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山人宰相李泌传奇》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

正文 第27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1318:26:12

    “先生真是一语中的。安禄山这小子,还请我给他相个命呢?天生的反叛之命,似乎就是魏延那种长有反骨的人。”

    说起安禄山,老人家知之甚详,“先生一定知道,安禄山本是姓康的一个蛮夷小子,叫阿荦山,本是营州(今辽宁朝阳)人。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他的姓氏本应读作亚力山大。他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康姓胡人,而其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

    听人传说,安禄山的母亲因为多年不生育,所以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她遂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的父亲死得早,他从小就随母亲在突厥部族里生活。后来,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

    开元初年,安禄山所在的突厥族破落离散。安禄山就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安孝节,安波注之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安禄山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自名安禄山。

    安禄山长大以后,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狡黠奸诈,凶狠毒辣,但却善揣人意。他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的杂居地,因而深知蛮族习性。他与同里的史箤干(史思明)一同长大,两人情同兄弟。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武艺高强,手段残忍,心狠手辣而闻名。安禄山在三十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靠做小生意谋生,只是一个不十分安分的小小商人而已。他三十岁那年开始步入军旅。起初,他也只是担任诸市牙郎的小小官职。据说这家伙懂得边疆九种民族的语言。其时,正是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张守珪那时任范阳节度使。”

    老人家的话,也勾起了李泌对安禄山发迹史的回忆,李泌对安禄山的突然崛起,实在是太熟悉了。李泌就听老人继续谈论了下去:

    “老人家,你说得很对!如果没有机缘,没有皇上对他的恩德和宠信,他是永远也不能够发迹的!皇上对他是恩德如山,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反叛呢?除了他本身的品行以外,杨国忠对他的不断的陷害和打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啊!”

    “嗯,先生说得很对!老夫以为,主要还是安禄山蛮子的野心勃勃所造成啊!随着地位越发崇高,安禄山的贪婪与野心也变得越发不能够自我克制,而他所犯的罪行都没有得到惩戒,又无人能够制约他的权力,遂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心里认为,只要巴结好最高权力者,就会万事大吉,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我们探寻一下他的发迹史,就能够清晰地说明这一点。

    我还是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那一次事件说起吧!当时,安禄山因为盗羊,触犯法律,遭到了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士卒们的追捕和围打。他终于因寡不敌众而被擒。

    在刑场上,安禄山即将因罪被处死。对于这件事,有人事后诸葛亮,说如果当时处死了安禄山就好了,就可以扭转历史了。实际上,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还是朝廷的用人机制出现了问题,又缺乏起码的权力制约,甚至是皇上的纵容,才会使安禄山这样善于投机钻营的人有了用武之地,并最终导致他的反叛。即使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李禄山之类无耻之徒出现的。所以,他的祸国殃民,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百姓们应该遭受的一劫。

    那时,安禄山看见范阳节度使张守珪走到刑场上来,保命之心占了上风,他就情急智生地大声呼喊道:‘银青光禄大夫大人,难道你不想灭掉奚与契丹两个蛮族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

    张守珪听见安禄山的话语,大为称奇。他看见安禄山身材魁梧,言貌不凡,觉得他武艺高强,很有胆识,杀了实在可惜。

    其时,活动于朝廷幽州东北部边塞的契丹、奚部落势力强大,尤其契丹牙官可突干有勇有谋,经常侵扰朝廷的边境,以前的幽州长史赵含章、薛楚玉等人,对可突干的进攻,都无能为力。

    张守珪到任后,就整顿军政,激励将士,准备伺机主动出击契丹。

    所以,张守珪就下令立即释放并任用了安禄山,并令安禄山与同乡人史思明同为自己军中的捉生将。

    安禄山死里逃生,对张守珪感恩戴德,因而就想立功报效朝廷,搏得一官半职。加之安禄山的确骁勇过人,又熟谙边塞的山川形势,故安禄山每次率兵出击,都能以少胜多,打败敌人,擒获了不少契丹人。

    渐渐地,安禄山就因军功,慢慢被张守珪擢升为了偏将,倍加宠信。后来,安禄山行军作战更是‘所向披靡’,深受张守珪的喜欢,被收为他的养子。安禄山不久就以军功,被朝廷加员外授左骑卫将军,充张守珪的衙前讨击使。

    其时,契丹首领屈利与可突干对唐将张守珪非常害怕,他们感到在战场上取胜无望,于是改变策略遣使诈降,以求一逞。

    但他们的计谋被张守珪很快识破,张守珪决定将计就计消灭敌人。他派部将王悔去契丹首领屈利的营帐,商量受降事宜。

    本来,契丹首领屈利并无降意,当王悔到其营帐谈判时,他就想杀死王悔。

    而王悔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早有警惕,已经暗暗防备。

    时值契丹另一首领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成隙,王悔遂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劝诱李过折斩杀了屈利和可突千。

    之后,王悔率李过折及契丹余部终于归降了朝廷。

    张守珪受降后,率军北出至紫蒙川(今辽宁辽阳一带)检阅军队,燕赏将士。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守珪带着安禄山等将领赴东都洛阳献捷。时值皇上举行籍田礼毕,在宫中盛大的宴会。张守珪便向皇上报捷并参加了这次宴会。

    席间,皇上给予了张守珪等人特殊的礼遇,并赋诗褒美。宴后,皇上又加封张守珪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此外,皇上还赐张守珪杂彩一千匹,金银器物若干,封他二子为官,并下诏在幽州立碑志记张守珪的战功及朝廷的封赏。

    安禄山也因此受赏,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就已经被朝廷破格晋升,开始担任平卢将军了。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安禄山就由一个普通的士卒,做到了平卢将军。他也的确也是花费了不少的心血,立下了不少的功绩的。如果朝廷对安禄山任用得当,约束得法,说不定,安禄山也有可能,成为朝廷的一位智勇双全的功臣的。

    后来,安禄山奉命讨伐契丹,在一次战斗中,安禄山的大军失利,几乎全军覆灭。节度使张守珪,不敢掩饰安禄山的罪行,于是奏请朝廷将安禄山斩首示众。

    起初,安禄山曾经替节度使张守珪入朝奏事,曾经去晋见宰相过张九龄。

    老夫也曾经与张九龄的门下人交往很深,所以非常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那时宰相张九龄看见安禄山言辞伶俐,巧言令色,非常善于拍马逢迎,心中很不喜欢他,很是担心他会受到皇帝的宠信,从而给朝廷带来祸患。

    张九龄忧心忡忡地对侍中兼礼部尚书裴光庭说道:‘大人啊,本相认为,扰乱幽州者,必然是这个胡人啊!’

    裴光庭为人沉默寡言,不善交游。他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对安禄山的狡诈善变和巧言令色很是忧心。

    所以,安禄山此次作战失利以后,宰相张九龄竭力主张依法处置安禄山,他遂提笔批示奏文说道:

    ‘陛下,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应该免死。’

    而皇上却不以为然,依然很是看重安禄山的才干,觉得安禄山罪不至死。

    皇上看了宰相张九龄的批文以后就说道:‘爱卿啊,你岂能够以王夷甫识破石勒的事情,便随意臆断安禄山谋反难制啊?’

    皇上终未准奏,而是依然对安禄山大加赏识。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