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31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8-288:55:00

    老蒋在收到秦德纯发来的急电后,即刻回复。

    宛平城要“固守勿退”,给我坚决顶住,同时赶快想办法对29军进行全面动员,我会马上派兵支援你们。

    这几年来,老蒋跟日本人打交道已经养成了一种“职业病”,几乎可以说,日本人屁股一翘,就得捉摸对方大概要拉什么屎了。

    对于“七七事变”,宋哲元认为只是过去“丰台事件”的重复,鬼子的目的无非是想把塘沽协定划定的那点圈子继续扩大,或者顺手敲点竹杠而已,小打小闹,动作不可能太大,因此“倭寇威胁间接甚于直接”,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和手段予以化解。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也不是全无道理,但老蒋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

    事态很严重,而且极有可能扩大。

    作出这一判断,老蒋凭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敏感和直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创立的一个对日情报机构。

    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简称国研所)。

    这在当年是一个非常绝密的部门,获取的情报只供给老蒋一个人,所以即使在国民党最高层,也少有人知。

    早在三个月前,国研所即判定,日本陆军可能会在华北制造事变,而发生事变的时间,应在8月之前,最迟是8月上旬,最早是7月间。

    国研所虽是搞机密情报的,却也不是测字先生,他们如何算得这么准?

    因为8月在日本陆军中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日子。在这个月,陆军内部要依例进行大范围的人事调整,谁走运得到进一步重用,谁倒霉转入预备役部队,都得水落石出见分晓了。

    国研所的情报表明,这个时候,陆军内的各个势力已经把在中国“争功”,特别是推进“华北自治”作为谁上谁下的一个重要砝码,“华北自治”的难以推进也成为很多人加官进爵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在“八月异动”之前,他们是非得花力气搬开不可了。

    老蒋于5月下旬,即“七七事变”爆发的一个多月前,就已通过国研所获知了这一重要情报,这才能得出“七七事变”来者不善,是“直接威胁”,不可等闲而视之的结论。

    至于对策,他的办法是沿用绥远抗战以来的策略,即以硬对硬,通过积极进兵北上备战,以吓退日本的侵略企图(“或可戢其野心”)。

    他甚至认为,可以乘此机会,除去华北的两个心头之患:撤退丰台日军驻兵以及取消冀东伪组织。

    卢沟桥之变虽是不祥之兆,但世上的事从来都是说不准的,有没有可能从此因祸得福,睡觉反而更安稳呢。

    7月9日,即事变的第二天,老蒋升起中军帐。

    征调三将:孙连仲、庞炳勋、高桂滋,集中4个师,开往河北,归宋哲元在保定一体指挥。

    以上三路人马都是中央化了的地方军,基本都能听命于老蒋。还有一个靠得很近,但独立性相对强一些的,也就是居于河北的东北军万福麟,老蒋要他开往北平以南,以加厚29军的预备力量。

    这是军略,在政略上,则遣出两名中央大员前去华北。

    第一个是时任军令部长的徐永昌。这一位负责坐在板凳上看。通过设行营于石家庄,在督导冀察军事的同时,还得跟老阎打好招呼,协调双方的行动。

    第二个是参谋次长熊斌。这一位负责来回地跑,跑的地方两点成一线,就是保定和济南。

    干什么呢?拉住宋哲元和韩复榘,以免日本人又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做文章,离间我们。

    对外要备战,对内要抱团,这套打法,老蒋已经操练得很熟了。

    (815)

    2010-08-2911:50:56

    可是老蒋的大动干戈,却反过来把宋哲元给吓了一大跳。在他看来,日本不可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像处理“丰台事件”那样,对日本人让一下步,即可“内部解决”。如果让中央势力这么一进来,以后想赶都赶不走,这才是对自己的最大威胁。

    当然,老蒋的调兵遣将以及连颁金牌,宋哲元也不能全然不顾,而宛平和卢沟桥那里传来的枪声,更让他无法再心平气和地安坐于斗室之中。

    7月11日,宋哲元终于离开山东乐陵。

    可是他去的既不是援兵集结的保定,也不是“品字阵”的中心北平,而是侧翼的天津。

    天津是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部所在地,去那里,就意味着宋哲元既不愿调度各路人马准备,也不会直接去指挥29军作战。

    他是去谈和的。

    有人说,这姓宋的是不是脑子烧坏了,你怕老蒋打你地盘的主意,要单干也成,那为什么还不赶紧带着自己的29军直接去卢沟桥“驱狼逐豹”呢。

    问题的症结在于,此时的宋哲元也遇到了难题,而这个难题却是发生在他的内部。

    与日军对比,原先除了占有人数的优势外,“品字阵”的防御体系也是宋哲元的一大得意之笔。可是这个阵法要能正常运转,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一个人。

    天津的张自忠。

    拱卫北平的两翼,察哈尔的刘汝明离得较远一些,本身又面临着伪蒙军的压力,不便马上移师过来,只有张自忠的第38师离得最近,战力也最强。因此,张自忠的态度如何,对宋哲元的决策影响非常之大。

    本来,“七七事变”是一个弥补内部缝隙,团结对外的有利时机,但这时候的张自忠在被日本人捧为“华北中心人物”之后,已经有些忘乎所以,常常自以为高明。

    他跟宋哲元争,与冯治安也不睦。

    从前在老西北军时,冯治安于张自忠曾有保举之恩,后来到29军,张自忠亦投桃报李,推荐冯治安担任师长。两人本为“手足”,可自从冯治安被宋哲元“拉”过去后,兄弟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微妙了。

    在对日策略上,冯治安主战,张自忠就主和,基本上是“一个打,一个看”,俨然在唱对台戏。

    在卢沟桥战事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日军伤亡很大,兵员和弹药粮草都急需补充,从哪里补呢,关东军、朝鲜军和国内军队都是远水解不得近渴,只能从天津的驻屯军大本营补。

    从天津向丰台增兵,必须经过廊坊。

    廊坊那时还不是市,是镇,而且是个小镇,驻守该地的是张自忠师第113旅226团。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会生出一个疑问,既然必经之地驻有重兵,难道我们没有办法卡断日军这条“生命补给线”吗?

    事实上,29军与日方是有临时协定的,上面规定,如果日军有列车通过廊坊,若不经过226团的许可,一律不准放行。宋哲元也曾声明在先,不允许日军利用这段铁路线作军运。可是问题在于日军向丰台增援时,根本就不从铁路上走。

    那从哪里走呢?

    从公路上走。

    汽车运送或者干脆徒步行军,明白着就是要绕过“列车”这个禁忌。

    当然公路也不是铺在天上的,它同样得经过廊坊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做杨村。

    (816)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