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37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2-2220:27:19

    随着战场重心转向月浦和杨行,挡路的第一军也就成了松井打击的主要对象。

    淞沪战场,最令人恐惧者为日军的炮弹。

    如蝗虫一样,到处都是炮弹。

    脚下的土地发热发烫,随便抓一把上来,都可以找到或大或小的弹头和弹片。据记载,在炮火最猛时,每秒钟就会有五六发炮弹在守军阵地上爆炸。

    经过密集轰炸,第1军前面根本就没有成型的阵地工事可言,刚建起来就被炸,连修补都来不及。

    最初,第1军还能不断发起反击,其主力精锐曾将部分日军封闭于屋内并以火焚烧。但到后来,由于伤亡越来越大,就只能像陈诚所教的那样,守多攻少,白天住在竹林村庄里,到晚上再出来打。

    即便如此,第1军的伤亡仍然是惊人的,仅以主力第1师为例,旅长2个,伤了3个,团长4个,折了5个。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怎么倒的人比实际职位还多呢,答案很简单:多出来的就是增补上来的,最后增补上来的人也挂了。

    在固守一个星期之后,第1军营以下官兵伤亡率已高达百分之八十,连长除位置不固定的通信连长外,整个都换掉了,中间补充兵员更达四次之多,也就是胡宗南带来上海的老兵这时已所剩无几。

    眼瞅着人马越来越少,胡宗南仍旧一声不吭,不向上级诉一句苦,只咬牙独自硬挺。

    反而是顾祝同知道前线战况后,打电话通知胡宗南,让其换防。

    胡宗南这才告诉对方,再不换防,明天我也要拿枪上火线顶缺去了。

    我们这边打到连军长都差一点当小兵,日军那边其实也没力了。

    登陆的两个张牙舞爪的老牌师团到此只能在炮火的掩护下,于白天发起一些小规模进袭,但是一到夜晚,守军又反击一拳,大家本到本,重新回到原点。

    对于老蒋来说,能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

    与南方相比,北方还要苦得多。

    老蒋主力南向、“扩大沪战”的战略决策,对于战场形势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拟集中北方的中国陆空军力量都临时移到了上海,这使华北战场变得更为复杂艰难。

    早在8月11日,也就是淞沪会战爆发的前两天,南口战役已经打响。

    这个南口,指的是北平西北昌平的南口镇,端的是个险要所在。

    “要”者,平绥铁路(北平至绥远)从此横贯而过,有道是“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一脚跨过去,内蒙尽收眼底。

    “险”者,此地为长城居庸关南侧要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关者,汤恩伯(陆士18期)。

    南口必守,老蒋早就看出来了。

    那时候北平还未失陷,但铃木旅团已进军至北平东北顺义的高丽营,高丽营距离南口仅七十多里路。

    铃木旅团的第一个目标首当其冲是北平,但假如拿下北平,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南口。

    要提前将这个“口”给封住。

    (953)

    2010-12-2308:36:02

    老蒋立刻在南京召见汤恩伯,让其尽快率已驻军绥远的13军开赴南口。

    我知道日军实力强劲,但无论多难,你都必须坚守南口,少则十天(一说为八天),多则半月,以等待后续援军的到来。

    汤恩伯回到驻地后,即刻让自己的参谋长吴绍周去张家口拜见刘汝明,因为南口在后者的管辖范围之内。

    出乎意料的是,刘汝明得知13军想要接防南口,竟然一口予以回绝,理由就是他没有接到命令。

    这个命令当然不是指南京政府或者老蒋的命令。

    吴绍周急了,我们是来帮你打仗的呀,日军很快就要到南口了,大战迫在眉睫!

    刘汝明仍然不慌不忙,说南口问题不大,前一阵倒的确有日军骑兵来骚扰过了,可是已被击退,现在并无大规模进攻迹象。

    吴参谋长既郁闷又困惑,只得先找一家旅社住下再说。

    晚上,另一个人找上门来了。

    这位也是参谋长,是刘汝明的参谋长,姓杨。

    此人对29军内幕以及刘汝明的思想活动非常清楚。

    在“七七事变”后,按照29军军长宋哲元的原计划,他是打算启动“品”字阵型来与日军对垒的:赵登禹守北平,冯治安攻丰台,张自忠定天津,刘汝明出南口。

    可是刘汝明自己却没有做好“出南口”的准备。

    一个人在察省呆久了,不仅原先的悍勇之气渐失,而且也打起来了坐在家里“使谋弄政”的心思。

    据“蒙古军副总司令”李守信回忆,当时关东军从沈阳拨给他的武器,都不是用汽车经承德直接运来张北的,而是用火车先拖到张家口,然后李守信再派日本人驾驶汽车去接运。

    这样,刘汝明自己也得了便宜,本来运给李守信一万两千支枪,生生被他截留了两千支,三十门野炮,又给抽掉了八门。

    所有这一切,都是刘汝明手下一个叫杜运宇的秘书操作的。这厮在刘汝明面前神神道道,鼓吹对日本人用“巧计”。

    刘汝明很开心,白得了这么多好枪好炮,杜秘书,你太有才了。

    他却不知道,这姓杜的对做汉奸早就心有所属,后来果然也真做了汉奸,人家这么做都是别有用心的。

    想对日本人“用计”,结果却是他自己被麻痹住了,以为可以跟对方“和平共处”。

    吴绍周在张家口观察到,虽然北平形势已极其紧张,这里却还是到处歌舞升平,没有一点战时的紧张气氛,甚至连起码的防空设备都没有。

    让吴参谋长感到格外剌眼的是,街上来来去去,随处都可以看到日本人。

    宋哲元所冀望的“出南口”,原来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刘汝明拒绝13军进驻南口的那一天,是7月25日,第二天北平就发生了他的弟弟刘汝珍经历的“广安门事件”。

    从“广安门事件”开始,刘汝明始终坐而望之,没有任何出兵援救平津的实际举动。

    这小子在想些什么呢。

    (954)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