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26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6-0620:29:29

    他察觉到宋哲元对萧振瀛已有猜忌心理,便故意对宋哲元暗示:你想知道萧振瀛究竟是忠于你,还是忠于老蒋吗?

    宋哲元不吱声。

    齐燮元的声音越变越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究竟拥蒋还是倒蒋。

    这个测试的机会很快就到了。

    对于反蒋,外面有日人怂恿,里面还有国人相邀。桂系不停顿地派说客到华北,约宋韩一道造老蒋的反。

    眼见得反蒋已快成气候,宋哲元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他电召萧振瀛赴北平“相商要事”。

    在萧振瀛到来之前,29军高层已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应该“反”。宋哲元也希望能从“首席谋士”兼“二把手”的口中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干吧。

    可是萧振瀛仍然是那句:“何故至此”——为什么我们非要反蒋呢?

    宋哲元忍住性子。

    你说不让日本人派顾问,他们现在也答应不派了,就只提供武器和钱粮,难道这也不行?

    两广那边都在准备讨蒋,就连我们旁边的韩复榘,据我所知,也在着手准备。

    时不我待啊,兄弟,现在只有你一个人不同意反蒋了。

    萧振瀛还是坚持原来的说法:拥蒋抗日,是唯一前途。

    如果29军参与内战,我就死在大家面前(“余首当自裁以谢国人”)。

    宋哲元再也忍不住了。

    好啊,齐燮元说得真是一点没错,看来你还是忠于老蒋啊,一试就试出来了。

    他气呼呼地对萧振瀛说:我是29军的军长,除了你不听我的话,谁还敢不听(“汝不我听,孰敢不听”)。

    难怪了,有人说你不听我的,就听那个姓蒋的。

    此时29军将领都在场。

    宋哲元话音刚落,众人的眼神就都聚焦到了萧振瀛身上。

    萧振瀛未料宋哲元会出此言,一时惊骇莫名。

    此时此地,还有什么能帮自己辨白吗?

    只有一死,“以全弟兄之义”。

    萧振瀛拔出手枪,要给自己来一下。

    宋哲元没想到对方会动真格的,赶紧上前一步,把手枪夺下。

    事情弄到这一步,萧振瀛完全没有想到。他哭了,是那种感觉受了冤屈,痛心疾首的哭,也是一种半真半假,不得已而为之的哭。

    因为他已被宋哲元逼得没有退路。宋哲元的那句话无异于是在指责他不忠不义。

    对宋,只听老蒋不听“主公”,自然是不忠。

    对其他兄弟,背叛“团体”做“叛徒”,胳膊肘往外拐,那更是要人神共愤的。

    他萧振瀛出入江湖,口若悬河,纵横南北,凭的不就是忠义二字吗。

    所以他一定得“以死明志”,倘若不成,也一定得哭,而且得大哭。

    这个眼泪,他本来是给土肥原们预备的,可是面对内部重重的怀疑和倾轧,不流,行吗?

    宋哲元有些后悔,觉得自己的话的确过重了一些,毕竟对方曾经竭力拥戴过他,如无萧振瀛,何以有他今天这样的地位。

    好吧,明天继续研究。

    (673)

    2010-06-0620:35:10

    对不起各位,来得迟了些。在外没有电脑,也无法上网,感谢大家在我不在时帮我顶了这么久。

    我会在10点和11点再各更新两次。

    2010-06-0622:01:14

    第二天,宋哲元转换了一下策略,打起了“爱国牌”。

    宋哲元说,现在外患危急,我们再不从众讨蒋,必将“身死国灭”。

    萧振瀛第一个站起发言,又是不同意。

    你都说了,外患危急,怎么还能自己人打自己人呢,要这样的话,倒真的可能“身死国灭”,那才会“为天下笑”。

    迫不得已,萧振瀛吐露了“秘密”:老蒋是肯定要与日一战的,这个决策中央早就定了下来。

    因此我们要救国,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拥蒋抗日。否则,“将羞见祖宗于地下”。

    他越说越伤心,越说越委屈,眼泪又落了下来。

    萧振瀛讲出的“秘密”,老蒋曾当着面对秦德纯说过,这一下触动了秦德纯的心思,站出来刚想说些什么,又哽咽着说不下去了(“言不能出”)。

    底下诸将,有的是被萧振瀛的话所打动,有的则是从兄弟情分上同情萧振瀛,意见开始都倾向于萧的一边。但他们又不能公开驳宋哲元的面子,于是也只好跟着哭起来。

    一时间,挺大一间会议室,几乎变成了幼稚园。大男人们一个个返老还童,哭哭啼啼。

    会开不下去了。宋哲元的眉头皱成一堆:行了行了,都别哭,这件事改天再说吧。

    实际上,他很清楚,由自己出头,“反蒋自雄”、“武力统一”就此泡汤了。

    依靠萧振瀛,老蒋已经成功地把松室掀起的第三波“华北自治”**打掉了一半。

    松室心里“纠结”得要命,眼看大计将成,没想到姓萧的会从中作梗,“活生生”地就把好事给搅黄了。

    看来这个萧振瀛确实是帝国在华北利益的死敌,不把他赶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好在萧宋之间已经产生了裂缝,剩下的就是再添两把火。

    松室要借宋驱萧。

    在日本人的暗中运作下,有关于萧振瀛的谣言一时间铺天盖地。

    宋哲元听到的是:别看你贵为“委员长”。其实外面只知有萧,不知有宋。千万当心大权旁落啊,要知道这个姓萧的靠着有老蒋做后台,野心可大得很,将来“恐不可制”。

    能拿出来作为“佐证”的一个事例就是:萧振瀛在29军,不光和师长拜把兄弟,连一般旅长他都要结纳。

    其实萧振瀛本来就以善打交道出名,这也是人家的长项,先前宋哲元并不为意,甚至认为这是帮自己巩固军心的一个办法。

    然而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在宋哲元看来,萧振瀛无疑是处心积虑在抓军权——如果29军的将领尽被他姓萧的收为兄弟,那这支军队就真的要跟着他走了。

    流言亦可杀人,就这么貌似简单的一句话,已经把萧振瀛推到悬崖边上去了。

    (674)

    2010-06-0623:05:49

    还有呢。

    有人又给宋哲元送上“私房话”:萧振瀛给他老娘作寿,比你老人家为母作寿的规格还高呢,排场大得很。这还有没有一点“为臣之心”,他究竟想干什么?

    宋哲元对萧振瀛的看法和成见越来越深,尽快“解决”这位“潜在之敌”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

    但是,他一直下不了手。

    不光是感情,还有实利使然。

    在八兄弟之中,萧振瀛其实并无军权,说穿了,他就靠一张嘴吃饭。真正能让宋哲元感到威胁的,尚另有其人——

    曾经的“二头儿”张自忠。

    29军未建立之前,张自忠的实力就比宋哲元强,在此之后,前者也牢牢地掌握着部队,而他的那个师又称得上是29军中最强悍的一个师。

    靠拿枪起家的人,最怕的还是拿枪的。宋哲元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他想的办法就是拉“呆子”刘汝明,把后者作为自己的“嫡系”——“国防费分配”,刘汝明拿到手的钱比其他三个师长凭空多出10万,不是没缘由的。

    可是这仍然挡不住张自忠的强势。

    两次商议“从众反蒋”,张自忠虽未明说,但他跟着萧振瀛“大哭”,毫无疑义就是一种宣示。这也是宋哲元最终只能选择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还是看张自忠的态度。

    张自忠本来是站在萧振瀛这一边的,不过一件事情使他改变了看法,开始站到了萧振瀛的对立面。

    当然还是因为利益。

    早在晋东练兵的时候,为了不使底下的带兵之将产生纠纷,“军师”萧振瀛征得“主公”宋哲元的同意,对四个带兵之将如何“分果果”有过约定,那就是得按老顺序“排排座”。

    今后不管是谁,也不管他的功劳有多大,都得按“张冯赵刘”依次来,从大到小,谁也不许插队。

    开始因为总的家底不厚,就算多也多不出多少,四人对此都没什么异议。可是到北平后就不一样了,要说“多”,那就不是多出一点点,立刻会造成彼此实力的很大差距,这样就没人肯让了。

    29军要扩军,除了向中央要编制要装备要军饷外,还准备扩大原来的四个主力步兵师。

    最初的方案是每个师编为6个团。冯赵刘都没意见,张却有点意见。

    按照老规矩,我应该比你们三个编的多,不是编6个,而是应该多出2个,编8个!

    冯赵刘当然不高兴。2个团,如果换成当年长城抗战时的黄光华师,都可以弄一个缩编师了。

    可是他们自己又不愿意做这个恶人。一想,萧振瀛是当年“分果果”规则的制定者,应该让他来说。

    于是刘汝明找到萧振瀛,说张自忠这样做太过分了,我们都有想法。你是“军师”,应该帮我们向“主公”提出来。

    萧振瀛便在宋哲元召集的师长会议上,提出了四个师应当同样编制的主张。

    宋哲元本来就不愿看到张自忠因此坐大,自然乐得点头应允。

    张自忠失望之余,十分愤怒。

    (675)

    2010-06-0708:58:07

    怒宋也怒萧,而且更怒萧。

    当初,让我做“二头儿”的是你,制定“分果果”规则的也是你,到头来,原来不过是拿我开心罢了。

    自此,想驱萧的名单中,除宋之外,又多出了一个张。

    聪明如萧振瀛,对此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但对于这种来自于结义弟兄的算计,除了感到痛心之至外,他又能如何呢。

    说白了,在中国这个“兄弟之国”,“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成为了一个铁律。所谓兄弟,不管曾经如何山盟海誓,情比天真,最后大抵都要走上这条路。

    对29军的内讧,松室乐还乐不过来呢。他一个眼色递过去,汉奸便衣队便在天津东车站附近炸掉了一段铁路。

    松室找上门来,提出萧振瀛对铁路被毁负有责任,必须离开华北。

    宋哲元召开干部会议,讨论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萧振瀛从与会者的眼神和表情中都能看出来,他已经被无情地抛弃了。

    这个“团体”已经不再需要他,不再需要他的谋略,他的口才,他的人缘。

    好吧,我辞职。

    宋哲元说,要不这样,你来当河北省主席吧。

    天津市长都不给干,主席让给你当?这话简直假得没边了。萧振瀛即便再糊涂,也听得出宋哲元是言不由衷,所以赶紧推辞了。

    宋哲元转而表示,可以让萧振瀛在北平帮他整理军政要务。

    这个听着还算有些靠谱。宋哲元手再辣,也不至于把曾经的弟兄从头到脚剥剥光,不然给人看上去就太不“忠义”了,总得让人过渡一下吧。

    萧振瀛提出来,自己下也就下了,天津市长的位置可以留给张自忠(算是顺水人情),但是希望在刘汝明当察哈尔省主席的同时,让冯治安主冀。

    曾经好得能穿一条裤子的兄弟,如今已经泾渭分明,就军事实力而论,一共可分三拨:

    第一拨,宋哲元和刘汝明。

    第二拨,张自忠自己。

    第三拨,冯治安和赵登禹。

    萧振瀛早就知道宋张互有提防之心,冯治安两不搭界,可作为“第三方势力”,从中起到平衡作用。

    大家做兄弟做到这个份上,真不知让人该笑还是该哭了。

    涉及最要命的军权,宋哲元对此既未点头也未摇头。

    照例,形式主义还是要过一过的。

    打了辞职报告上去,老蒋自然是不批。可这已不是他能说的算了。

    南京政府迅速派代表至北平。商议的结果,萧振瀛辞职,暂时移住北平香山,算是帮宋哲元“整理军政要务”。

    老蒋之所以一定要派代表过来,除了希望挽回萧振瀛的命运外(虽然他也明知不可能),还带来一个情报,那就是日方已有暗杀萧振瀛的计划。

    北平本身就是一个日本人纵横出没的地方,萧振瀛一时要走也走不了,难道在家里坐以待毙?

    有人保护他。

    冯治安派了一个营过来,在香山周围布防。

    现在别说日本人,连只苍蝇都不能随随便便飞进来了。

    安全没有问题,但已不能自由来去,所以这段山居生活对萧振瀛来说,实在有够郁闷。

    这时候宋哲元打电话来了,让他过去商议“军政”。

    (676)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