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4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1117:08:53

    二、复社巨子杨铭化的宦海沉浮

    (一)

    上一篇标题为明朝可亡可不亡,实质上,更准确的意思,应该是明朝能亡不能亡。答案很明显,无所谓,明朝亡不亡,是一个意义不大的问题,就像汉朝、唐朝,终归还是要亡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明朝可以亡,但满清不能起,原因很简单,上一篇用那么多的笔墨,目的就是突出非汉族或非类汉族的政权不能存在于中原,否则,后果就是既成的事实这样。

    说到底,明朝无所谓亡不亡,但满清绝不能兴,然而南明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又表明了,明朝是汉室的象征,是汉人抵抗满清的几乎唯一的旗帜,因而又决定了明朝不能亡,实质上明朝到这时候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朝代,一个一姓一私的家天下的王朝了,而是成为整个汉族以及华夏其他分支民族的象征,成了汉文化的象征,成了与满清对峙的象征。那么多仁人志士主张“反清复明”,反清是真的,复明其实是要复兴汉室,争取汉人的尊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愚忠。

    但明亡清兴确实已经是既成事实了,改变不了,但因为这个既成事实,让国人族人对这段历史缺乏思考,缺乏真正的解读,而往往陷入满清统治者留下的历史圈套。既不能改变,只好假设了,假设不是意**,而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任何学科,都不能缺少假设,没有假设,这门学科就会枯燥无味,没有发展前途。

    个人假设的是,让明朝不亡,让南明重整河山,不说怎么怎么称霸世界,那都是遥远而不现实的,但至少守住了中原大地,护住了八千多万华夏百姓,保住了华夏几千年发展而成的文明成果,而那样,中国的今天又会怎样。

    明朝有很多机会不亡的,这在前面都有过叙述。甲申之前,明朝亡于崇祯皇帝的政策失误,倘若不饮鸩止渴般地加征赋税,倘若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亲信太监为监军督战催战,倘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倘若迁都南京,倘若暂时与后金议和,明朝便不会那么快灭亡,后金便没有可乘之机。

    但这段历史,个人不想对其进行假设,因为这个朝代到这时,官僚阶层已然腐烂不堪了,遭遇甲申之患恰恰是对世人的一种警醒,它能够告诉人们,为什么一个皇帝的性格,会对历史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它能够告诉人们,治国不仅仅要靠仁义道德,更要有得当的制度政策,它还能够告诉人们,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倘若势力更大的文官集团**了,皇帝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它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反省,让人们在悲伤中走向自强。

    W.DSNT|-1121:24:27

    (二)

    最好也最适合去假设的,是南明三朝。弘光朝,起初有多么好的天时地利,人心尚且表面统一,最富饶的江南之地就在辖区之内,又守住两淮,怎么说也不会那么快就亡,就是历史上的南唐这样的割据政权,不也在周、宋的轮番捶打下撑了几十年了吗?错不在弘光帝,也不错在弘光朝的哪一个具体的人,而是错在没有人才,没有可以像孙传庭、洪承畴那样出将入相的人才,没有能正确看清局势的人才,虽然忠臣不少,连正史上一直臭名昭著的马士英,也是忠心于汉室的。人才有,但尚且处在底层,高层的人,像史可法,忠臣但无将将之才,像马士英,有领兵之才,却无长远的眼光,于是弘光朝便亡在那“联虏平寇”的荒诞的国策与继续**的“党争”之中。这段历史历来是架空小说家们最感兴趣的一块,可以挽回的余地实在太大,但是相比崇祯朝,却缺少了许多偶然性。

    隆武朝是南明朝廷中的特殊的朝代,原因仅是因为让人们感到惋惜的隆武帝,历来没有多少好名声的明朝皇帝们,隆武帝却能让人们摆脱成王败寇的思想,将他评为难得的皇帝。倘若摆在前一朝,有那么好的先决环境,想必隆武帝绝不至于一年而亡,倘若摆在后一朝,有那么多次的反攻**,想必隆武帝不至于导致人心分散,更不至于白白浪费那么大好的局面,最终灭亡。但就其本处的隆武朝,如果没有鲁监国同室操戈,如果没有错用忠而无才的何腾蛟,如果能成功驾驭郑芝龙,再加上大片的土地尚未沦陷,挽回的余地还是很大的。

    而永历朝虽然有过数次反攻的大潮,但为何次次失败,虽然与朝廷的不作为与人心的分散有关,但决不可忽视客观的环境,那就是大片疆土已经沦陷,明清对比的实力大为悬殊,浙闽赣等富庶之地尽入敌手,挽回的余地便相当小了,说白了就是南明丧失了前两次的机会之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了。即便把握住了机会,弘光朝可以守住关内之地,隆武朝可以匡复黄河以南,但永历朝最多只能匡复江南半壁,实力如此,不必多言。

    总结下来,弘光朝确实是亡于盲目无知,隆武朝亡于无兵可用,永历朝便亡于强弩之末了,这三朝,前者虽有江南半壁,却没有意识到天下大局的变化,这便该死,自己尚且没有挽回之心,何必让后人为它惋惜。后者虽有多次机会,但所谓强弩之末,人心分散,大局上已经输给了满清,即便谁谁力挽狂澜,挽回的余地依然不大。中者虽丢失江东之地,但有心挽回,并且大局不至于很糟糕,缺就缺在几个偶然性的原因。

    如果没有出现浙江不知唐王已经监国,如果没有重用何腾蛟而是重用堵胤锡,如果唐王在浙江监国而不是在福建监国,如果隆武帝有班底支持而使郑芝龙不生异心,如果那样了,历史恐怕要改写了。但总结南明三朝,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打仗的人是不缺少的,缺少的是有将帅之才的封疆大吏,即便有将帅之才的,像堵胤锡、张煌言、陈子龙等,都是底层官员,无法被发现或重用。

    为什么晚明南明的封疆大吏多是有德无才或无德无才之人呢,这一定是必然现象吗?不一定,崇祯朝既能出现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那么南明三朝也完全有可能出现类似的人才。也就是说,从这段历史中假设出一个像洪承畴、孙传庭这样的能人出来,也并不违背当时的历史局势。

    这么一来,就好办了,隆武朝其实说到底就是缺乏这样的一个能人,如果有像孙传庭、洪承畴这样的一个封疆大吏辅佐贤明的唐王,相信凭借当时并不算恶化的局势,大事犹可为。

    好了,开始这段虚构的历史吧,就从这个假设出来的人物开始。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