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29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7-0614:01:21

    作者:冷月孤星雨提交日期:2010-7-69:04:00

    由蒋氏兄妹代己出面的方案——>宋氏兄妹乎?!义务校对,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汗,谢过

    2010-07-0614:02:43

    等到宋美龄出面,她再次从周恩来那里得到郑重承诺:我们会拥护抗日的“委员长”为“全国领袖”。

    宋美龄跟宋子文一样,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听到**会称老蒋为“领袖”。她由此敏锐地感觉到,**的介入,不仅不会致老蒋于死地,还是解救老蒋的“福音”。

    当然,不管宋氏兄妹如何满意,要是老蒋自己不同意还是白搭。

    **的回答同样大出老蒋意料之外。这让他不得不陷入思考,自己的“武力统一”还要不要,或者说能不能继续下去。

    从民国开始建立的那一天起,对“武力统一”始终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胡适就是“武力统一”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民国初建时,北京政府曾一度具备民主政治的基本架构,也囊括了一些突出的政略人才,像颜惠庆、顾维钧、黄郛这些人,早年都在北京组过内阁,当过总理。

    在他看来,如果以此为起点,梦想中的美式民主是可以实现的。但这时候,南北却打了起来。

    南北对抗,最初起因于“宋教仁被剌案”。但对于这件疑案,袁世凯却认为他是冤枉的,“宋案”并非他所指使,也同意对此进行调查和公开审理。按照胡适的意思,既然一个要喊冤,一个要昭雪,大家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事实上,国民党内也的确有人提出过“法律制袁”的思路。然而国民党最后走的途径却不是法律,而是“暴力”,他们要像梁山好汉那样揭竿而起,实行“二次革命”,用“以暴易暴”的办法来反袁,并进而以“武力统一北方”。

    眼看南方起兵,以善用权谋著称的袁世凯来得个正好,也抓住对方先动手的这一把柄,准备趁机灭掉国民党。从此,北洋一派就以“武力统一南方”为立身宗旨。

    说到底,还是故国传统,没有人相信说理能解决问题,都只迷信自己的拳头最有说服力。如此,打成一堆,谁也没能完成过真正的统一,在把国内搞得一团糟的同时,亦让外人得以乘隙而入。

    胡适这个判断,跟我们的惯常认识是有很大距离的,但谁又能说它没有一点道理呢。黄郛的太太沈亦云不是说过,《三国》和《水浒》,两部小说组成一个民国吗。梁漱溟也说,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启动了“以武力为政争的开端”,标志着武人时代的开始。

    那么国家总要统一,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胡适的主张,是以“政治统一”来代替“武力统一”,即以政治制度来养成全国的向心力,从各省选出代表参加政府和国会,既监督中央,又帮助中央统治全国。

    那位要问了,如果各省不想统一,一门心思就要闹事怎么办?

    胡适的回答是:那就请他们到国会去闹,去吵,不管怎样,总比大家伙用“机关枪对打”要来得好一些。

    作为军人出身的国民党领袖,老蒋虽然一生都很尊重学界精英,但你要让他从思想上真正接受胡适的理论,显然绝不可能。

    胡老夫子的“政治”,实际指的是民主宪政。在老蒋看来,这纯属书生之见,在现阶段是难以实现的。

    (758)

    2010-07-0614:06:49

    作者:浪_凡回复日期:2010-07-0610:33:14

    希望濒茫=希望渺茫

    ——————————————————

    谢

    2010-07-0621:02:57

    要达成“政治统一”,就得有向心力,但请你告诉我,这个“向心力”,它到底在哪里呢?

    各省诸侯,哪一个不是各怀心思,又有几个真正具备拥护中央的“胸怀”。折腾来折腾去,仍然不过是强者觊觎中原,弱者割据一方。你要他们派代表,可以啊,就派一个人住在南京,不过绝不是帮中央忙,而是来做间谍,探听情报的。

    只要他们觉得自己羽翼丰满,根本就不会满足于在国会“吵闹”,一样会用“机关枪”来与你对话。

    沉浮这么多年,老蒋早就看穿了这一切,他才不会傻到听信书生之言,主动放下枪,来跟诸侯们讲“温良恭俭让”呢。

    但凡有条件,他是绝不会放弃“武力统一”的。当然,换句话说,他如果暂时放弃了,那就是暂时没有条件了。

    老蒋不是不清楚,在面临外夷入侵的情况下,内部“武力统一”这条路确实是越来越难以走通了。

    西安事变前组织对陕北红军进行大举“围剿”,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也可以看作是老蒋对“武力统一”所做出的最后一次努力。

    现在,这个努力毫无疑问是宣告失败了。

    一方面,“武力统一”丧失了条件,另一方面,胡适所谓的“政治统一”却现出了黎明的曙光。

    黄郛曾评价他的这位义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而蒋在“毅”方面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剩下来的就是要在“弘”上面多下工夫。

    事实上,“毅”和“弘”有时候是很矛盾的。打个比方,如果把当事者看作是一个长跑运动员的话,“毅”是说他有耐力,“弘”则是指他要对不同跑道和路径进行多种选择。

    客观地说,你要想跑得尽量远,跑道是不能老变来变去的,否则的话,不仅容易耗损体力,还会影响耐力。可是如果眼瞅着前面这个路径越走越窄,甚至“此路不通”,这时候就算不想“弘”也得“弘”一下了。

    就像站在大海边上,老蒋此时突然发现,不管海浪如何反复冲击,有一块岩石始终屹立不倒。

    上面写着两个字,叫做“抗战”。

    以前,这个旗号都被别人用来反我,现在我为什么不把它拿过来号令群雄,一统江湖呢?

    毫无疑问,“抗战”就是那个自己苦苦寻觅而不得的“向心力”。只要把这个旗帜树起来,“国内一切纠纷,都可迎刃而解”。

    眼前一亮,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

    只要善于解放思想,天下事,有何难哉。

    此时的老蒋,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维护他的“领袖”地位。如今连国民党的死敌,缠斗十年之久的**都可能承认他是领导抗战的“领袖”了,还有谁敢再挑战这种地位和权威?

    更重要的是,**没有说他不抗日,而是说他“剿共”,只要不“剿共”,人家是肯尊称他一声“委员长”的。同时,**希望改组政府,也并不是要把他一脚踢开,而是要让“亲日派”滚蛋,重新组织一个抗战的政府。

    这个新政府谁领导?

    还是蒋某人。

    (759)

    2010-07-0709:13:34

    老蒋思虑再三,终于点了头,同意实施**提出的“改组内阁”、“释放七君子”、“联红容共”等要求。

    针对两军对恃,剑拔弩张的局面,老蒋也拿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在他未回南京之前,由蒋鼎文先行命令中央军停止进军,等他到南京后,再发布手令,将中央军调离陕甘。

    拿着老蒋的方案,宋子文再找“三位一体”。看上去,张杨周也对老蒋的态度感到满意。

    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似乎已经诞生,只需要等西安方面开会正式通过一下就行了。

    但是第二天波澜再起。

    东北军内部先起反对之声。这个内部主要指的不是王以哲、何柱国这些“老人”,而是“新近崛起”的“少壮派新人”,比如在临潼负责扣蒋的孙铭九。

    西安事变之前,孙铭九不过是张学良手下卫队营的营长,属于大内侍卫的角色,在东北军将官中原本是排不上号的。但西安事变过后,他已俨然成为“少壮派”的首领,连张学良的话似乎也可听可不听了。

    从“少壮派”的角度上来说,既然大家都是靠捉蒋扣蒋“一举成名”的,一旦放老蒋回去,无疑就是“纵虎归山”,这老头子能不寻机进行报复吗?所以坚决不能放。

    这边张学良刚把昨晚的情形复述一遍,那边会场上就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有人问道:姓蒋的说得好听,谁知道他会不会真的去做,有什么具体保证吗?

    张学良此时已抱定和平释蒋的宗旨,周恩来的支持和老蒋的让步都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眼看骑虎难下的局面即将走出,却意外地遭遇到了来自自己内部的阻力,不由又急又气。

    他听后马上逼视对方:你们要什么保证?你说!你说!

    语调之激烈一反往常,使屋内气氛立时紧张起来。

    如果放在从前,以少帅在东北军中之权威,此时众人就应该噤声了。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虽然说话的人也感到有些慌乱,但没有一点要退缩的样子。

    你不是让我说吗?那我就说给你听听。

    老蒋所有答应的这些事,不能等他到南京后再做,在西安就要实现。

    第一, 撤退中央军,而不只是停止进军。

    第二, 释放七君子,以取信于民。

    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签字,然后公诸报端。

    有一件他没有做,我们就得不到“保证”,也就坚决不能放。

    张学良心里很清楚,这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你们要知道,我们发动这次事变,对老蒋的打击已经够大了,他自己的地位都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如何履行诸位的要求。现在最重要的,是帮他撑面子,恢复其“领袖”威信,让他“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

    但不管张学良怎样解释和说服,双方都难以达成一致,最后会议不欢而散。

    会散了,却并不表明众人的情绪会散。

    有“少壮派”军人愤然出言:西安事变是我们大家伙提着脑袋干的,早已不是他张杨两个人的事了。

    哦,你们想捉就捉,想放就放,闹着玩的吧。如此做法,置我辈生死于何地。

    (760)

    2010-07-0709:22:28

    老蒋思虑再三,终于点了头,同意实施**提出的“改组内阁”、“释放七君子”、“联红容共”等要求。

    针对两军对恃,剑拔弩张的局面,老蒋也拿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在他未回南京之前,由蒋鼎文先行命令中央军停止进军,等他到南京后,再发布手令,将中央军调离陕甘。

    拿着老蒋的方案,宋子文再找“三位一体”。看上去,张杨周也对老蒋的态度感到满意。

    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似乎已经诞生,只需要等西安方面开会正式通过一下就行了。

    但是第二天波澜再起。

    东北军内部先起反对之声。这个内部主要指的不是王以哲、何柱国这些“老人”,而是“新近崛起”的“少壮派新人”,比如在临潼负责扣蒋的孙铭九。

    西安事变之前,孙铭九不过是张学良手下卫队营的营长,属于大内侍卫的角色,在东北军将官中原本是排不上号的。但西安事变过后,他已俨然成为“少壮派”的首领,连张学良的话似乎也可听可不听了。

    从“少壮派”的角度上来说,既然大家都是靠捉蒋扣蒋“一举成名”的,一旦放老蒋回去,无疑就是“纵虎归山”,这老头子能不寻机进行报复吗?所以坚决不能放。

    这边张学良刚把昨晚的情形复述一遍,那边会场上就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有人问道:姓蒋的说得好听,谁知道他会不会真的去做,有什么具体保证吗?

    张学良此时已抱定和平释蒋的宗旨,周恩来的支持和老蒋的让步都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眼看骑虎难下的局面即将走出,却意外地遭遇到了来自自己内部的阻力,不由又急又气。

    他听后马上逼视对方:你们要什么保证?你说!你说!

    语调之激烈一反往常,使屋内气氛立时紧张起来。

    如果放在从前,以少帅在东北军中之权威,此时众人就应该噤声了。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虽然说话的人也感到有些慌乱,但没有一点要退缩的样子。

    你不是让我说吗?那我就说给你听听。

    老蒋所有答应的这些事,不能等他到南京后再做,在西安就要实现。

    第一, 撤退中央军,而不只是停止进军。

    第二, 释放七君子,以取信于民。

    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签字,然后公诸报端。

    有一件他没有做,我们就得不到“保证”,也就坚决不能放。

    张学良心里很清楚,这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你们要知道,我们发动这次事变,对老蒋的打击已经够大了,他自己的地位都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如何履行诸位的要求。现在最重要的,是帮他撑面子,恢复其“领袖”威信,让他“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

    但不管张学良怎样解释和说服,双方都难以达成一致,最后会议不欢而散。

    会散了,却并不表明众人的情绪会散。

    有“少壮派”军人愤然出言:西安事变是我们大家伙提着脑袋干的,早已不是他张杨两个人的事了。

    哦,你们想捉就捉,想放就放,闹着玩的吧。如此做法,置我辈生死于何地。

    (760)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