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13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1607:55:11

    后来这个高炮连撤到江边时,果然没法将火炮带走,只得依言沉入江中,其余人员扎小筏才得以渡江。

    所有人员都走了,连参谋人员也撤了,指挥部里只剩下邱清泉和两个卫士。

    等到邱清泉最后撤离,连江边都去不了,只能便衣避入难民所。

    在南京沦陷过程中,有两位出身教导总队的不世将才皆得以幸存,除了邱清泉外,另有时任旅部参谋的廖耀湘,两人都是来不及渡江才被困南京的。

    藏身这座几乎被鲜血和悲怆淹没的城市,二将犹有此幸,岂非天意哉,岂非天意哉。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在人心大崩溃的绝望时刻,只有英雄才能让人看到未来和希望。

    在接到撤退命令后,一个教导总队的连长组织其他人后撤,自己却留了下来。

    他将一瓶酒一饮而尽,然后从腰间取出两枚用绳子系一起的手榴弹,一手拿一个,无限感慨地对别人说:你们看,我够本了吧。

    这个连长当然再也没能活着归来。

    日军在往下关追击时,一路都曾遭到散兵们的抵抗。

    没有领头的,大家就把一个肩扛上校军衔的军官拦住,想让他进行指挥。

    上校相当于团长,可这位并不是步兵团长,他是军医,从没领兵打过仗。

    不管,只要你下命令就行,长江过不去了,唯有死路一条,但是死也要悲壮地死去。

    于是随着这位上校军医振臂一呼,众人猛烈开火,直至全体尽没。

    最后要说的是战场上剩下的那几辆德造战车。

    它们也到了江边,但是因吨位太重,无论如何上不了船,无奈之下,只得把瞄准镜、机枪等部件卸下,再予以全部炸毁。

    有的人实在不忍心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坦克遭此命运,他们站了出来。

    我们不走,与其这样,不如和小鬼子们干完一场后再炸。

    带兵长官还想劝阻,他们已驾驶着各自的坦克,咬着牙向前来追击的日军冲去。

    结局可想而知。

    南京,多么美丽的一座城市。

    从《长干行》中栩栩如生的邻船对话,到《石头城》里潮打空城的浅回低唱,我敢说,没有一个地方,能像这里一样把汉文化中的南方元素表现得如此感人至深。

    你可以在秦淮河打捞旧时月色,可以在夫子庙领略前朝飘逸,甚至可以在明孝陵感受到那种将历史文化与山川美景熔于一炉的震憾。

    宛如釉色渲染的青花瓷,当它摔破在地,那是真正令人心碎的声音。

    扬州不过十日,南京却经历了长达六周深不见底的黑暗。

    在那些天里,也许连南京上空的月光都是惨白的,从这里侥幸逃出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回忆里增添一层血泪以及刻骨铭心的仇恨。

    有一些事,我们不能忘记。

    地产大王王石曾在“捐款门”事件中饱受垢病,不过我在听过他的一次访谈后却改变了印象。

    他说,我去过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也去过柏林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可我从来没有去过自己国家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我也没去过,十分惭愧,而且我也承认,潜意识下不愿面对,是我至今未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毫无疑问,那是民族的一道伤口。伤口总不会让人愉快,就像中国戏曲,不管开头和过程多么悲伤,最后都会处理成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王石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我心有所动。

    他问,这是否也和我们民族的整体意识已被忽略有关。

    当一个民族面对它的伤口时,会作出什么样的举动和反应?

    (1105)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