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83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8-288:55:00

    老蒋在收到秦德纯发来的急电后,即刻回复。

    宛平城要“固守勿退”,给我坚决顶住,同时赶快想办法对29军进行全面动员,我会马上派兵支援你们。

    这几年来,老蒋跟日本人打交道已经养成了一种“职业病”,几乎可以说,日本人屁股一翘,就得捉摸对方大概要拉什么屎了。

    对于“七七事变”,宋哲元认为只是过去“丰台事件”的重复,鬼子的目的无非是想把塘沽协定划定的那点圈子继续扩大,或者顺手敲点竹杠而已,小打小闹,动作不可能太大,因此“倭寇威胁间接甚于直接”,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和手段予以化解。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也不是全无道理,但老蒋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

    事态很严重,而且极有可能扩大。

    作出这一判断,老蒋凭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敏感和直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创立的一个对日情报机构。

    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简称国研所)。

    这在当年是一个非常绝密的部门,获取的情报只供给老蒋一个人,所以即使在国民党最高层,也少有人知。

    早在三个月前,国研所即判定,日本陆军可能会在华北制造事变,而发生事变的时间,应在8月之前,最迟是8月上旬,最早是7月间。

    国研所虽是搞机密情报的,却也不是测字先生,他们如何算得这么准?

    因为8月在日本陆军中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日子。在这个月,陆军内部要依例进行大范围的人事调整,谁走运得到进一步重用,谁倒霉转入预备役部队,都得水落石出见分晓了。

    国研所的情报表明,这个时候,陆军内的各个势力已经把在中国“争功”,特别是推进“华北自治”作为谁上谁下的一个重要砝码,“华北自治”的难以推进也成为很多人加官进爵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在“八月异动”之前,他们是非得花力气搬开不可了。

    老蒋于5月下旬,即“七七事变”爆发的一个多月前,就已通过国研所获知了这一重要情报,这才能得出“七七事变”来者不善,是“直接威胁”,不可等闲而视之的结论。

    至于对策,他的办法是沿用绥远抗战以来的策略,即以硬对硬,通过积极进兵北上备战,以吓退日本的侵略企图(“或可戢其野心”)。

    他甚至认为,可以乘此机会,除去华北的两个心头之患:撤退丰台日军驻兵以及取消冀东伪组织。

    卢沟桥之变虽是不祥之兆,但世上的事从来都是说不准的,有没有可能从此因祸得福,睡觉反而更安稳呢。

    7月9日,即事变的第二天,老蒋升起中军帐。

    征调三将:孙连仲、庞炳勋、高桂滋,集中4个师,开往河北,归宋哲元在保定一体指挥。

    以上三路人马都是中央化了的地方军,基本都能听命于老蒋。还有一个靠得很近,但独立性相对强一些的,也就是居于河北的东北军万福麟,老蒋要他开往北平以南,以加厚29军的预备力量。

    这是军略,在政略上,则遣出两名中央大员前去华北。

    第一个是时任军令部长的徐永昌。这一位负责坐在板凳上看。通过设行营于石家庄,在督导冀察军事的同时,还得跟老阎打好招呼,协调双方的行动。

    第二个是参谋次长熊斌。这一位负责来回地跑,跑的地方两点成一线,就是保定和济南。

    干什么呢?拉住宋哲元和韩复榘,以免日本人又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做文章,离间我们。

    对外要备战,对内要抱团,这套打法,老蒋已经操练得很熟了。

    (815)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