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1112:59:55

    这个消息有点猛。

    就在这一年,山东、河南(黄河以南)等地发生了特大洪水,淹没三十多个郡。

    但是,可气的是,在史书上丝毫找不到杨广赈灾的迹象。

    这位老兄在忙什么呢?

    去年在东突厥显摆过了,今年就到了西突厥显摆。

    你不把老百姓当人,老百姓就不把你当皇上。

    经你你是条龙,不敬你你就是条虫。

    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给杨广送了一份大礼——造反。

    你当皇帝不为老百姓办事,我们就自己找一个能为老百姓办事的。

    要说王薄造反那也纯是被逼无奈。

    杨广你逼百姓造反,百姓不得不反。不是百姓不忠君,而是你杨广太无道。

    只要有合格的皇帝才会有合格的百姓,你老别支望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告诉你,两字:不可能。

    杨广同学自从年初下诏讨伐高句丽王国开始,在涿郡设立总部,饲养战马,供应大军。

    征调民夫运输粮食,集中储存在泸河(今辽宁锦州市)、怀远(今辽宁辽中市)二镇,运粮的车辆和拉车的牛全都像荆轲一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车毁牛死)士卒死亡也超过一半,因此农民的耕种收割,都失去时令,农田很多荒芜。

    加上各地闹饥荒,粮食价格飞涨(和糖高宗,蒜你狠有一拼呢),东北边去、征高句丽前线尤为严重,要买一斗米得数百钱。杨广同学也不知道宏观调控调控。

    更加可气的是,各郡县运送的谷米有时被认为粗糙恶劣,杨广的狗腿子们就叫民夫购买当地粮食缴纳,真是事爹。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我信了。

    有其君必有其臣。

    政府征调小型手推车车夫六十万人,二人共推米三石(音蛋),道路遥远,路况艰险,谷米三石,不够二人干粮之用,等到总部缴粮时,已无粮可缴,车夫恐怕受罚,半路上就全都逃亡了。

    再加上官员贪污**,利用职权贪赃枉法,人民生活困苦,有钱的人家钱财耗竭了,没钱的人家中人不是死了就是逃亡了。

    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安分守己则没有吃的和穿的,死亡的路就在眼前;而起兵抗暴,还有可能苟且生存。

    于是,人民开始凝聚,四处抢劫。

    后来,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就攻府占县,割据一方为王。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不反则不忠君,不敬官。

    王薄是隋末最先举起反隋大旗的人,其实他们一开始的目的,很单纯,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能有衣裳穿,能吃饱饭,最好娶个老婆,再生一大群孩子,过年能吃上一顿肉,也就行了。

    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就这么个要求,杨广也不愿意满足他们。

    杨广宁愿去邻居家摆阔,宁愿做为老大给小弟送礼,也不愿易满足他统治下子民的小要求。

    事出无奈,王薄反了。

    王薄聚集部众,占据长白山(邹平县南),自称“知事郎”,表示看透了世情,看透了杨广,看透了隋朝这个政府。没事就带着部下去周围的几个郡,齐郡(今山东省济南郡)、济北郡(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抢枪劫,无非就是抢抢吃的,喝的,穿的,有时也抢几个大姑娘。(农民军也有他历史的局限性)

    王薄还是一个很有才的人,在抢劫之余,撰写了《无向辽东浪死歌》,来警惕劝导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

    其诗曰“长白山前知世郎,春着红罗饰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没过多久,他的队伍慢慢的壮大,很多逃避兵役差役的人非常踊跃的前来投奔。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