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35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1-2409:18:09

    8月8日,日军举行北平入城式。

    “中国驻屯军”(即编制扩大后的天津驻屯军)司令官香月率领大队日军,趾高气扬地进入北平。

    一位中国记者当时正在现场,他说他的心情,只有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才能形容。

    德国人打仗打赢了,法国的阿尔萨斯从此将归属德国。

    老师于是对自己的学生说,知道吗,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一定要经常讲,永远不要忘掉。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阿尔萨斯人本身讲的就是德语,小说家只是借此渲泻自己的爱国情绪而已。

    可是,北平不是阿尔萨斯。这里的人们一直说的是最标准的中国语言,它也许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可却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

    东北人民的苦难,如今开始轮到华北百姓来承受了。《嗛斋日记》记载,北平城里,虽然表面上还是由中国警察在“维持秩序”,但手里拿的却不是枪,也不是警棍,而是钓鱼竿。

    北平的“最后一课”,真是充满了悲凉和屈辱。

    悲凉需要用行动来扫清,屈辱需要用抗争来洗刷。对于中方来说,和战方略既定,第一步无疑就是要在华北与日军抗衡。

    还在平津未失之前,老蒋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宋哲元一退出北平,他马上就把应变方案拿了出来。

    他将华北划为第一战区,自兼战区司令长官,帐下召齐“新五虎上将”,除宋哲元外,另有刘峙、韩复榘、白崇禧、顾祝同,以五大集团军的阵容,组成了一道防守屏障。

    老蒋把阵势往前一摆,香月就立刻有了压力。

    他手上虽有一师三旅团,但仅仅对付一个29军,尚且还感到兵力不足,乃至天津“后院起火”的时候,都不得不向关东军大本营呼救。现在前面呼啦拉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部队,就不敢再等闲而视之了。

    不能进,当然也不能退,只能先守。

    香月将主力全部收缩于平津,一面防备对手反攻,一面等待援兵,也就是国内动员的那3个师团。

    与原先预想不同的是,即将开来华北的,将大大超出上面这个数字。

    在这之前,为什么杉山元还觉得有点争不过石原,为什么所谓的强硬派和稳健派看上去还能够势均力敌,不是说大家真的被石原老师的“宏阔远见”所震慑了,而是对能不能在短期内全取平津乃至华北尚无百分百的把握。

    可是实践证明,从香月奉旨出发,到平津沦陷,连一个月都不到,这使强硬派的尾巴一下子就翘到了天。

    如今的杉山元乐得牙都快碎了,他再也不屑于与那个叫做石原的小年轻去白费口舌了。

    (896)

    2010-11-2500:01:49

    军人就得有个军人的样,看看这家伙,一天到晚没个正形,就喜欢靠一张嘴得不得。怎么样,支那有你说得那么难打吗,平津还不是轻轻松松就被我们给拿下来了。

    平津一战,使石原身上“民族英雄”和“唯一战略家”的光环大为褪色,后者关于“陷入中国泥潭”的预言在军部也几乎沦为了一则笑谈。

    中**队有什么呢,我们还没花太多力气,他脚下的地就在抖,他身边的水就在流,最后他也必将一无所有。

    在日本国内,从关东军到参谋本部,从普通军人到议会政客,从一般国民到皇室成员,都被“胜利的光茫”搞得晕头转向,完全不知西东了。

    在临时议会上,一下子通过了军部提出的33个提案。这些提案里面,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都有,反正一个目标,都是奔着侵华战争去的。

    这标志着此时的日本国内,已由准战时体制向战时体制进行过渡。

    作为元首的裕仁当仁不让,自己给自己戴了顶帽子,呼为“海陆军大元帅”,并建立了统帅部。

    当然,统帅部只是一个名义,具体操持还得杉山元等人来。

    这个时候,近卫首相来找杉山元谈话了。

    他此行的目的,不为别个,说穿了,就是想再投机一把。

    眼看平津已经拿下,便宜也占得差不多了,这位就想,为什么不趁此时让中国人站出来讨个饶呢,这样又有好处又有面子,岂不乐哉。

    跟杉山元一说,后者也频频点头,对啊,我们原来持的就是“不扩大方针”嘛,只要中**队自己退出河北,见好就收也行。

    不过“停战”这码子事,当然不能由“得胜”的“皇军”主动提,得由中方提。

    如何把他们的想法告诉中国人,这是个问题。因为不能通过公开渠道,只能走秘密渠道

    平津沦陷之前,近卫曾派西园寺的孙子来华探听风声,这次他决定继续让“民间人士”发挥作用。

    出马的是船津辰一郎,时任在华日商纺织业公会会长。看上去是个生意人,不过他以前在上海天津都担任过总领事,实际上有着一定的政府背景,也有外交经验。

    根据国研所当时得到的情报,近卫是打算停战与“调整邦交”同时进行。

    中方先提出停战:我打不过你,我认栽了。

    然后将中央军全部撤出河北,再然后,对伪满予以承认或默认。

    这个是实的,是日本准备让中国政府这么干的。后面还有虚的,即所谓“调整邦交”。

    什么“淞沪协定”、“塘沽协定”、“秦土协定”,甚至于一纸便条的“何梅协定”,我们都废除,政委会和伪冀东自治政府也全部撤消。

    船津秘密来到上海,他要见的人是高宗武。

    (897)

    2010-11-2508:51:18

    高宗武时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他也是“低调俱乐部”中的一位活跃份子。

    胡适在未离开美国之前,曾一再叮嘱老蒋,谓外交路线不可断,而从事对日外交的人选,他又属意高宗武。

    老夫子这句话不要紧,一下子抬高了高宗武的份量,结果形势这么紧张,蒋汪还都抽出时间分别约谈这位司长,可见期望之甚。

    船津到上海的时候,高宗武也在那里。

    他在干什么呢?

    奉蒋之命,警告日本大使,如果战争在上海爆发的话,中国一定打到底,决不会再中途妥协,跟你签什么“塘沽”或者“上海协定”。

    后者答应转报政府。

    由于事先得到了国研所的情报,船津还未开口,高宗武对前者身上所负使命已经大致了解。会谈结束后,他即返回南京向蒋汇报。

    至此,双方都给对方带了口信。

    这两个口信,都互有说法。

    先说船津的那一个。

    日本要中国停战,并且“不扩大”,把战争限制在华北,这个老蒋信,但他同时也相信,所谓“不扩大”,是其不能也,非不欲也。

    日本陆军的常备兵力,仅有17个师团,其中,关东军占去4个,朝鲜军占去2个,那就只剩下了11个。他总不能不留人看家吧,所以这次国内只能动员3个师团来华北。

    “不扩大”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早在日本的年度计划里就规定得清清楚楚。上面说了,不能在华北、华中同时出兵,而只能一个个来。比如华北打仗了,那么华中就应采取缓和态度,而不能从华北“扩大”至华中,相反亦然,华中打仗,就不能“扩大”到华北。

    已经派了3个师团去华北,在华北战事未最终见得分晓之前,华中等其它地方就应暂时“不扩大”。这才是近卫和杉山元见好就收的真实用意。

    另一方面,老蒋对“调整邦交”那个段子则完全不信。

    日本人那种性格脾气,尤其是在打“胜仗”的时候,他是肯主动把咽下去的肉再吐出来的主吗?

    早在“河北事件”前后,就让他们撤废“淞沪”、“塘沽”两协定,甚至不惜以“共同防俄”来作诱饵,但结果怎样,两协定不但没废,还又多出了另外两个协定,成了现在的“四协定”。

    那尚是29军能够控制华北的时候,如今平津都让你们给占了,却说愿意把“四协定”全撤掉,这不明白着是在忽悠人吗?

    再说那个什么政委会和伪冀东自治政府,谁不知道你们又弄了一个维持会,到头来换汤不换药,华北只会变成真正的“华北国”。

    近卫“诚意”到如此程度,就可想而知他的“船津工作”会有什么结果了。但老蒋为什么还让高宗武私下与船津接触呢,就是因为胡适留下的那句话,“外交路线不可断”,谈归谈,打归打。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高宗武带给日本大使的那个口信,里面究竟有什么玄妙呢?

    (898)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