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35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2-0409:08:32

    由于战事越来越紧张,陈纳德的方案大刀阔斧。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意大利那帮烂人换掉。

    陈纳德要用美国方式来严格训练飞行员。

    “空中魔术师”会的花活比较多,时间紧迫,就学最实用最重要的吧,你们除了不能自己从空中莫名其妙地掉下来以外,还得学会搏击。

    对,空中搏击,才是“陈氏空战理论”的精髓所在。

    传统理论认为,战斗机截击不了轰炸机。

    陈纳德则分析说,这是墨守成规的结果,人家轰炸机早就来了,你们还在那里排队,等待司令部发令,等到你们编好队形,准备出击的时候,对方早就完成任务,吹着口哨走了。

    如此,焉能不败。

    其实很简单,对于战斗机来说,你等什么等,第一时间飞上去干它们不就得了。

    战斗机要截击轰炸机,除了要打破常规,抢先出击外,还得靠三件法宝。

    第一件是情报,这就要用到陈纳德的另一个新理论:预警网络。

    所谓预警网络,并不需要什么高科技,连黑客都不用,只要雇两个人,拿着望远镜在高处了望,一旦看到远处有轰炸机出没,立即通过播音机告知机场,这样可以为战斗机出击提供更多的准备时间。

    别看这招简单,在雷达还没有普遍运用之前,却非常实用。在陈纳德之前,也从没有人想到,或予以重视。

    第二件很特殊,叫做胆大吓胆小。

    真正空战的时候,一般人都主张飞机集中,组成编队作战,陈纳德却主张分散,单打独斗,而且要通过玩一些“魔术”,比如打几个旋,或者一下子飞到敌机上方,来吓住对方。

    这种理论看上去似乎有些荒诞不经,却是陈纳德从多年实践中摸索出来,并按照中国空军的特点所作出的总结。

    空战,不光是技术战,也是精神战。

    在两机随时可能相撞的情况下,如果能让对方晕头转向,这时候技术也得靠边站。

    给陈纳德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他不可能再让飞行员们压韧带,扎马步。

    得,还是跟我学几招“魔术”吧,易学易用,有这三板斧足以吓唬住鬼子。

    第三件,当然是飞机。

    战斗机性能不好,情报再及时,“魔术”再逼真,可能还是干不过人家。

    那些意大利烂飞机肯定是不行的。陈纳德选择的是美国霍克(分三型和二型两种)以及雪腊克,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机型成了中国空军最犀利的作战武器。

    快点买,趁还来得及,能买多少是多少吧。

    到“八一三”淞沪会战前,中国能用于空战的飞机终于从91架上升到了223架(一说为314架)。

    当时我们还分别向英法定购了36架飞机。可是在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本很快封锁了海岸线。英法一看不妙,竟然又先后取消了购买协约。

    别说英法,到了1937年10月,连一向依赖甚深的德国都屈从于日本的压力,不再肯卖武器给中国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得指靠着这两百多架飞机过活了。

    (916)

    2010-12-0419:52:22

    早在实施长江封锁计划时,由于黄浚泄密,未能达到扣押日舰和船只的既定目标,后者惊慌失措,如同漏网之鱼,拼着命往东跑。

    陆军下不了嘴,海军来不及堵,老蒋便想到了空军。

    此时空军第五大队已来到上海周边。

    老蒋一个电话打过去,告诉大队长丁纪徐,要他们于拂晓前追击,找到后全部予以击沉,但是如果日舰已经停在了黄埔江,那就不准再炸了。

    丁纪徐随即派24队中队长刘粹刚出马,一同出阵的共有18架霍克三式。

    但是刘粹刚等人的运气不佳,等他们越过江阴要塞,沿江搜索时,发现日舰溜得贼快,都已经无影无踪了。

    可我们也不能白来一趟啊,起码得给报销车旅费吧。

    不行,再找,哪怕是掉地上的一根针,也得把它给捡起来。

    运气,刘粹刚突然发现在吴淞口那里停着一艘日本驱逐舰。这不还没进黄埔江吗,揍它。

    刘粹刚一声令下,飞机改变队形,大家排队,轮流向下垂直投弹。

    第一架没投中,可是一点不用感到遗憾,因为我们还有17架霍克呢,每架上面都带有一枚五百磅的炸弹。

    不管你怎么挑来拣去,总有一枚属于你。

    第二枚正中日舰尾部,利市一开,下面就好看了,你来我往,好好的一座驱逐舰被炸得惨不忍睹,一点点地沉到江里面去了。

    在这之前,从甲午海战到中苏三江口水战,沉的可都是我们中国的船,能看着鬼子船一直沉下去,那心里实在是爽。

    可是太爽了,也容易出毛病。

    就在8月14日这一天,空军指挥部接到一份情报,说是吴淞口外的海面上又发现了一艘日本的航空母舰。

    总指挥周至柔一看,那还等什么,快去炸啊。

    丁纪徐这回派了另外一个中队长,名叫黄光汉,带着27架霍克三出去搜寻猎物。

    黄光汉跑到海上转了两圈,发现在嵊泗海面上有一只船。当时他的飞机在12000英尺的高空,换算成米,就是3600米,下面看不太清楚,只知道是大船,估摸就是那艘航母。

    本来你看不清,是可以用望远镜观察一下的,可是这位老兄立功心切,也不细看,冒冒失失地就扔了枚炸弹下去,正中船舷。

    战斗机主要是用来做空中角斗的,不比轰炸机,所以能携带的都只是小炸弹,没办法一下子就把“航母”击个对穿个。黄光汉随后把高度降低,准备再找个投弹的好角度。

    离得近,看得也清了,这不看犹可,把黄光汉看得舌头都吐出来老长,好半天缩不回去。

    下面哪是什么日本航母,分明就是美国船嘛,后来才知道,那是美国胡佛总统号邮船。

    闯大祸了。

    小孩闯祸,就得家长给擦屁股。蒋介石赶紧出面向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道歉,答应赔修船费,就这,人老美还不肯罢休。

    那小孩呢,让他出来说清楚。

    老蒋满脸怒气:这死孩子,我把他给杀了!

    美国人愣住了,再也言语不得。

    不就是教训一下的问题吗,怎么还真把人给杀了,MYGOD,东方人的手可真够辣的,不可理喻。

    老蒋在前面信誓旦旦,喊打喊杀,后面那个已经被他“杀了”的黄光汉却连夜逃走了。

    (917)

    2010-12-0509:10:18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个“捉放曹”,纯粹做给外人看的,老蒋真想要一个飞行中队长的命,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那是你想逃就能逃得走的吗。

    五大队糗大了,大队长丁纪徐虽没什么直接责任,却也落得个灰头土脸,基本是功过相抵。

    但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另一个大队——四大队在这一天却战绩辉煌。

    战前经过整编,中国空军共有九个大队,其中战斗机有三个大队,最牛的就是四大队。

    四大队为什么牛,因为他们的战斗机均为清一色美制霍克,就像那匹叫赤兔的千里马一样,浑身挑不出一根杂毛,那叫一个亮,而且从中队长、分队长到飞行员,都是位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校出来的。

    早在陈纳德还在美国的时候,中央航校就是美国顾问的大本营,接受的是美式教育,而且训练和考核都很严格,绝不是意大利教官闭着眼睛点个头,就能顺利拿到毕业本本的。

    四大队里面还有一个成员非常特殊,如果夸张一点说,他不是人,是神——

    大队长高志航,当之无愧的中国空军天神。

    高志航的人生经历很坎坷,他曾经是东北空军中的一员。

    跟十九路军中的翁照垣一样,高志航的飞行技术也是在法国学的,只不过老翁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他的陆军起点,而高志航却因缘际会,成了不世出的空中骄子。

    高志航十九岁就成为了少校(陆军衔)飞行员,看到这里,陈纳德可能要狂郁闷了,后者都快混到五十岁了,在美国空军中的牌牌竟然还是尉官。

    不过五年之后,现实就给了包括高志航在内的整个东北军狠狠一击。“九一八”那个晚上,东北飞机场上停靠着三百多架飞机,可是一弹未发,全都原封不动地送给了日本人。

    面对着残酷的一幕,这个叫高志航的东北人心碎了,他不再年轻,尽管从生理年龄上来说,他那年才刚刚二十四岁。

    在高志航背后,是一支军队被命运无情拨弄的身影。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曾到过沈阳,并在那里看到了如今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北大营营房,那应该是一所马厩。

    当时还要拍一个视频,为此,人一直静不下来,但当我站在真实现场面前的时候,仍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感伤。

    遥想当年,这里一定会有很多东北军的官兵出出进进,那时候的东北,茅草很高,骑兵们骑着马,飞奔在草原上,于是草地就像波浪一样,从中间划开一道道流线,并往前不断延伸。

    只是这一动人的情景突然就被无情地打断了。从那个晚上之后,骏马失去了主人,马厩失去了骏马,东北的上空一片阴郁,直到彻底归于沉寂。

    日换星移,谁曾经听说过,这个叫做东北军的军队也曾经勇冠三军,也曾经入主中原,也曾经是这片黑土地的主人。

    昔日的主人们,你们到哪里去了。

    (918)

    2010-12-0517:37:26

    高志航告别家人,只身进入了山海关。

    从此,他将渡过每一个寒冷的夜晚,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如刀割肤,从此,他的心会被一次次唤醒,然而也只有在梦里,才能看到自己走在归乡路上。

    我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在南京,高志航经人介绍,准备加入中央航校。

    可是按照当时的规定,空军军官不能与外籍女子结婚,而高志航的妻子是白俄流亡贵族,这成为他加盟中央空军的最大障碍。

    也不知道制定这条规则的人是怎么想的,娶外国美女是爱国举动嘛,难道让老外把我们的美女都给拐了去,你才高兴?

    高志航夫妻感情非常深,他为此困惑得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最终还是咬咬牙,硬起心肠,写下了一篇史上最奇怪也最动人的“休书”——

    东北一别竟成永别,请你不要“怨恨于我”,因为“国难当头,又何以为家”,要报国,就只能如此。

    我记得,上学时读到林觉民的《与妻书》,一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就几乎让我也跟着“泪珠和笔墨齐下”。

    而和《与妻书》那样的“死别”相比,高志航的“休书”无疑就意味着生离。

    一样地伤心欲绝,一样地痛彻心扉。

    高志航的女儿回忆,自此以后,虽然高志航又成立了新家,但已“永失我爱”,心里再也装不下别人,而他的俄国妻子最后也在战乱中不知所踪。

    没有谁知道,这位未来的空军天神是否也经常在梦中见到那熟悉的脸孔,当清晨醒来,是否会泪流满面。

    这是属于个人的悲剧,却是国家的幸运。

    因为高志航终于能够再回老本行了。

    只是,他不再是那个人人称羡的少校飞行员,一下子连降三级,成了空军少尉,后面备注:见习。

    在这之前,高志航已经拥有整整五年的飞行经验,可给他的位置还是个实习生,只拿军饷,不参加飞行,就是军饷也拿不全,只能拿七成。

    当时东北军人在全国的声誉不是很糟,是糟透了。一失东北,再弃锦州,三丢热河,最后弄得连栖身之处都没有了,所谓墙倒众人推,等到落魄的时候,就没几个肯拿正眼待见他们的,皆称之为“误**”。

    有人讽剌说,中国不是拿不到诺贝尔奖吗,依我看,至少有一个奖是有希望得的,那就是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把这个奖授给他们的少帅才是。

    张学良那时几乎就是东北军的精神偶像。这种话就等于是在指着你鼻子尖骂人了。

    坐着冷板凳,还要时常承受类似的冷言冷语,是个人都可能要精神崩溃,更何况空军本来就是个在天空中翱翔的军种,骄傲是他们立身的资本。

    很多跟高志航一道进来的原东北军飞行员都因忍受不了,一个接一个退出,可是高志航选择默默地留了下来。

    如果换成多年前那个年少得志的少校飞行员,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919)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