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5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1822:17:14

    无论屈突通做的准备有多么的充分,似乎都没有用。因为李渊不是二杆子,做为一个优秀的领袖,李渊知道作为一个领导者自己的思维要活跃,不能自己把自己的思维捆住。

    在薛大鼎向李渊说出他的想法后,李渊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思维是否被自己禁锢住了。

    他想了想,得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要改正,于是李渊改了。

    这正是一个踌躇满志的创业者的长处,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所以内心中对未来总是很敬畏。

    敬畏,就不会乱走,因为他们知道创业这个东西和下围棋差不多,乱走一步,满盘皆输,以前所做的一切,都会付之东流,和什么也没做,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像李渊这种高危险的创业,说不定还得搭上身家性命。

    所以找着突破口的李渊,不会在和河东城硬碰硬,他知道硬碰硬的结果,多是两败俱伤。

    他更知道,自己现在不能受伤。

    于是在河东城下转悠一圈后,李渊开了一个会,做出了一个决定。

    会议上主要讨论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外加个人攻击(这个在正在创业的团队中比较少见,多是在创业成功后,才会发生这种情况,而且一般人还不够格,只有大股东才有资格)。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其实只有两个方向,毕竟都打到这了,你让大军再撤回太原也不现实。

    第一个方向,攻打河东城(今山西省永济市);第二个方向,不攻打河东城。

    裴寂先生支持第一个方向,理由是:“现在不拔掉这颗钉子,自己进关后,肯定是个祸害,保不准那天就在后面捅自己一刀”。

    似乎说的也有道理。

    李世民青年坚持第二个方向,理由是:“河东坚城,守将屈突通彪悍,不容易攻下,而且要进入关中并不是一定要打河东,最重要的是,兵贵神速,现在时间就是金钱(说不准什么时候隋朝的援军就来了),如果我们被托在河东城下一天,就多一分危险”。

    于是,早有主意的李渊做了这样的决定,命令一部分将领率军包围河东城,以起到牵制屈突通的作用。自己亲率一部分人渡过黄河,直入关中。

    李渊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是由于永丰仓——进入关中的通道,还没有落入自己的手中,如果自己贸然把大军全部渡过黄河,自己一旦失败,屈突通再截住自己的后路,自己就将陷入死无葬身之地的境地。

    没多久,在李渊渡河之前,华阴令李孝常以永丰仓向李渊投降,当然永丰仓那些可以吃上几年的粮食也落入了李渊的口袋。其后得到消息的关中诸位郡守,县令,黑社会老大纷纷向李渊投降。

    李孝常的举动,不仅让李渊集团兵不血刃的取得了永丰仓,而且使李渊很顺利的进入了关中,基本上没有怎么打仗,一路上是受降、受降、再受降。

    就像天上突然掉了个馅饼,砸到李渊的头上。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那么李孝常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并不难,因为李渊和李孝常都姓李,你猜对了,他们有亲戚,李孝常是李渊的堂弟。

    李孝常并不傻,他知道跟着隋朝干,顶多能得到一个忠臣的名号,还得把命搭上,要是跟着堂哥干,毕竟都是一个老祖宗,怎么也得照顾照顾啊。后来的李渊果然没有让李孝常失望,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封李孝常为王。

    有些史学家说,隋朝官员百姓纷纷向李渊投降的行为,说明关中百姓迫切希望来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带领他们推翻隋朝。

    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李渊的起兵就是赶上了隋末的乱世,那时杨广昏庸无道,荒**无耻,百姓揭竿而起。正所谓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