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09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0918:10:43

    在石原辞职后,多田骏继之而起,成为稳健派的核心人物。

    这位曾经的强硬派,耳朵边一直回响着石原离去时的那句警告:注意苏联,注意苏联!

    从前急功近利的头脑,不得不稍稍冷静下来:击败中国看来问题不大,如何抽出力量来对付苏联,才是接下来需要密切关注的。

    因此他提出,中日之战打到现在,“将是媾和的最好时机”,如果失去这个时机,短期战争就会变成长期战争,这对日本是不利的。

    既然军部都有这种想法,近卫内阁也认为,趁着日军在淞沪和华北战场皆取得阶段性大胜的契机,应该见好就收,把“胜利成果”以国家之间的条约形式确定下来。

    此时,由于日军在中国战场还未取得“决定性胜利”,确实有一部分日本人认识到中日之战应该适可而止,理由之一是中国采用的是募兵制(采用征兵制时间不久),都是职业兵,不牵动农工商,而日本采用的是征兵制,伤一兵就少一民,所谓劳极思息,对工商业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绝不宜于持久作战。

    多田骏和近卫内阁由此给出的价码是,若要议和,内蒙必须像外蒙一样建立一个“地方自治政府”,华北和上海的“非军事区”则须有所扩大。

    显然,这样的要价,如果放在“九国公约”的会议桌上,是很难通得过的,所以才要“秘密和谈”。

    苏州河相持战持续几天之后,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发表谈话,说假如中国直接提出和平建议的话,我们也不会拒绝。

    这就是在放风了,意思是我快要打赢了,这个“和平建议”得由你来提。

    可是老蒋那边没什么反应,那时他还在等着“九国公约”开会。

    自始至终,有一个国家始终倍感尴尬,这就是德国。

    全国抗战之前,中德关系一直不错,中国还通过出口德国急需的战略物资等方式,向德国购买武器以及聘请德国顾问训练军队,不说别的,到“十日围攻”时,一个“铁拳计划”可不就是出自德国人的主意。

    但是另一方面,日德更是盟国。早在半年前,两国就签订了“日德防共协定”,要结成一对铁哥们。特别是随着日本军力的膨胀,希特勒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他要实现自己称霸全球的**,在亚洲最好的帮手和盟友莫过于东瀛,而不是可怜兮兮,自顾不暇的中国。

    当然,如果能跟中国继续保持经济往来,与日本进一步加强军政合作,那对德国来说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了。

    算了,你们不要再打了,拉拉手,大家来做好朋友。

    德国看日本已经有所表示,但中国却迟迟没有第一个“提出和平建议”,便由自己的外交部出面,劝日本:你的对手眼看着就要输了,他怎么好意思迈出第一步呢,这第一步,我看,还是得你自己来迈。

    德国人一解劝,近卫内阁有了面子,广田外相便在会见德国驻日大使时,正式将他的那些价码提了出来。

    11月3日,也就是“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的同一天,按照德国外交部的指示,驻华大使陶德曼把话带给了中国政府。

    (1068)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