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江雪孤舟

正文 第二十一章 后辈中的希望与幻想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由于双方的让步,合约得以顺利签订,当唐铭铮任命的军管会主任林怀衷将协议&#25991本递给新推荐出的普国公,廉巍的堂弟廉崮时,会场的帝国军人和官员纷纷鼓掌庆贺,而深感亡国之辱的普国人则忍住悲痛默默地站立。</p>

    “仪式既已结束,老夫差使则宣告交卸,还请林大人准老夫先行告退。”路钊勇不愿看到帝国人举杯相庆的场面,于是便向林怀衷行礼告辞。</p>

    “大人不必着急,在下有一人,想向大人引荐。”林怀衷的挽留,让老国相有些莫名其妙。</p>

    “国相大人安好,我是唐铭铮之女,名叫唐敏宁。”一身红色礼服长裙的敏宁向路钊勇欠身行礼道,“久闻路大人才智过人,乃是普国栋梁,心生仰慕,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啊。”</p>

    “公主殿下太客气了,老夫不过是带罪之人,何须行此大礼?”从心底里,路钊勇对这个城府颇深的公主既恨又怕,毕竟普国战败,有一半要归功于这个女孩的谋略和智慧,如今得以亲见,正好借此时机,试探一下此人与其父相比,究竟有何异同,谁又更胜出一筹。</p>

    “哪里哪里,敏宁作为晚辈,未能专程前去拜访,已是甚为不妥。”敏宁向老国相微笑道,“受朝廷任命,我也将来到普国任职,只是久在宫廷,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还望大人今后多多指教。”</p>

    “呵呵,指教老夫就不敢当啦!只是不知殿下在普国将任何职啊?”</p>

    “应该是使馆参赞一职,具体分工未定,父皇可能是希望敏宁多多学习内政外交的各个方面吧?”敏宁莞尔道。</p>

    “这样啊,皇帝陛下真是深谋远虑啊。老夫敢问殿下,身为储君,都应当注意些什么呢?”看到眼前这个女孩,路钊勇最为痛心的,当数对廉菲的教育和培养了。廉巍重视军队,所以一直希望将自己唯一的儿子塑造成百年不遇的战争天才,但他却忽略了对廉菲在政治和权谋方面的成长,也许这也是自己造成的过失吧?如果没有自己事无巨细的出谋划策,也不会形成廉氏父子的依赖心理,进而使得他们除了用兵打仗之外,根本心无他物。</p>

    “敏宁以为,身为储君,当时刻注意谦虚谨慎,勤于思考,既想父皇与众王公大臣之所想,亦想他们所不能想。”敏宁在年幼之时,就受到祖皓的影响,对阅读史书兵法颇为上心,祖皓不辞而别后,闲暇之时她更是以书山&#25991海来掩盖忧伤与相思,“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使命和局限,唯有早作筹备,方能在今后无往而不利。”</p>

    “殿下乃是可造之材啊!那么老夫再问,现如今,帝国乃至整个东夏,可有需要解决的难题啊?”</p>

    “有两件在父皇有生之年应该能够解决,一是统一,二是工业化。因为这些都是父皇实力与魄力所能实现的事情。”早在参与新军建设之时,敏宁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还有一件,便是政治变革,变人治为法治,这或许需要从长计议。其中最大的障碍,这便是贵族割据问题,众所周知,东夏各国,甚至包括西洋诸多国家,都存在大量特权阶级。这些人承蒙祖上荫蔽,获得爵位、官位及封地,世袭罔替不说,在其领土内可谓一言九鼎。如此封土建邦之制,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或许有其存在之合理性。但如今技术革新突飞猛进,器物之变化日新月异,贵族则势必成为国家富强的障碍。原因有三,一是大量占据土地,使得工商业扩展困难重重;二是以土地束缚农民,使其不得流入城市,为工商业所用,毕竟领内人口与人头税息息相关;三是分散朝廷权力,各领地自成体系,朝廷难以介入,则法令制度无法贯彻。”</p>

    “哦?老夫未曾想到,殿下竟对封建积弊有如此深刻之见地?”原本不过为了自己的千秋赌局而违心奉承敏宁的路钊勇,突然发现,这个女孩身上,竟有着唐铭铮、廉菲甚至廉巍所没有的视野和雄心。因为,那三人所长,乃是以君王之贤德才干,成国家之兴盛与霸业,但这种过度依赖个人的改革和新政,很容易遭遇人亡政息的结局。而这个唐敏宁,她所追求的,居然是一种可以代代延续,能够充分调动自我革新能力完成渐变的体制。</p>

    “那请问殿下,对此可有策略?”变法革新,也曾经是路钊勇青年时代的梦想,但这些年的从政经历,却使深深认识到,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所有的雄心和梦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今日,再次有人提起了这个梦想,而这个人,又是自己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很有必要进行深入了解。如果能因此获得公主的信任,那么,那个赌博,就有了五成的胜算。</p>

    “敏宁也是终日思索,却不得要领。”公主毕竟只是未及弱冠的年龄,除了从史书和祖皓的言语中拾人牙慧,根本没有特别成熟深远的看法,“读过《旧大陆帝国皇帝变政亲历记》,便能发现,单纯依靠君主铁腕,很难解决贵族的问题,反倒会使得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君王与共和主义者不同,他们天然被认为站在了民众的对立面,若是贵族无法占据统治地位,则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定然不复存在。”</p>

    “对此,老夫倒是有急缓两策,不知殿下可愿聆听?”</p>

    “愿闻其详!”</p>

    路钊勇见一时半会不能谈完,便和林怀衷要了一间客厅,待敏宁坐定,便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所谓急策,便是如殿下所说,效法大陆帝国,颁布法律废除贵族特权。只是如此一来,心怀不满的贵族便会联合起来,举兵反抗,之所以皇帝陛下并未急于对贵族动手,便是不想在北方初定之时,南方又祸起萧墙啊。”</p>

    “那么缓策呢?如果不尽快改变现状,恐怕我国会坐失崛起之良机啊!”敏宁知道操之过急带来的后果,但祖皓曾和自己说过,目前的西洋大陆,正处在大陆帝国和神圣同盟爆发全面战争的阶段,西洋列强为争夺本土,已经无暇顾及海外及殖民地的安危,这便给了东夏一个绝佳的发展时机。一旦西洋大陆格局确定,那些航迹遍布七海的仙洲居民,便会再次将炮口对准贫穷落后的东方……</p>

    “这么说吧,殿下,”路钊勇毕竟比敏宁更为深谋远虑,公主的担忧,对他来说,似乎不过是多余的,“变法,自然是有人受益,有人付出。贵族之所以抗拒,还是因为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偿,更无法适应变法之后的日子。但凡变法失败者,盖因其妄自托大,意图以微弱本钱独吞全部利益,殊不知,君权神授也好,民主选举也罢,政治终究还是权与利的游戏,没有筹码,想要触动既得利益,那只有死路一条。”</p>

    “但是,总不能让因循守旧之人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公义于不顾吧?”</p>

    “贵族占据大片土地,你要兴办实业,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敢问殿下,此时谁才是公义?”路钊勇反问,“变法不是战争,即使是,也且不可四面树敌。老夫以为,这农奴制,非但不会成为变法的阻碍,反倒会转为变法的助力乃至动力。让贵族们参与进来,这便是缓策。殿下试想,同为招募工人,自由之身对比农奴,并无优势可言。如此,可游说贵族以土地、劳力及原料入股,即便农奴务工所得收入远胜过耕种,在其攒够赎身所需金钱之时,贵族早就腰缠万贯了。将贵族化为本土财阀,则皇帝陛下振兴东夏的希望,就不会只放在南洋商人这一个篮子之中,如此一来,岂不是化敌为友又能够防止其中一方坐大?”</p>

    听到此处,敏宁不由得叹气:“只是听起来,这并不比他们在田中耕作要好出多少啊。”</p>

    “产业发展,本就建筑于庶民的血汗之上,否则又哪里寻来大量金钱继续扩大产业呢?”路钊勇当然知道这是惨无人道的暴政,但正如田地无人耕作不会长出作物一样,只有劳力方才是财富增殖的源泉,至于这种增殖,究竟谁得益更多,就要看劳资双方博弈的结果了,“另外,为了防止贵族继续囤积农产牟取暴利,也为我东夏积累产业发展之资本。老夫还是会建议陛下,不要将土地单纯分配给释放农奴。小农目光短浅,自私自利,即使分得土地,无人监督定然是懒于耕作,即使终日勤勉,本小利微,也难经受风雨,一旦遭遇天灾或是变故,则倾家荡产,沦为流民。其中弊端,殿下既熟读史书,则无需老夫解释。”</p>

    “这也是父皇发展工业的目的之一啊,若与农业相比,工业占地较少,且用人较多,形成规模之后,便可吸收大量剩余人口,否则一如旧时,流民四处游荡,再富有的国家也会不堪重负啊!”</p>

    “殿下可曾想过,以工业之法,管农桑之事,其效果又会如何?”其实,这也是路钊勇在任普国国相期间筹划多年的一项变法举措,“土地不设阡陌,仍由农民集体耕种,完成订单数额后,结余部分可由农民自行商讨分配。朝廷指派官吏或由公司派出代表进行统筹,不必担心消极怠工。”</p>

    听到这里,敏宁发现,所谓缓策,不过是将农奴制度改头换面,而后变本加厉地复制到工业生产之中。这就等于以打碎枷锁的名义,给更多人套上了一个更大更重的枷锁。唯一的区别,只是多数人从田间地头,变到了工坊车间。至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但会使得贵族庄园竞相效仿,更会令成本较高的小农逐渐破产。但比起放任自流,坐视流民将国家折腾得千疮百孔,这种能够迅速积累财富的手段,从长远来说或许更为仁慈一些。同时,它所奠定的基础,将会是东夏人百年之内最为坚实的依靠。</p>

    “路老的意见,也是颇为中肯啊。特别是贵族提供劳力之策,以疏代堵,可以消化过剩人口。”唐铭铮听得女儿的叙述,似乎对路钊勇的建议颇为赞赏,“此外,历朝历代,动荡更替,皆出自流民之手。朝廷绝不可再盲目赈济,今后朕将着内阁草拟法令,命各地官员将流民登记造册,送入工厂,如此一来,地方不必担赈灾不力之责,我帝国殖产兴业,亦可获得充足劳力。”</p>

    看着父亲兴奋得意的样子,敏宁心中不禁感叹:朝廷对于失去土地的流民,将不会再采取赈济的方式,而会实用以工代赈的名义,将大批民众赶入工厂之中,强迫他们从事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而这些人在厂房中根本无从反抗,只要军队把大炮一架,再多的怨气也会化为恐惧烟消云散。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者是否忍心下手了。</p>

    望着窗外早已进入梦乡的龙丘,敏宁轻轻地用手在被暖炉发出的热气和屋外的冰雪挤压而成的白雾上,画着一条又一条地锁链。渐渐地,身前的这片玻璃,已被铁索横贯……</p>

    这就是我们当初的梦想吗?这还是我们心中,那个走向复兴的东夏大陆吗?机器的轰鸣,改变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生活。工业使得财富的获取和集中更为容易,这就意味着,贫富之间的悬殊将会越来越大,强者也必将越发强大,越发不可替代,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会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p>

    “贵族吃肉,庶民喝汤,这本就是没有改变过的事情。”三年之后,当敏宁说起这段往事,曹永浜都忍不住摇头,“共和主义倒是说了人人平等,但可没说财产均分啊。”</p>

    “倒还真有说的。”敏宁边说边转身翻腾着背后堆满各类书籍的立柜,“喏,在这,《论理想国》,这洋人有意思,他说人类的不平等,盖是因为财产之不均,因此,举国上下,无论国王、贵族还是庶民,应当将财产与生产所得统一分配……”</p>

    “得了吧……”曹永浜强敛笑容,便忍不住打趣道,“你决定贵族老爷们会心甘情愿地奉献全部身家,和街边乞丐平起平坐?在普国使馆混了三年,你怎么净看些稀奇古怪的书?”</p>

    “当然不会,即便会,这些财富又要归谁统一分配?分配者又会不会中饱私囊,借机牟利?”敏宁收起书本,将它放了回去,“所谓天赋人权,虽说是人人有份,但权利大小,却是由财富和人望所决定的。如果人为拉平,则断绝了开拓进取之心,于国于己都是不利的。不过嘛,此类书籍,比起那些整日叫嚣劫富济贫,借自由平等之名鼓吹懒惰与享乐的作品要负责任一些。起码他们认真思考了未来的道路,而不像那些人,除了为失败与放纵开脱,根本别无用处!”</p>

    “你啊,果然是立场决定态度。”曹永浜靠着椅背,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安闲自在的生活,自从随敏宁来到普国使馆,他这个卫队长,除了每天陪着敏宁读书讨论,偶尔参加公务活动,再无他事可做。这是一份令无数人艳羡和嫉妒的美差,那些从基层做起步步打拼的年轻军官自不用说,即使祖皓这样的宗室贵戚,在辛德拉和南洋浴血奋战四年之后,也才从少校变成了上校,而三年之内,几乎无所事事的曹永浜也已经配上了同样的军衔。对此,唐铭铮当然有着自己的考虑:祖皓毕竟是作为统兵大将进行培养,因此必须多经历战争的洗礼和人情世故的历练。而曹永浜则完全不同,皇帝对他的定位,是一个能够随时给予敏宁建议和提醒的谋士,一个能够替她处理日常事务的秘书,因此必须常伴左右。</p>

    “要知道,那些观点,在庶民和学生之中,可是颇为流行的。”唐铭铮给曹永浜这个卫队长布置的另外一个任务,便是不定期地陪敏宁微服私访,打探民众的思想及态度,“现在南方,很多人都是心比天高,个个都觉得,朝廷供养和服侍自己,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何还要进入工厂,受那些剥削与压迫呢?也难怪陛下在那边的工业建设开展缓慢,照理说民主宪政的确是件好事,可经济停滞不前,就真能说明它优越无比吗?”</p>

    “宪政选举不过是金钱和权力的游戏,就算南方真的推广实行,最后也是复制普国森国的模式。”在龙丘三年,敏宁对于这种名义上的自由选举已经看得十分透彻,民众的确是人手一票,但却无从推举心仪之人参加竞选。因为宣传造势,访贫问苦,甚至组织舆论攻击对手,哪样不需要大量金钱作为支撑?而以普通民众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和财阀贵族们取之不尽的钱币相提并论。如此一来,最后推举出的候选人,究竟代表何人的利益,便是一个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了。</p>

    “不过北方选举的影响,恐怕也是负面多于正面啊。”敏宁叹了口气,“原本会作为贪腐治罪的行为,如今却以捐献和资助的名义招摇过市,也从未见过法令禁止。政党成了抱团谋取不当利益和贪污腐化的工具,政客也堕落为只会对金主和选民曲意逢迎的小丑,人人以沽名钓誉为荣,以埋头苦干为耻,长此以往,民众必然会对上层失去信心。”</p>

    “这些现状,在各国确实普遍存在,”曹永浜没想,原本强硬保守的敏宁,竟比自己还要激进,“甚至有些时候,君主专制国家,其政治清明程度,反倒比某些立宪国家高出一些。因为那些国家时不时便会出现强力的君主或是能臣,进而带领整个国家走上正道。不似那些所谓的自由国家,上层整日争权夺利,愚弄百姓。”</p>

    “要是两者能够取长补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出现?”敏宁对今日的对话似乎心满意足,然而,正当她要再次投身书海之中的时候,一名信使的出现,彻底打乱了这种有趣但一成不变的生活、</p>

    “公主殿下,这是您的信件。”信使是一名身着少尉制服的帝国军人,这不是一般的邮差,而是军内专门传递重要&#25991书和信件的保密专使。</p>

    “呀!太好了!终于又可以见到他了!”敏宁打开信封,草草看了几眼便兴奋地从桌上跳下,拿着信纸在曹永浜面前不断晃动,“是祖皓哦!他从南洋寄来的,说是已经启程回国了,估计半月之内便可到达帝都!”</p>

    “祖将军外出远征,已是四年有余。”曹永浜看着敏宁如孩子一般开心快乐的样子,一股思乡之情突然涌上心头,“正好过几天你可以休假回家,我也得回帝都看看家里人,古人是三过家门不入,我也是三载未回家乡了。”</p>

    “好吧,你帮我去和林大人请假,有劳曹将军了哦。”敏宁笑逐颜开,她自然乐意做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曹永浜的父亲,是财政部的一名司长,外公是前军队高官,正因为有这层关系,炮兵出身的他才没有被派往一线部队,而是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帝国军总参谋部。只是自投书皇帝之后,他一直都在忠实地履行着陪伴敏宁的职责,三年时间,竟没有回家一次。</p>

    “好啦好啦,我的大小姐。”对敏宁这种做派,曹永浜早就习以为常,因此他迅速取来纸笔,麻利地写好了请假的报告。</p>

    送走曹永浜,敏宁迫不及待地翻开祖皓的信,看到精彩处还掩嘴而笑,就好像一个日夜相思,终于等到爱人来信的少女一样。其实,信的内容根本没有任何谈情说爱的内容,都是些祖皓在驻守和与海盗战斗中的故事以及见闻。在信里,祖皓除了描述年轻的帝国海军的逐渐成长之外,就是深感海权的重要,并且提出建议,为保护帝国贸易,今后在南洋处保留强大舰队之外,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港口以及要塞,作为交通线上必要的保护和支撑。</p>

    虽然几天后便会见到,敏宁还是满怀憧憬地写了回信。完毕时,她思前想后不知是否要在信的末尾附上一个唇印,但最终理智还是压过了疯狂,毕竟对方曾经拒绝过自己,如果过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可能让他再次对自己敬而远之。</p>

    “帝都,我又要回去啦,你可一定要好好对我哦!”盖上蓝色的玫瑰封印,敏宁把信放到邮递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幻想。</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