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10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7-0212:48:55

    土地分配完了,剩下的就是收租,但是这可不能乱收,你说今年收一石(音蛋,古代度量单位),就收一石,你说收十石,就收十石,虽然你是皇帝,这也是不可以的。

    即使你要剥削老百姓,也要在老百姓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剥削,要不然老百姓人家一年就生产十石,全让你给收走了,老百姓还活不活了,人家吃啥?喝西北风?

    杀鸡取卵这种事,李渊知道对自己没有好处,所以他是不会干的,既然如此就需要一种制度将政府每年要收的东西稳定下来,也就是制订一个行之有效的赋税制度,唐代实行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度。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是相对应的,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

    当然这个纳税还是以丁为基础,一个丁每年向政府上交二石粟,称为租。蚕桑之乡每年上交绢二丈,附加绵三两;麻布之乡每年上交布二丈五尺,附加麻三斤,称为调。

    另外老百姓还得给政府服劳役,要打仗你得帮着运粮,发洪水还得帮着治水,路坏了还得跟着修路,要是那一年风调雨顺,年景很好,既没有打仗,也没有洪水,你以为自己可以休息一下了,这你可就错了,统治者早就想好了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下一道命令,我要修个宫殿,你还是要干活。

    每丁每年为政府服劳役二十天,然而可不可以不干呢,你说老子一年挺辛苦的,想在家休息两天,或是身体不好养养病。

    也行,但是这可不是你向长官打个报告,长官一批就了事的,而是你要拿出东西,贿赂一下,不是贿赂长官,是贿赂朝廷,对,就是贿赂朝廷,而且规章制度上写的明明白白,朝廷不能赖账,你也不能赖账。

    在你决定今年不去应役了之后,你就要准备好绢交给朝廷,三尺绢抵一天,就是交三尺绢少干一天活,你要是二十天一天都不想干,得交六丈绢,这就叫庸。

    对于这个朝廷规定的特别的细致,一点都没有马虎,如果碰上闰年怎么办?闰年就是比平年多出一个月,以绢代役也不能这么算了,而是要再加上一个月,每年增加服劳役两天,要是还不想去,再多交6尺绢,就可以了。这么一算,平年不想干活,贿赂朝廷6丈绢;闰年不想干活,贿赂朝廷6丈6尺绢,就哦了。

    等到你们村的村长(里正)叫你去干活的时候,你可以很神气的告诉他老子交了“绢”,今年不用干活,村长虽说比你官大,也不能说啥,只能灰溜溜的走开,到下一家,如果还是这种情况,村长只能很无奈的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都学懒了。”

    实行以绢代役的制度,有的史学家说是统治者变相的对老百姓进行剥削,我不否认这样的观点,但是我们在持批判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实行以绢代役,对于朝廷来说,没有事情的时候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了事情,又可以让老百姓服劳役;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想服劳役就交绢,想服劳役就去干活。

    以绢代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有了保障,只要不遇见什么大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一年忙到头,生活也还过的去,每天早上给自己打打气,努力干活,积极劳动,争取早日奔小康。

    相对比而言,当官的生活则是要比老百姓们强的多,无论在哪个时代,公务员都是首选的高待遇的工作,只要不遇上朱元璋那样的老板,公务员是没什么高风险的。

    在唐代,官员的待遇很高,承袭隋朝的制度,官吏都是会授予土地的,而且无论是退休,还是死去,土地政府都不收回,可以做为永业田传给子孙。

    从一品大员往下直到九品芝麻官逐渐递减,当朝一品授田一百六十倾,到九品只有二顷,虽然官小地少,但是足以安身立命,光宗耀祖,所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前仆后继,奋勇前进,走向了高考的独木桥(古代的科举)。

    在唐代开国之初,李渊为了表示对开国功臣的酬劳,赐予了一些功勋宿将们土地,称为“赐田”,例如李渊的铁哥们裴寂,被赐良田千顷。

    无论是赐田和授田都是官吏地主们的私有土地,是永远不收回的,但是要知道土地是有限的,而官吏却是一年比你年增长,到后来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都成为了地主的私有土地,均田制也就是随之崩溃了。

    但是这都是后话,在建国之初,推行均田制的时候,李渊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相信这个制度能够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家休养生息,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着稳定安宁的生活,事实也似乎是如此。

    当然了,均田制真正的执行中的弊端也是不容忽略的。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