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36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2-1109:37:29

    在德械师训练过程中,王敬久师是机动摩托化作战的试验单位,所以他们接受过远距离机动训练,说白了,就是会开车。

    一接到命令,立刻紧急征用300多辆汽车,连夜开赴上海。

    他们驻防的区域为吴淞一带,即“一二八”淞沪会战时的野外作战地点。这里原本有吴淞炮台,可是因为有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大炮都被拆掉了,只留下了炮座的痕迹,所以王敬久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像当年翁照垣那样保卫炮台,而是阻止日军从此登陆。

    “八一三”枪声一起,得知孙元良师已经和日本海军陆战队干上了,而他们却只能搓着手,远远望着干着急。

    幸好,河南的钟松师来了,总算把他们给置换了出来。

    对于这个钟松师,我们应该不陌生。爆发“虹桥机场事件”时,负责驻守虹桥机场的就是钟松手下的补充旅。

    早在一周多前,在接到张治中的调令后,钟松师就奉命往上海赶,可是陆军不是空军,这么多部队,却没有那么多车皮可用,就算你急得跳脚也是一样。

    为了保证不违军令,大多数部队不得不采用一种折中办法,即优先输送一个旅、一个团,甚至是一个营或一个连,让他们扛着番号到目的地报到,其他部队则在后面继续赶路。

    所以,这样的情况一点都不用奇怪:在上海作战部队的序列表上,钟松师老早就榜上有名,其实那就是一个旅而已,大队人马还没跟过来哩。

    8月17日,凌晨,第二次总攻开始。

    初看起来,两次总攻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孙元良仍把主力用于对陆战队司令部的进攻,“啃”不动大楼,就朝四周边打。

    然而,这次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全师火炮都被他集中起来,对着日租界内的虬江路进行猛烈轰击,顿时,日军阵地火光冲天,烈焰熊熊。

    毫无疑问,虬江路才是真正的“铁拳”所向。

    紧跟着,“铁拳”挥出。

    挑选出来的五百壮士,由营长刘宏深(黄埔5期)率领,杀入了日军阵地。

    起头很不错,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德国的“闪电战”也不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进行的。

    开路的大炮大多准确命中目标,但碰到坚固建筑,仍无法将之彻底摧毁。其实德造火炮性能都还可以,如果抵近直射的话,未必不可以解决问题,只是当时竟然无人想到。

    这样一来,通道依然被堵塞,日军照样可以躲在破破烂烂的建筑和工事后面,甚至利用坦克战车作为活动堡垒,向你不停地射击。

    “闪电战”的精髓是什么,就是要奇袭,在最短时间把对方打倒在地。

    现在奇袭不成,又变成了“啃”堡垒,“铁拳”打在了铁门上。

    厮杀之中,刘宏深阵亡倒地,突击队无法再突入,其它区域也被迫进入强攻阶段,其中仅打一个法学院,就损失了一个营。

    在此情况下,孙元良师的“铁拳计划”只得被迫中止。与此同时,王敬久师却进展神速。

    (930)

    2010-12-1119:30:00

    同为近卫师出身,“德械师”中的王牌,又一道打过“一二八”会战,87、88这两个师明里暗里,一向都有些竞争关系,双方从师长到一般官兵,在内心里也互不服气。

    轮到我们给各位开开眼了。

    王敬久(黄埔1期)虽未实际参与到“铁拳计划”中去,却也像模像样地组织了一支以团为单位的突击队,孙元良一拳砸向虬江路,他则往北四川路里面钻。

    王敬久更具头脑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为这支突击队配备了步兵、炮兵、通讯兵,还别出心裁地安插了一个工兵爆破队,颇有点现代化多兵种合成作战的意味。

    此前,大家都是用步兵去爆破,还真没谁想到过要发挥工兵在这方面的潜能,而这也不是王敬久在临战之时才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战前,孙元良派人侦察上海市区,王敬久也一样,不过侦察重点还有所不同。

    孙元良主要考察的是自己的民房,然后在民房里修秘密工事,所以侧重于“守”,而王敬久紧紧盯住的却是日军的据点,他打算“攻”。

    德国顾问们没有白训练,王敬久师连以上军官不仅会开车,还会画图。他们穿着便装,分批潜入市区,想办法把陆战队的那些街垒和地堡都一一画下来,然后按顺序统一编号,标志在五千分之一的地图上。

    除此之外,又另外编一本册子,在这本册子上,详细说明每个据点通道的位置,射击朝向,有多少兵力,里面可能配什么武器,全都记得十分具体。

    这种细活,日本人最喜欢干,而且干得很好,我们如果照此认真做一遍,就知道好处在哪里了。

    册子印好后,每个团发一本,平时当小人书翻来复去看。

    结果,到“铁拳计划”开始后,反而是王敬久师的突击队更神。

    因为突击队只要按照地图和“小人书”操作即可。

    他们围住一个地堡后,先用步兵“清场”,解决周边的陆战队员,接着炮兵轰地堡,要是炮弹轰不了,再用工兵爆破队去炸,十八般武器全使上,反正非把你这个地堡清除掉不行。

    8月17日那天,突击队一口气打下了近10个地堡,吓得日军都不敢呆在小地堡里了,纷纷缩到大据点里面去,有的连头都不敢露一露,惟恐被流弹所伤。

    王敬久还挺鬼,除了听通讯兵报告推进情况外,他要求各部队每占领一个据点,就要将街道门牌号码拆下。

    拆这些小零小碎干什么?

    作为凭据啊,这跟地堡要编号是一个道理,都是德式训练出来的思维。

    最后一块门牌没法交,因为突击队已经打到黄浦江边了!

    虽然打到江边,但却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堡垒都被攻破了。突击队曾先后攻占日本海军俱乐部和操场,但对沪江大学、公大纱厂、引翔港镇等据点的进攻,仍然未能得手。

    原因跟孙元良师“刘宏深突击队”的情况其实差不多,还是缺乏有效的攻坚办法,工兵爆破队炸小地堡行,对付大一些的据点同样一筹莫展。

    第二次总攻至此结束,虽未克竟全功,却也收获不小。

    (931)

    2010-12-1210:04:37

    8月18日,英国人跑出来劝架了。

    他们提出一个新的建议,那就是将上海作为中立区,由各国向日本担保上海日侨安全,并向中国担保日方不利用公共租界为根据地,在此条件下,中日军队共同撤出上海。

    倘若这一建议能付诸实施,等于淞沪停战协定至少部分失效,所以老蒋一口答应。

    可是日本人却吃不了这个亏,长谷坚决不同意,而不同意的背后,则是援军的陆续到达。

    就在张治中发动第二次总攻的前一天,即8月16日,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向海军军令部连发两份急电,要求速派援军。

    那时,孙元良的“铁拳”还没砸过来,王敬久也没撬掉他十个地堡,可是经过第一次总攻的伤亡后,长谷已感得难以坚持。

    他在电报中告诉军令部,中方正不断调派援军,如果己方再无动作,恐怕就真的只好撤出上海了。

    在军令部之前,其实米内海相已经腆着脸,向杉山元请求陆军支援,后者也答应了。但是往上海派陆军参战,不是杉山元说一声就能过,还是得报统帅部待批。

    8月15日,在看到中**队在上海发动第一次总攻,而陆战队又打得咧咧咀咀的时候,日军统帅部才正式作出决定,向上海增派由2个师团组成的“上海派遣军”。

    这仍然没有超出日本既定之计划。

    按照长城战役的经验,当时只用了关东军的2个师团加3个旅团,还没有全部发挥作用,就把一切都搞掂了。

    参谋本部据此认为,即使中日全面爆发战争,所需调动的国内师团也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他只需用2到3个师团占领华北,1到2个师团打上海,再派1个师团奔广东福建,满打满算,6个师团,够得不能再够了。

    在“七七事变”发生后的二十天之内,主要还是关东军和朝鲜军在出力,由于前有29军的拒不屈服,后有中央军大批北援,才把华北的份额用完了,接下来就是用上海的了。

    但是“上海派遣军”也不可能一天就到达上海,军令部只得自己先想办法。

    本来准备用于北方作战的海军被调回南方。陆战队两个大队此前正在旅顺口待命,计划登陆青岛,接到命令后于8月17日出发,18日早上正好赶到上海。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佐世保陆战队两个大队接茬出海,于19日夜间抵沪。

    手中直接掌握的陆战队一下子猛增到10个大队,兵力多出2400人,更何况2个陆军师团已在路上,有这么多的牌,长谷自然不肯言撤,不仅没撤,他还扩大了防线。

    见日方拒绝了中立国建议,老蒋即刻下令恢复攻击。

    如果光从表面上看,此时的淞沪战场形势尚好,起码是我们压着对方在打,可是老蒋的心情却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空军虽勇但只能越打越少,陆军无法一劳永逸,海军呢,不提也罢,作用竟然仅相当于几道需要让别人抬抬腿的门槛。

    国研所传来的情报则清楚地表明,日本海陆援军即将大举登陆上海,其国内的所谓稳健派已经威风扫地,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有点儿乱,得重新捋一捋。

    (932)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