边一拨,谁要喝你的东西!

    然而刷地一下抽出军刀,对准了何应钦。

    你说——

    蓝衣社宣传抗日,又是特务组织,不是这些人干的,又会是谁?证据,用不着,辩论,那更是浪费时间。反正一句话,就是你们唆使蓝衣社做的坏事。这是不容动摇、无可辩驳的事实。

    何应钦性格温和,属于正人君子一类的,非常讲究待人接物。一时间,被两个小混混又讹又骗又吓,弄得满头大汗(“倭寇蛮横,非理可喻”)。

    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酒井一看,原来你跟我们不是一路啊,这就好办了。直接亮清单吧。

    开给参谋本部的“清单”上,一共只撤两个人、两个单位,不过那也就是骗骗“傻瓜元”的,酒井给何应钦看的单子叫做“一锅端”——什么国民党党部、中央军、宪兵、蓝衣社,全给我撤走,反正华北就是不能再留下一点“中央”的气味儿。

    何应钦开始以为只是撤两个职务而已,没想到对方的胃口这么大,顿时眉头紧锁,再也不说话了。

    见对方不答应,酒井赶紧又用上一招,那就是武力恐吓,而且语不惊人死不休,哪一句最吓人他用哪一句。

    第一句:如果你不全盘接受,那么一旦发生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这样的“惨剧”也不是不可能的。

    何应钦是有头脑的,不然如何能够做到全**政部长。这一句吓不住他。可接下来这句就不一样了。

    第二句:你们蒋介石持的是“双重政策”,谁会看不出来呢。你们不是老问我们究竟要做朋友还是做敌人吗,这要让蒋介石本人来回答,他别指望脚踏两只船,又拉英美,又忽悠我们,做梦!

    末了,酒井还一本正经地宣布:关东军与天津驻屯军都一致认为,蒋介石没有与我们日本亲善友好的足够诚意。

    就是这句话,让何应钦大惊失色。

    蒋介石当时是一**事首脑,不是谁都可以指名道姓,说蒋某人如何如何的。这就跟指着日本人的鼻子,告诉他:你们裕仁特不地道。一个意思。

    在何应钦看来,这无异于日方已经下了最后通牒。

    一番狠话撂下,见何应钦脸色都变了,酒井和高桥赶快拍屁股走路。因为再呆下去他们怕露马脚,暴露自己其实并不是什么“代表”的真相。

    这就是发生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的“河北事件”的开端,被史学界称为“国民政府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613)

    2010-05-0513:32:31

    在酒井下“通牒”的第二天,天津驻屯军便闻风而动,张牙舞爪地跑到河北省政府公署附近,来回溜了两圈,算作示威。

    紧随其后的是关东军,出兵虽然有难度,但发篇声明却是顺水人情,抬手就来:天津驻屯军的做法,我们十分支持,完全支持。

    面对空前紧张起来的华北局势,南京的汪精卫除了翻来覆去念叨:额滴个神啊,就只会急得在房间里打转转。

    蒋汪蒋汪,“蒋”在哪里呢?

    他在西南,正忙着“剿共”呢。

    这时候由于罗文干辞职,汪精卫自己兼任了外长,但这位仁兄平时夸夸其谈虽有一套,论起办法来却没有多少。

    能想到的法子只有一个,那就是让驻日大使去找日本外务省交涉。

    可是广田一听到这个事,便好象跟他浑不搭界一样,马上就一退老远,连连摆手:别的事可以商量,这事我可管不了,那是军队负责的,你找军队吧。

    然而,陆军省也早就发了声明,说“河北事件”最好还是由当地驻军解决比较好。

    一推再推,转了个圈,竟然又都集中到那个假冒的“代表”酒井那里去了。

    外务省选择回避与此时日本国内的大气候有一定关系。

    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半年开始,东瀛三岛就刮起了一股旋风,名字叫做“国体明征运动”。

    它的斗争矛头是冲着“天皇机关说”去的。

    以前的日本学术界,曾有过一个广泛共识,认为统帅权应属于国家,天皇只不过是作为代表来行使这个权利,这就是“天皇机关说”的由来。

    尽管这个所谓的“共识”仅仅存在于学术圈子,在圈子以外早就名存实亡,但毕竟还有那么一个范围的人予以坚持和认可。

    但是经过“国体明征运动”,“天皇机关说”被彻底打入死牢。日本犹如进行了一次“无血政变”,以“天皇机关说”为依据的仅剩的一点立宪思想被扫地一空。天皇的权威得以无限提升,跟在他屁股后面的军队也被推到了一个无人敢得罪的地位。

    就像大白天捡到金子,天皇自然是乐在其中,任由军队在外面胡作非为。

    裕仁起初在听到华北事件频发时就明白,这里面中国人一点责任都没有,完全都是他下面的军人们挑的事。不过他并没有像当年长城战役时训真崎那样,对华北军人的“非法行动”说上哪怕一句半句。

    责任竟然被推到了侍从武官长身上。

    据说是这个武官长“规劝”的:国家大事要由内阁处理,天皇不应“干政”。

    “陛下”于是就不再言语,转过身玩他的考证去了——这位老兄业余是个生物学发烧友。

    令人无语的是,在“河北事件”尘埃落定,日本赚了个盆满钵满后,这时候裕仁又出来了,他在接受中国呈递的国书时,还假模假式地对自己不能制止华北军人的所作所为,含含糊糊地表示了那么一点歉意。

    用意不外乎是向外界表明,那些坏事都不是我干的,我还是个好人,只不过不能劝阻手下罢了。

    高,实在是高。

    (614)

    2010-05-0519:34:34

    其实大家都明白,“内阁处理”云云都是假的。冈田内阁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中虽侥幸未倒台,但早已是战战兢兢,哪里还敢再对军部说半个不字。

    而陆军省的理由,则与中方一直未在华北交涉上完成地方向中央转换有关。

    地方交涉迟早要出问题,这点黄郛早就想到了。在“河北事件”没有发生前,他就坚持“枢纽全在中央”,撤消派出机构,由中日两国恢复外交常态,进行直接交涉。

    因为华北的对手不是一般的对手:关东军和天津驻屯军,那是两匹野马,整天变着法都想找点事出来。

    相对于它们,日本政府包括陆军省毕竟还要相对克制一些,也能在其内部对军队起到一些牵制作用。

    可是一段时间以来,汪精卫却过于迷信广田的“协和外交”,一味只知道打压国内的“反日情绪”,以为退让即可换得两国关系的好转。这种驼鸟思路为他后来“和平救国”埋下了种子。

    在黄郛南下后,他以为华北暂时的风平浪静,是自己前一段时间妥协的结果,所以连必要的防范和外交策略的转换都没有去做,乃至于情急时竟然遇到了连外交对手都找不到的窘境(“至对手方,亦寻不著”)。

    于是,没办法的汪精卫只好交给何应钦一个办法:你自个看着办吧(“令何应钦主持应付”)。

    此时何应钦面对的可选项并不是很多,“最后通牒”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头顶。

    要想避战,看来只有一招了——丢卒保车。

    何应钦咬咬牙,首先让两个人辞了职。

    一个是曾扩情(黄埔第1期),一个是蒋孝先,前者是北平军分会政训处处长,后者是宪兵团团长。跟在他们后面的那两个机构:政训处和宪兵团自然也不能幸免,解散的解散,撤掉的撤掉。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方做出这些让步,事情就应该到此结束,那样中央的势力仍能驻足华北。

    日本军部一直在观察动静。

    在从驻华使馆获悉中国作出让步后,他们决定由陆军省出面,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参谋次长杉山元、教育总监真崎甚三郎、陆相林铣十郎,日本陆军中说话最有份量的三个大佬都聚齐了。参谋本部的与会人员中,除了“傻瓜元”外,还有一个真正的实力派、统制派“盟主”,时任陆军省军务局局长的永田铁山。

    会议上这帮人自然都要发表高论,哇啦哇啦地嚼了一通舌头后,汇集到一点:“河北事件”是否可以适可而止了。

    杉山元说:不行。

    这位老兄本来对酒井竟敢“矫诏”办事尚有那么一点想法。后来一瞧,怎么着,还真弄出一点眉目来了。看来后生可畏啊。那么何不穷追到底,把“华北工作”再做出些成绩来呢。

    可光他说不行没用。因为这时候日本的军界,是统制派的天下。

    (615)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