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2-2713:38:16

    第一回逃西蜀昏君思贤臣割恩爱情圣弃贵妃(2)

    8

    渐渐的,睡意开始涌上来。李隆基回到榻上小憩。

    突然,一阵声响把李隆基惊醒。李隆基的心跳突然加剧。他抬起头,用枕头垫住后背,细细聆听,没有什么异动。

    望望窗外,月亮又躲进了云层里,天又变成了一片漆黑。劳累,惊恐过度的人众仍在呼呼酣睡。

    一阵阵的惊恐不安,又再一次地开始撕裂着李隆基的心。

    李隆基他仿佛听见了父亲的斥责声:“你这败家子,为了一个女人,你竟然将高祖,太宗的社稷江山毁于一旦!你这不肖子孙,你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呢?”

    想起父亲,李隆基一阵愧悔。父亲生前是那么的淡泊名利。他正当盛年,却愿意将那显赫的皇权交给自己。他对皇权看得很轻很轻。他宁愿禅位于儿子,也不迷恋权位,而愿意自己去过一种恬静的生活,没有一丝的留恋与后悔。

    可李隆基自己呢,对权力却是如此地痴迷。李隆基自己已年老昏聩到如此地步,却还要牢牢揪住权力不放,甚至还为此猜忌自己的孩子。

    这是何苦呢?太子年纪已不小了,完全可以担当重任了。可为什么自己还执迷不悟呢?是的,昔日的盛世已衰落到如此地步,都在于自己对权位的迷恋啊。

    突然,一阵自豪感又涌上李隆基的心头。李隆基的眼前出现了当年自己被蛮族拥戴的情形。

    很快地,李隆基的心又坠落下来。

    当年那名扬四海,蛮夷称颂的“天可汗”,堂堂的大唐皇帝,百姓眼中的圣明天子,如今,居然开始公开受到人们的指责。他们居然说朕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上,只知道沉迷于享乐和女人的温柔乡里。

    李隆基的血液突然膨胀了起来:

    “朕为国事忧劳,有谁了解呢?有谁为朕分担呢?二十年来,不是朕一心为民,励精图治,才成为被万夷拥戴的圣君吗?朕富有四海,爱一个女人有什么过错呢?可是,如今的朝廷局势到了如此地步,难道只是朕的过失吗?如今,自己抛弃臣民,皇子皇孙,不顾年老体衰,仓皇出逃,就像一个亡国之君,难道只是朕造成的吗?”

    这时,暴怒,愤懑充斥于李隆基的心里。他的呼吸急促了起来,青筋突暴。他不由自主地舞动起了手臂,仿佛在下旨将那触怒他的人推出午门斩首。

    这时,一阵凉风刮了进来。李隆基似乎清醒了过来。他多年的从政经历告诉他,警示他,使他明白:心急,愤怒是于事无补的,甚至是危险的。随从的人众中,哪怕真有犯上叛逆的言行,此时此刻,也必须学会宽恕,学会容忍。自己当前唯一依靠的,只有这些人众,这些将士。

    9

    就这样,李隆基越想越亢奋。他的眼睛茫然地注视着前方。

    乌云遮住了那月饼般的月亮,露出了一团模糊的影子,前方是一片漆黑。似乎,有一场暴风雨将要降临。

    “如果暴雨真的来了,那该怎么办呢?苍天有眼,老天爷,保佑保佑朕吧!不要让朕淋得像落汤鸡似地,遍地泥泞地仓皇向西逃去。”

    人们仍在沉睡。远处传来了马的嘶叫声和不知名的动物的叫声。慢慢地,李隆基的心平静了下来。

    近段时间的时局应对,难道没有值得反省的吗?李隆基暝然自问:“时局变化为什么会如此之快呢?朕为什么会众叛亲离呢?朕处理政事为什么会昏聩如此呢?难道朕真的老了吗?朕为什么会听不见,听不进一句诤言呢?这一切是老天故意和朕作对,还是朕真的治国无方,举止失措呢?”

    10

    近段时间的重大事件在李隆基面前历历在目:

    “自755年11月9日,叛贼安禄山起事以来,贼势虽很猖狂,但局势还不至于完全无法收拾。

    叛贼数十万大军几个月都被阻挡在潼关,无法前进一步。安禄山叛贼的北方道路又被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切断,面临着腹背受敌的窘境。那时,形势对国家平定叛乱是何等有利。叛贼占领的,仅仅不过是陈留,荥阳等几个重要据点而已。

    那时,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屡次上书,建议朕派军坚守住潼关,以待勤王之军就行。

    对这一正确决策,朕为什么不能认真听取,而是要心急火燎地不顾军事实际,盲目冒进,急于收拾残局呢?这实在是朕被混乱的局势弄昏了头脑,不能英明决断,而终于被国舅愚弄,听从国舅的瞎指挥的结果啊!

    人们都对国舅的骄傲放纵,自私无能,引起的滔天大祸,恨之入骨,对他是咬牙切齿。

    可是,朕却被他们这些亲密的人儿蒙在鼓里,被贵妃兄妹的甜言蜜语,乞求哭泣迷惑了心智,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不自知,一直没有清醒。

    自从朕一向亲近,信任,宠爱的安贼叛乱的事件发生以后,朕对将领们是疑虑重重,不再如以前那样对他们推心置腹,而是常常猜忌他们。都怪朕对军事政治形势的分析判断一再失误,一意孤行,才酿成了今天不可收拾的危局啊!

    先前,朕打算下诏让太子监督国政,让朕率领大军御驾亲征。但最终朕却被贵妃姐妹的哭泣哀求声打乱了阵脚,把这样重要的国策搁置,没有了当年的决断和勇气。

    当时,朕还一直以为他们是一心为朕着想,考虑到朕的安危,一片忠心呢。如今,朕才明白,朕只是他们谋求保持荣华富贵的一枚棋子。怪只怪朕啊,没有了年轻时的勇气,锐气啊!朕的举动让将士寒心,使士气低落如此,见贼生畏,没有了从前的勇气与胆略。

    接着,朕又听从国舅的谗言,密报,中了叛贼的诱敌之计;朕不顾国舅与大将哥舒翰曾经固有的矛盾,国舅挟私报复的事实;不顾将士们声言军中兵员短缺,粮草不济,武器盔甲不全的事实;竟然下令潼关守将哥舒翰立即向叛贼进击,结果中了安贼的诱敌奸计,乃至使潼关失守,二十万大军覆灭。以致造成今天的危局,造成使朕君臣抛弃国都,社稷,祖宗坟墓,仓皇西逃的局面啊!”

    11

    接着,李隆基的眼前,又出现了在6月13日那天,李隆基御驾抵达咸阳的一幕情形:

    当时,咸阳郡守,咸阳县令皆弃职潜逃。李隆基的宦臣召唤地方官民前来接驾,居然没有一个人出面。

    “这些家伙,你们可是朕一心厚待的人啊,你们享受着国家的俸禄赏赐。在危急关头,你们个个都像安禄山叛贼一样,忘恩负义啊!

    安禄山狗贼,朕何尝亏待过你啊,你为什么要犯上作乱呢?

    你从一个蛮夷小卒,被朕提上节度使高位,朕待你如子,你为什么还要反叛朕呢?你使朕七十高龄,却要为你颠沛流离,御驾西幸。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御史中丞张利贞被朕任命为河北采访使,他居然受安禄山的‘百计谀媚’,和金钱贿赂,跟安禄山结下私恩,欺骗于朕。

    于是,张利贞入朝后极力就竭力地为安贼美言,朕因此授任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

    后来,朕才得知,安禄山对过往的使者,他暗中都加以贿赂。

    因此,使者回朝后一再称赞他,这样就使受到朕蒙蔽,使安禄山更加获得了朕的青睐信任。

    天宝元年(公元741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刚刚40岁时,恰逢朝廷升平卢为节度防区,朕遂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就这样,安禄山蒙朕的恩宠,遂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成为了他自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

    天宝二载正月,安禄山入朝,朕也是倍加宠待,‘谒见无时’。

    当时,为了讨得朕的欢心,他谎奏说:‘去年七月,营州境内出现了害虫,蚕食禾苗,臣焚香祝天说:‘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祇,愿使虫散。’忽然来了一大群红头黑鸟,霎时把虫吃得精光。’

    安禄山讲得绘声绘色,煞有介事,朕还信以为真,遂以为他对自己忠诚无二。

    于是,第二年三月,朕就命安禄山代替裴宽兼任范阳节度使。

    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大概也受了他的贿赂,在朕的面前大力称道安禄山公正无私,裴宽与宰相李林甫也随声附和。

    这三人又都是朕所信任的人,想不到他们会结伙欺骗朕躬,‘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

    在安禄山离京还范阳时,朕还特命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诸司侍郎、御史中丞等群官于鸿胪寺亭子为他饯行,给以殊遇。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他屡次侵犯北方的奚与契丹,朕还认为他能干忠诚。

    以前,朝廷分别把公主嫁与奚与契丹,双方关系本来友好和睦,至此,奚与契丹遂各杀公主叛离,可是朕却始终被安禄山迷惑,认为是奚与契丹忘恩负义。

    安禄山进击契丹回军后上奏:称梦见先朝名将李靖、李绩‘向臣求食,乃于北郡建祠堂,灵芝又生于祠堂之梁’,朕如今才明白,他原来是为了取悦于朕。

    那时,奸贼李林甫恐怕儒臣出将入相,会动摇自己的权位,而蕃人目不识丁,难以入相。

    为了专宠固位,他奏称儒臣怯弱,不胜武力。而蕃将雄武,多立战功,他请求任用蕃将为边帅。

    那时,朕正有吞并四夷之志,李林甫的奏请正合朕的心意,所以,朕更宠安禄山益甚。

    天宝六载(747年),安禄山入朝。

    曾因内宴承欢时,他上奏朕说:‘臣蕃戎贱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才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

    朕此时对安禄山的忠诚深信不疑,遂命杨铦、杨锜、杨贵妃与安禄山以兄弟相称。而安禄山那奸贼见贵妃宠冠六宫,与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尽管他比杨贵妃大十八岁,却甘心做她的养儿。

    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他能够得以随意出入禁中。他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甚至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朕还以为他们是母子,那是好事者无事生非造谣生事,下旨严惩。

    安禄山媚事杨贵妃,对朕的太子李亨却另眼相看。

    一次,朕命太子李亨会见安禄山。

    安禄山见了太子却不肯下拜,朕左右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拜。

    安禄山诡称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

    朕亲自解释说:‘太子是朕的储君,朕百岁后要传位于太子。’

    安禄山说:‘臣愚,此时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臣今当万死。’左右令他下拜,他这才下拜。

    当时,朕还一心以为他是愚忠于朕,心中暗喜。不想,是因为他与太子李亨结下了仇恨。

    安禄山每次入见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朕,朕常常感到十分惊异,问他为何先拜贵妃。

    安禄山回答说:‘臣本胡人,胡人先母而后父。’朕还很赏识他不忘本。

    安禄山的身体特别肥胖,腹垂过膝,自称腹重为三百斤。他每次走路,都由左右抬挽其身才能迈步。他乘驿马入朝,每驿中专筑一台为他换马用,称为“大夫换马台”,不然,驿马往往要累死。

    为了照顾安贼,朕的驿站还专门为他选用骏马,凡驮得五石土袋的马才能使用。鞍前特装一小鞍,以承其腹。

    一次,朕见他如此肥胖,就与他开玩笑,问他的肚子里装有什么。

    安禄山诙谐地讨好朕说:‘更无余物,只有一颗赤心耳!’逗得朕是哈哈大笑。

    哪知道安贼早已包藏祸心。

    尽管安禄山身体肥胖蠢笨,但是在朕及贵妃面前跳起胡旋舞来,却旋转自如,‘其疾如风’。谁知道他是不是假装行动不便,欺骗麻痹朕呢?

    朕现在才明白,安禄山表面上装得呆头呆脑,其内心实则狡黠异常啊!

    他命令自己的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师,原来是专以窥测朝廷内情。一有动静则飞马报讯,故范阳虽距京师有数千里之遥,但安禄山对朝廷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或有应上的笺表,骆谷也代作上通。他每年除献俘以外,所献杂畜、奇禽、异兽等珍玩之物相望于道,‘郡县疲于递运’,安禄山却以之博得朕的恩宠。

    其时,天下承平岁久,朕的春秋渐高,喜爱贵妃,有些骄情荒政。

    而宰相李林甫独专大权,使朕的纲纪大乱,而安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朕却被蒙在鼓里。

    于是,安禄山表面上对朕忠诚无二,暗中却作谋反的准备。

    朕后来得知,他以防御敌寇为名,在范阳城北筑了雄武城,里面储藏了不少兵器和粮食。

    为了兼并西北的雄兵劲旅,他奏请让陇右,朔方、河东、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率兵前来助役,安禄山欲乘机留下其精兵猛将。

    也许是朕的爱将王忠嗣识破了他的醉翁之意,故‘先期而往,不见禄山而还’,并向朕上奏禄山有谋反之意。可惜,朕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

    天宝十载(751),朕命在长安亲仁坊为安禄山建造新宅,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并说‘不要让蛮子看朕小气’。厨厩之物也都用金银装饰,其奢侈华丽,‘虽宫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

    安禄山进入新宅时,朕还特意停止了击毬游戏,命诸宰相前来贺乔迁之喜。

    此时,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安贼49岁的时候,他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

    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禄山已身兼数职,既任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又兼任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将军,封东平郡王。

    这些,都是朕一心宠信他,赐予他的。他为什么还会贪得无厌,谋求造反呢?

    安禄山又请求任河东节度使,朕还特地把河东节度使韩休珉征为左羽林大将军,以安禄山代之。

    安禄山母及祖母皆赐封为国夫人,他的十一个儿子皆由朕赐名,长子安庆宗为卫尉少卿,加授秘书监,尚荣义郡主;次子庆绪为鸿胪少卿兼广阳郡太守。

    可以说,朕给安禄山一家人加官晋爵,他应该感恩才是。

    可是,他不仅不知道感恩,反倒使得他踌躇满志,更加骄恣。他招降纳叛,极力扩充实力。真是狼子野心!

    他延用了一批有才学的文臣如高尚、严庄等为幕僚,成为自己的心腹。

    同时,他又从行伍中提拔了一些智勇兼备的将校如史思明、安守志、李归仁、蔡希德、崔乾祐、尹子奇、武令珣、田承嗣等为自己的爪牙,委以重任。

    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

    安禄山还从同罗、奚、契丹降者中选拔精壮八千余人,称为“曳罗河”(壮士之意)。

    他又养家僮百余人,人人皆骁勇善战,打起仗来冲锋陷阵,勇不可当。

    他又畜战马数万匹,多聚兵仗,还派遣商胡去各地贩卖,每年交纳珍货数百万,同时还私下做了数以万计的绯紫袍、鱼袋,以备后用。

    这一年秋,安禄山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数万进击契丹,并以二千奚兵作向导。

    军至土护真河(在今内蒙赤峰东),安贼对部下说:‘道虽远,我疾趋贼,乘其不备,破之固矣。’乃下令兵士每人持一条绳,以备捆契丹人之用。

    于是,大军昼夜急行军三百里,至契丹牙帐。

    适遇大雨,弓弛矢脱不可用,兵士也疲惫不堪。

    安禄山拒绝了大将何思德让兵士略为休息的建议,促令进兵,结果被契丹兵打败,奚兵也叛唐,与契丹兵合力夹击唐军,杀伤略尽。

    安禄山中了流矢,只领数十人走山路而逃,慌乱中又连人带马跌进坑里,安庆绪与孙孝哲好容易才把他拖出来,遂连夜逃奔平卢。

    这次失败,应该受到朕的严厉处罚才是,不想朕的骄纵更使叛贼得意忘形,不把朕看在眼里。

    天宝十一载三月,安禄山调动蕃、汉步骑二十万击契丹,欲雪去秋之耻。

    他还奏请朕命令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助战。

    阿布思部下有同罗精兵数万,人人能征惯战,又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欲借其助战之机兼并其精锐部队。阿布思识破了他包藏的祸心,拒不助战。在别无出路的情况下,他率数万骑兵叛逃漠北。安禄山也按兵不动。

    第二年,阿布思部被回纥兵击溃,安禄山又用重金诱降了阿布思骑兵,‘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

    12

    想起这些往事,李隆基的悔恨更甚。他对安禄山的忘恩负义恨入骨髓,他恨不得立即揪住安禄山,撕个粉碎。

    那天,李隆基的心绪极为不佳,恼恨愤怒充斥心底。

    到了中午,李隆基还是饥肠辘辘,没有进膳,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杨国忠亲自上街寻找购买烧饼,李隆基才得以勉强充饥。

    想起这事,李隆基不由得感慨万分:还是国舅对朕好哦,李隆基在心里念叨。现在只有国舅一个人值得朕信任啊,只有国舅没有辜负朕的宠信,在这危难关头,他还处处想到朕。

    臣民啊,你们根本不了解国舅啊!你们为什么要责怪国舅呢?也许只有朕才真正了解国舅对朕是那样的忠心。

    当时,皇孙随从们把百姓们进献的糙米饭抢食净尽后,大家仍无法吃饱,饥饿的人们哭成一团,凄凉万分。

    李隆基看见这些,只好忍住眼泪走开。见自己平时轻视的那些无知的黎民百姓,在国难当头对自己如此忠心耿耿,李隆基有些愧疚感伤。他下旨把钱送给那些给自己送饭,送水,送衣物,送草料的百姓,慰勉大家的辛劳。

    但百姓们围住他,哭成一团,不愿离去。

    看见大批的惊慌失措的逃难的人们,李隆基不得不责备自己。“朕的罪业深重啊,”李隆基掩面悲泣,“朕太糊涂啊,朕愧悔不已啊!这样的凄惶局面都是朕一手造成,朕无颜面对百姓苍生啊!”

    见皇上也忍不住掉泪,乡绅郭从谨急忙代表乡亲们进言,安慰皇上。

    他的那些话,一直震撼着李隆基,李隆基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认真听过,并且接受过这样的话语。

    “只要民心还向着大唐,中兴是有希望的。”李隆基在心里念道。

    “陛下啊,小民冒死进言,希望陛下垂听。”乡绅郭从谨的话在李隆基耳畔萦绕不停,“安禄山那狗贼心怀恶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啊。从前,也有人冒死前往宫门揭发安禄山叛贼的阴谋,陛下却认为是污蔑大臣,挑拨君臣关系,下旨把进言者诛杀。遂使安禄山叛贼更加有恃无恐,狂妄自大,气焰嚣张,得以依照计划,实施叛乱,以至使陛下流亡在外,祖上蒙尘。

    从前,圣明的君王总是寻求忠良,使自己耳聪目明。太宗皇帝信任魏征,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就是为了这个缘故。

    小民记得,陛下当初是何等英明睿智。陛下任命宋璟当宰相,使之在陛下面前毫无禁忌,畅所欲言,不断说出内心实话,才使陛下能了解真实的民情,处理国事对症下药,才使社稷长治久安,一片繁荣。

    可是后来,随着陛下的丰功伟绩越来越多,陛下的骄傲放纵也越来越厉害,渐渐听不进臣民的话语。

    自从说实话的张九龄被罢黜,李林甫那奸相当政以来,官员们就开始把说真话当做禁忌。他们只知道揣摩陛下的圣意。他们认为陛下年事已高,厌烦处理政事,就用种种享乐游戏来讨取陛下的欢心,使陛下大权旁落。

    所以,宫门以外的事情,陛下全然不知,以致受到奸臣的蒙蔽。这些,都是国舅等大臣们的过失啊。小民们身在荒原野草之中,了解真实的情形,所以早就知道今天的变局。

    可是,陛下身在九重天外,身处森严而遥远的皇宫之中,怎么能够听见小民百姓的声音和怨诉呢?只是今天到了如此地步,小民们才得以拜识陛下的圣颜,才有机会陈述下情。愿陛下认真思量,不要以为小民们的言语以下犯上,狂妄悖乱。

    希望陛下力挽狂澜,拯救危局,救小民们于水火之中。则社稷之幸,苍天之幸!”

    听着乡绅郭从谨恳切的进谏,面对着一个个无辜的逃难百姓,一阵阵的悔恨,难过,内愧,自责,揪动震撼着李隆基的麻木的心灵。

    李隆基仿佛听见了人众的责骂声:“你这无道的昏君!你贪恋权位,沉迷酒色,祸国殃民!你必将众叛亲离!你时乖命蹇,祸害苍生!你必将遗臭万年,让人千载唾弃!”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