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27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6-0813:55:56

    全部“考验”完,陈济棠点了头。如此,这个既不同于黑社会,又不全像迷信活动的“仪式”才告结束。

    砍完假人,马上就要北上砍真人去了。

    这时候两广在华北的游说更加频繁起来,游说的重点就两个:宋哲元和韩复榘。

    这是因为原先的几个北方大佬暂时都自顾不暇,你就是跟他们说了也是白说:

    东北军自从退出华北后,就由重新回国后的张学良率领,调至陕甘,与杨虎城的第17路军一道进攻陕北红军。这时候的张杨还没有真正做好与老蒋翻脸,甚至发动“兵谏”的准备。

    阎锡山因为“一河之隔”的红军渡过黄河东征,急得手忙脚乱,感到实在顶不住时,甚至不惜打破山西闭关自守的老规矩,主动请求中央军入晋,来帮他共同对抗红军。此时别说反蒋了,他还得求蒋呢。

    商震到了河南,旁边就是刘峙的中央军,更加不敢乱说乱动。

    说客登门,宋哲元反蒋的心又收不住了。

    现在我不做头,有人做头了,我参加一下,从中分一杯羹总可以吧。

    韩复榘发来邀请,要与他会个面。

    去。

    反正现在萧振瀛等于被关了起来,也没人能拦得了他。

    两人商量了半天,决定先中立,装和事佬,看看情况,然后再加入讨蒋阵营。

    他们于是联名给老蒋和两广分别发了一份电报,说你们讲归讲,千万不要动手啊(“停止军事行动,开诚相济”)。

    话是挺好,但老蒋却从中听出了一番别样的味道。

    你们这是想干什么?我是中央,两广是地方,一上一下,给你们俩这么一劝,倒好像中央和地方可以平起平座了,真是荒唐(“殊属不当”)。

    老蒋的脸色马上就不好看了。

    宋哲元还没吃到羊肉,就先惹了一身臊,又气又急。

    到这时候,他便把萧振瀛给喊了过去。

    当着萧振瀛的面,他朝参谋长张樾亭发了一通脾气,让后者到南京出趟差。

    去干什么呢?

    弄了个选择题给蒋老大填:A、(我)投降(日本);B、(我)死;C、(我)走。

    从A到B到C,反正都不是什么好选项。

    把自己摆到如此难堪的地步,当然是为了向老蒋示威。

    那你“示”好了,何必把萧振瀛叫过来呢?

    其实都是做给萧振瀛看的,因为现在的宋哲元在心思被老蒋完全猜透后,已经进退唯谷。

    他需要萧振瀛来帮他解围。

    当初,宋哲元要让萧振瀛暂留北平,除了顾及双方的面子,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萧作为自己与蒋打交道的砝码,以便继续与对方进行讨价还价——令人悲哀的地方也恰在此处,宋哲元已经完全把萧振瀛当作老蒋的人了。

    如今轮到他来求萧振瀛,可你要让他拉下脸来说软话,那是万万不能的,因此才有了上面这一场戏。

    张樾亭一走,戏段转场,秦德纯上来跑龙套了。

    秦萧共事时间久,宋哲元认为让秦在场,气氛可以不致过分尴尬。

    宋哲元的意思,现在情况很紧急了,你萧振瀛愿不愿意替我到老蒋那里给说合说合,或者还有什么良策可以挽救不利局面。

    (680)

    2010-06-0819:03:03

    先前,萧振瀛已经得知宋韩会晤并且联名发电报的事,再看看宋哲元那样子,真是“紧急”无疑了。此情此景,不仅没让他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快意,反而感到特别伤感。

    我不是说过吗,拥蒋反蒋,犹如天堂地狱,决于一念之间。我们要保住华北,只能拥蒋抗日。

    宋哲元默不作声。

    在这位曾经的兄长,自己苦心辅佐过的“主公”面前,萧振瀛掏了心窝子。

    当年我们刚刚进入北平的时候,有人说我帮你是为了投降日本人。听到这个传言后,我母亲连着两个月晚上都睡不好觉,我弟弟也写了信来骂我。后来他们才知道我萧某是何等样人,决不致做这等苟且之事。

    现在如果我们棋错一着,真的中了日人奸计,如何对得起他们。

    说着说着,萧振瀛触景生情,流下泪来。宋哲元也落了泪。

    可是眼前的局面如何收场呢?

    当然还是要由萧振瀛出来应付。

    秦德纯对萧振瀛说,这些天两广和山东代表一直来找“主公”,特别是韩复榘派来的特使,唤作梁漱溟的,特别起劲,大概就是想让我们参加“反蒋”行动。

    萧振瀛断然表示:我来挡住这些家伙(“余当制止之”)。

    他先对宋府看门的交待好:只要看到这些代表来,一律不予通报,更不许对方踏进门槛一步。

    先让此辈吃吃闭门羹,杀杀锐气。

    然后萧振瀛找到一个梁漱溟的熟人,请对方吃饭。

    三杯两盏之后,他假装无意地说了一句:韩复榘那小子,一向是个军阀,做点事根本不上路子,我们都很恨他,决不容许其反蒋叛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个熟人一回去,第一时间就把谈话内容“泄露”给了梁漱溟。

    梁漱溟连宋哲元的面都没见着,正在纳闷呢,一听还有这种“内幕”,当下连北平都不敢多呆了,赶紧跑回山东。

    韩复榘一听,怎么着,原来宋哲元跟老蒋是一伙的啊。

    他还骗我说他要和我一道“反蒋”呢,到头来不过是一个诱人上当的阴谋。

    好险,亏得及早发现。

    韩复榘立刻先下手为强,发了个电报给老蒋,说前面和宋哲元的那份联名电完全是宋一个人的意见。

    我是没办法,才在上面署了个名,你老人家千万不要以为我会同意他的主张。

    过了两天,这份电报奇迹般地跑到了宋哲元的桌上。

    怎么去的,大家自己猜吧,反正电报自个也不会长出翅膀来。

    在这之前,宋哲元对参与反蒋多多少少还抱有幻想,即使把萧振瀛喊来,也只是为了给自己在老蒋那里打掩护,起到麻痹南京政府的目的。私底下,他仍然准备时机一到,就和韩复榘共同“起事”。

    现在这份韩复榘发给老蒋的电报,着着实实地给他脸上来了一下,让他知道所谓的“反蒋联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此后,无论是广西代表来访,还是陈济棠亲自打电报来问,宋哲元都再也不回复了。

    实际上至此之后,他再未轻易提过“反蒋”二字。

    (681)

    2010-06-0908:13:25

    宋哲元消停了,有人却不想消停。

    比如那个一直在“孤单地寻找我的家”的庞炳勋。

    这瘸子其时也在北平,晚上便跑过来找萧振瀛,旁敲侧击,说有件大事,你为什么瞒着兄弟,不肯相告呢。

    萧振瀛很奇怪,我有什么事不告诉你啊?

    庞炳勋嘿嘿地笑了两声,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

    拿过来一看,却是:宋倒蒋独立。

    看出来了,这位是唯恐天下不乱,想混水摸鱼的。

    萧振瀛当即矢口否认。等对方走后,他想来想去不放心,特地托人带信给老蒋:华北这里,宋韩虽已暂时揠旗息鼓,但并不表示可以万事大吉,想乘虚而入的仍然不乏其人。

    因此之故,对两广“决不可用兵”,能政治解决就政治解决,否则的话,华北的情形还很难说,到时中央可能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

    由于萧振瀛的再次出手,第三波“华北自治”**至此已完全烟消云散,松室忙了半天,仍然只能无功而返。

    然而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在萧振瀛帮助宋哲元摆平内忧外患后,后者却反而加重了对萧振瀛的疑虑。

    很奇怪吗?一点不奇怪。

    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秦德纯。

    如果把宋哲元比作刘备的话,萧秦二人大致可算作是卧龙和凤雏,尤其萧振瀛,很多29军的老人都把他视为是军中当仁不让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对卧龙和凤雏的真实关系毫不避讳,那就是凤雏常欲与卧龙争功。推荐他们俩的水镜先生说得没错,二者之中,得一可安天下。不过我还可以帮他老先生补上后面一句:若是得两,天下就要打架了

    庞统尚且难容孔明,何况总是被萧振瀛压着一头的秦德纯。偏偏秦萧二人性格完全相反,一个“工于心计”,一个“豪放大略”,一个“阴柔”,一个“刚烈”。在平时的相处中,萧基本上是不提防秦的,有什么话都会当着他的面讲,然而秦德纯却并非如此,最后通过他传到宋哲元耳中的,往往都是对萧振瀛的不利之辞。

    当时对萧振瀛的形象具有极大杀伤力,也使宋哲元对萧产生极度反感的一件事,便是萧振瀛为母祝寿,坊间传闻他的排场竟然超过宋的数倍,此事宋哲元始终耿耿于怀。

    但据西北军元老闻承烈向人透露,其实这是秦德纯在其中大做了文章。

    闻老久历人事风霜,一双老眼果然是雪亮透彻。

    另外诸如“萧在军中,手头很大,跟将领们拜把子,拉关系”,以及萧振瀛“言过其实”等流言,除了松室、齐燮元之流不停煽风点火外,也同样少不了秦德纯的一份“功劳”。

    作为自家兄弟,秦德纯的话自然更容易为宋哲元所相信和接受。

    结果就是如此:萧振瀛的事情办得越成功,对“同殿称臣”的秦德纯的威胁就越大,特别在萧“失宠”之后,秦更不容许萧有翻身的机会。

    在国人性格深处,某些丑陋总是一再重复。

    翻翻史书,其实我们从来都不缺智慧,只是这些智慧大多不是被放在治国理政,抗御外侮上,而是被大量地用在了给自己人下绊子上。

    此非千古以来之悲耶!

    (682)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