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11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0420:14:54

    (三)

    洪承畴给明军来了一个当头炮,杨铭化则给清军来了一个马来跳。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军并不着急着全力攻城,而是着重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操练。对,明军所有的兵力,处在紫金山的十万兵力一律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在在太平门、朝阳门、正阳门外,处在秦淮河的方国安部三万五千兵力安排在聚宝门、水西门外,处在下关、燕子矶的郑芝龙两万兵力安排在金川门、神策门外,每天所有兵力毫无保留,全部上阵,就在城门外几里处操练,不要求操练的实际效果,但务必保证阵容够大、声音够大、动静够大,最好多弄些旌旗,让城墙上的清军看得越心惊胆颤越好。

    杨铭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虚张声势的意思,而杨铭化的真正的意思,也还是虚张声势,他的目的,是让清军看到明军无比强大的阵容,并且通过日复一日的操练演习来对清军造成心理压力,清军一方面会认为明军确实来势汹汹,一方面由于每天看到明军演习却不攻城,干打雷不下雨,紧张的备战心里久而久之便会渐渐疲软下来,戒备心便会越来越弱。

    第二件事,飞信。当然不是今天的手机飞信了,这个飞信,指的是明军用箭矢绑住信件**入城中,简称飞信。信的内容很庞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动摇敌军的军心。比如向城内百姓宣传王师已到,收复京师易如反掌;比如向城内的伪军宣传,反正投诚,将既往不咎,一味为虎作伥,城破之日,将以叛国罪论处;比如向城内的士绅宣传,洪承畴叛国投递,无耻至极,罪大恶极等;比如向清军的八旗军宣传,明军发明了专门对付满清骑兵的方法,残忍而血腥,杀伤效果极佳;诸如此类等等,并以每天上百封上千封的速度**入城内。

    目的也很简单,与城外操练的计策同属一体,是对清军打的心理战。

    洪承畴震惊了,到此刻,他才进一步发现,杨铭化真的可怕到什么地步了,他才从心里真正地感觉到了畏惧,他心里甚至隐隐地感觉到,自己将不可能战胜城外的这位对手。

    因为洪承畴发现他自己压根对杨铭化打出的心理战法无能为力,毕竟那些士兵都是人,毕竟凭借自己也无法保证那些士兵不会军心动摇,凭借他自己更无法保证城内的百姓不会趁机闹事。而这一切,仅仅源于两个字,民心。洪承畴是汉奸,这连他自己都知道,不管好坏,汉奸这个罪名是背定了,曾经,自己的学生用死来鄙视自己,自己的老师也用死来鄙视自己,连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也拒绝承认有这么一个亲人,不仅仅如此,他带领清军入关,他为清军献出平定江南的战略计划,带来的是血腥的屠戮,带来的只有悲剧和死亡,带来的是对生命与尊严的践踏,而反观杨铭化那边,“王师北定中原日”正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何其正义,何其光明,何其得拥护,相比之下,自己是何其惭愧啊。

    所以,面对这样的心理战术,洪承畴能做的,就是通过斩杀几个军内心志动摇的兵将来缓解军心动摇的颓势,好歹死马当作活马医吧,能撑一天算一天。

    高手的博弈到此为止,不是高手不高,而是形势让高手无法高起来。

    而不久后,几件事情的发生让杨铭化坚定了下令总攻的决心。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0421:58:07

    【南京之役】

    (一)

    十月二十六,1645年阳历11月27日,这是南京地区秋冬之交的一个平常的一天。

    然而也有些不平常,因为这一天起雾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这一天的雾,直到接近中午时,仍然没有散去,能见度只有几米到几十米。

    更不平常的是,刚刚天亮,杨铭化就得到了两个可靠消息。第一,清廷已经派遣豫亲王多铎重新率领六万八旗军兼数万伪军在北京集结,准备再次南伐,支援南京。第二,城内已经闹开了,在那些暂时做了良民的探子的鼓动下,南京城的很多百姓不管是富人穷人,不管是官绅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地痞流氓,都涌向街头,自觉地操起菜刀扁担砖头等武器,包围总督衙门和清军的军营,你就几万兵,我南京城却有五六十万百姓,谁抗的过谁。

    再加上大雾,杨铭化果断地发起了总攻的命令。

    但先别急,插叙一段,在这个大雾的天气,作为一向喜欢耍诡计搞阴谋的洪承畴,绝对应该会派兵出城,利用大好的天时突袭明军的,但结果这样的事并没有发生。原因有一,洪承畴已经被数十万百姓包围在总督府内,只能通过下属向外传递军令,而这也十分艰难,而且城内的汉人士兵早已疲软,根本不想对那么多百姓亮出屠刀(其实也有不敢的成分,万一真的开杀了,最后面对“几十万”明军,就一点退路也没有了)。原因有二,通过这二十几日的较量,洪承畴已经感到畏惧了,因为他摸不透杨铭化,知己不知彼,如何敢轻易出兵,就敢保杨铭化没在城外埋伏兵力吗?

    事实是,杨铭化没有在城外埋伏兵力,因为所有的兵力已经在城外列阵完毕,准备大举攻城了。

    战役先从城西北的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三门打响,这三个门其实相距很近,当年朱元璋修城墙时,就是将这个地带作为驻军重点地区,城西北一带又不是商业地带,居民稀少,民房稀少,适宜于明军展开猛烈的炮火轰击。郑芝龙直接下令,战船炮口瞄准三门,一声令下,上百门大炮齐发,三门地带立刻一片火海。清军虽然也有大炮,但是,质量不咋地不说,**程肯定没有郑芝龙从荷兰人葡萄牙人那里淘来的最新款的大炮**程远。而且,这一支明军的主力全部在江面的战船上,清军欲打又不得,就只有挨轰的命了。

    奇怪的是,仅仅是郑芝龙这一支,连轰了两天,东面的和南面的明军却毫无动静。

    于是,刚刚从总督府逃离出来,抵达军营前阵的洪承畴当即判定,这是杨铭化的计谋,认为杨铭化是在用炮火的攻势将清军吸引到西北三门地区,而又明军便可乘虚从东面、南面猛攻。于是,他下令,除了调拨的少量援军外,其余诸门的兵力,坚决坚守本阵,坚决不准擅自援助西北三门。

    但是很快,洪承畴就发现自己错了,因为西北三门外忽然多出了一万明军,并且是在陆地上,并且操着冷兵器,如蚁群般向城门涌来,发起了真正的攻城之战。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0512:35:46

    (二)

    完了,上当了,好个高深莫测的家伙,洪承畴这样想,原来他杨铭化用的是虚实混淆的战术,假装并不真正攻打西北三门,骗得自己不派援军援助,而后突然袭击,高,实在是高。

    于是,援助吧,眼看着西北三门即将失守的时候,洪承畴随即从各门抽调出一千兵力,合为一万,支持西北三门。

    于是,不久后,援军赶到,明军的攻击被打退。三门的清军终于舒了一口气,但仅仅是舒了一口气的时间,他们发现,眼前已经一片火海了,因为郑芝龙的炮弹群又赶到了。在又一番炮火的猛烈打击下,援助三门的清军损失惨重,战斗力急剧下降,就在炮火停止的那一刻,幸存的那些清军发现,城外涌来的明军已经不像是蚁群了,而像黑压压的蜂群,明军两万人的队伍对三门发起了第二轮攻击。

    于是,这场战斗打到二十八日,明军极其奋勇,清军损失极重,三门岌岌可危。只有再调了,于是,各门再抽调五百到一千不等的兵力,好容易凑到七千余人,立刻赶赴三门。

    但是这一次没有出现上一次的那种情况,清军并没有打退明军的进攻,反而是见到援军到来的明军越战越勇,并且已经有几百名士兵成功登上城墙,北门的形势已经到了恶化的状态了。

    这个时候,洪承畴有些晕了,他这才幡然醒悟,作战者,敌军以强于己方的兵力进攻(比如两万),己方(比如一万)第一次作战失利,于是增派比原本稍多的兵力(比如一万三千),结果仍然吃亏,于是,再派出再多一点点的兵力(比如一万七千),结果又是肉包子打狗,而到最后,已经无兵可派无兵可增了。这种白痴似的自杀似战法,叫做逐步添油,是兵家作战极大的忌讳。而洪承畴已经明白,自己所实行的,分明就是这种战法。杨铭化,我被你骗了。

    现在已经无兵可派了,其余几门,都是最保守的兵力了,再抽调,估计明军不用攻打,城门就失守了。

    但三门一旦失守,明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有再多的兵力也保不住南京了。于是,忍着痛,冒着极大的风险,洪承畴将西面距离三门最近的定淮门也是唯一明军没有抵达的城门的五千兵力,抽调四千,增援三门,并且收缩防线,放弃仪凤门、钟阜门,力保金川门,同时,他似乎预料到东面将发生什么变故,因而让南京镇守将军勒克德浑率领八千名八旗骑兵在朝阳门等待。

    好了,终于等到了你这么做了。

    十月二十九,东面、南面的明军终于发起了总攻。

    李成栋、吴胜兆率军三万人进攻太平门,方国安率军两万人进攻聚宝门,金声、江天一率军两万人进攻正阳门,杨铭化则与军师王秉灵、夏允彝亲率两万精兵进攻朝阳门。

    等等,按照这样来算,还有两万兵力哪里去了,不可能其他人都上去砍人了,他们还在紫金山上喝茶吧?这个,待会再说。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