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燃烧的世界

正文 第四章 强攻!(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p>

    世界各国媒体疯狂报道。大战爆发的消息狂飙般席卷整个世界,在世界上造成的冲击犹如世界末日到来一般。</p>

    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对苏联的入侵行动进行了猛烈抨击,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就有4个要求苏联马上停止入侵。由美国发起的关于要求苏联停止入侵的决议在安理会上被苏联一票否决。</p>

    英国BBC电台发表评论说:“世界末日到了。”</p>

    美国美联社的评论则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味道:“我们还有机会打下一次世界大战吗?”</p>

    尚未卷入战争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土耳其已经将军队进入一级战备。尤其是希腊和土耳其这二个国家与苏联和华约组织相接壤,又是北约的成员国。当年因惧怕苏联的威胁而加入北约寻求保护,如今,他们又因自己是北约成员国而担心有一天苏联的导弹会落到自己头上。</p>

    中国在得知战争爆发之后,就命令在东北和内蒙古的驻军提高战备等级,新疆兵团取消休假,所有士兵全部在军营中待命,不得外出。自1969年珍宝岛冲突以来,苏联在中苏边境上部署的44个作战师和庞大的坦克集群一直带给中国很大的压力。中国也必须提防,苏联会不会开辟远东战场,对已经加入西方阵营的中国下手。</p>

    日本得知战争爆发的消息后,自卫队进入三级战备,联合舰队下辖的第1护卫队群和第1潜艇队群离开其驻扎的横须贺前往日本海。</p>

    </p>

    东欧国家的领导人们对于卷入战争态度不一。</p>

    民主德国社会统一党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埃里希·昂纳克在东欧领导人中最为支持安德烈夫。</p>

    “看着吧,伟大的德意志将获得统一!”昂纳克看着欧洲地图上分裂的两个德国,“资本主义的西德将永远从地球上消失!”</p>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昂纳克的心中一直燃烧着那份狂热:“不,不仅是西德,整个欧洲都将成为一片红色!”为此他不断在脑海中描绘着统一后的共产主义德国和苏联一起将欧洲,甚至将全世界染红的情景。</p>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东欧领导人都像昂纳克这么狂热,波兰国务委员会主席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同样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相较昂纳克却保持了几分清醒。他在一次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捷共中央总书记胡萨克的私下会面中说:“我从不怀疑安德烈夫同志的智慧,但这次,他太疯狂了。”他还顺便嘲弄了昂纳克,认为他“太幼稚,充满幻想。”胡萨克对此耸肩,表示无言以对。</p>

    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托多尔·日夫科夫并不狂热,但他一直坚定的认为保加利亚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是与苏联最亲近的一个。因此他毫无保留地对安德烈夫表示了支持。</p>

    匈牙利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亚诺什的态度与日夫科夫很相似,亲近苏联且完全不抗拒来自莫斯科的指令,他曾对安德烈夫作出保证:“匈牙利人民和军队将会与苏联同志一起共同进退!”</p>

    最有趣的当属罗马尼亚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尽管罗马尼亚身为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和经互会成员国,但齐奥塞斯库却一直努力和苏联保持距离,他拒绝苏联在其领土上驻军,拒绝华约组织参加军演的部队经过其领土,甚至还曾拒绝参与演习,只作为观察员国参与。与此相对的,苏联的态度也很有趣,长期以来就这么容忍了这个刺头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存在。</p>

    不过这次不同了。安德烈夫决定好好惩治一下这个刺头,他并没有将向北约发起进攻的事情提前知会齐奥塞斯库,而是在战争爆发后才打电话给齐奥塞斯库,以恶狠狠的语气说:“战争已经爆发了,你要么履行同盟的责任,要么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敌人。”</p>

    结果,在安德烈夫的威逼下,齐奥塞斯库宣布罗马尼亚全国进入战时体制,并将罗马尼亚1个坦克师和2个摩步师调往保加利亚,帮助保加利亚人对付南部的希腊和土耳其。</p>

    齐奥塞斯库的决定在罗马尼亚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示威群众在条幅上写道:“罗马尼亚人民不要战争”,甚至有群众高喊“打倒齐奥塞斯库”的口号。</p>

    面对国内一片混乱的局势,齐奥塞斯库也无能为力。这位在罗马尼亚至高无上、呼风唤雨的独裁者,却连一点反抗安德烈夫的勇气都没有。</p>

    “又一个希特勒诞生了。”齐奥塞斯库对他的国防部副部长斯登古雷斯库上将说道,“他是一个魔鬼。”</p>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拉米兹·阿利雅对此无可奈何,只能跟着莫斯科的指挥棒转。</p>

    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韦塞林·久拉诺维奇在政变之后已经废除了集体领导制,原来的联邦主席会议成了摆设。久拉诺维奇对安德烈夫的疯狂计划非常担忧,但还是同意了派遣南斯拉夫军队参战。</p>

    </p>

    </p>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p>

    </p>

    参谋人员正不断根据前线的战报在地图上进行敌我态势的标注,并将最新完成标注的地图呈递给安德烈夫。</p>

    “斯涅特科夫同志的北欧方面军先头部队2个摩步师已经按照计划攻入挪威境内,其余的部队将分批通过芬兰的铁路运往芬挪边界。”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正在给安德烈夫讲解作战地图,“预计3天之内,将在挪威芬马克郡的阿尔塔河一线会师。另外,我们的空军完全掌控着这一带的天空。”</p>

    “很好。”安德烈夫双手撑在桌面上,仔细凝视着地图,“根据总参谋部的估计,北约将会对挪威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援,但规模充其量不过2-3个师,对吗,阿赫罗梅耶夫同志?”</p>

    “是的,总书记同志。”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点点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绝大部分兵力都投入中欧战场的原因。相比中欧,挪威并不重要。北约没有选择,他必须全力增援中欧。”</p>

    挪威陆军设为南北两个司令部,北挪威司令部在博多,负责挪威北部的防务,这里部署了约10000人的挪威常备地面部队,包括1个旅群和1个多兵种合成群(辖1个步兵营,1个坦克连,1个自行火炮连,1个高炮连),这是整个挪威陆军的精华。而挪威南部仅仅部署了约1000人的常备部队和一批架子部队,犹如不设防状态。其余兵力,则部署在斯瓦尔群岛和扬马延岛,无法参加保卫本土的作战。相对的,进攻挪威的苏军达到9个师的兵力,俨然是大锤砸鸡蛋之势。</p>

    面对弱小的挪威军队,苏军的态度是高傲的。</p>

    一个被俘的挪威军官在战后的回忆录中写道:“......面对俄国人的坦克,我们只能依托战壕节节抵抗。俄国士兵坐在坦克炮塔上,用12.7毫米机关枪向我们的战壕疯狂扫射。他们很快就冲到我们跟前,我能清楚的看到炮塔上俄国士兵轻蔑的表情......”</p>

    区区挪威怎能阻挡住苏军的钢铁洪流!</p>

    安德烈夫是这么认为的,斯涅特科夫上将也是这么认为的。</p>

    安德烈夫打了一个电话给斯涅特科夫上将,问:“怎么样?”</p>

    斯涅特科夫上将回答:“您是问挪威军队吗?噢,到目前为止,他们给我们造成的麻烦还不如这该死的地形。”</p>

    安德烈夫听罢哈哈大笑起来。</p>

    在苏军的进攻下惊慌失措的挪威政府向北约发出紧急求援。按照挪威宪法的规定在未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威胁时,不允许其领土上驻扎外国军队和贮存核武器。因此战争爆发时挪威领土并没有任何北约盟军的部队。但1981年挪威和美国签订了为美军和加拿大各一个旅的增援部队预贮重型装备的协定,这样一旦战争爆发,北约的援军就可以由海运改空运。空运来的士兵不必携带任何武器,就地取出贮存装备便可以投入战斗。</p>

    另一张作战地图又呈递了上来。</p>

    “格拉西莫夫同志的南欧方面军已经进入意大利东北部的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自治区。这个区的防务由军部设在维尼托大区的意大利第5军负责,其下辖3个机械化师。”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继续讲解道,“参谋部对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作了很低的评估,估计格拉西莫夫同志将会打一场轻松的仗。”</p>

    “那就让我们提前祝贺格拉西莫夫同志吧!”安德烈夫又笑了起来。</p>

    “另外,我们的黑海舰队主力已经离开发罗拉港,驶向西西里岛海域。”</p>

    为配合地面部队的攻势,苏军黑海舰队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离开黑海,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因为根据1937年签订的蒙特勒公约,交战期间,交战国的军舰是禁止通过这二个海峡的。虽然苏联国内有一部分人认为即便战争爆发,在苏军强大的实力面前,土耳其也断然不敢阻拦苏军军舰通过,但更多人认为土耳其即使不敢向通过海峡的苏军军舰开火,也可以采用向海峡投放障碍物等手段,阻止苏军军舰通过,因此完全有必要防患于未然。于是,1985年4月后,苏军黑海舰队频繁进入地中海,或演习,或访问,或试航,名目繁多,到战争爆发前一周,苏军黑海舰队主力舰只已全部离开黑海,而在此期间,大量补给物资通过陆地被运往发罗拉港贮备起来。</p>

    直到第三张作战地图呈递上来,安德烈夫的表情才开始变得凝重,这是一张中欧地区的作战地图,是在整个欧洲战场中最至关重要的战场。</p>

    从地图上看,多个红色箭头从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方向指向联邦德国,在各个箭头的旁边标注有相关部队的作战序列和突破纵深。在红色箭头的正面,是以蓝色箭头和线段标注的北约兵力部署情况和作战序列。</p>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出北约在联邦德国的兵力部署分为两大集群:</p>

    北方集群:含英军莱茵集团军、联邦德国第1军、荷兰第1军和比利时第1军,合计7个师和4个旅。这个集群负责防御从北海海岸到威拉河的地域。</p>

    中央集群:含美军第7集团军(第5军和第7军)、联邦德国第2、第3军以及加拿大的1个旅群,合计12个师和1个旅群。这个集群负责防御从威拉河到德奥边境的地域。</p>

    </p>

    “奥加尔科夫元帅同志的中欧方面军已经全面越过两德边界和捷德边界。”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用手沿着两德边界指了几处地方,“在过去6个小时里他们遇到的抵抗在逐渐加强。”</p>

    奥加尔科夫元帅可以说是安德烈夫的心腹爱将,是安德烈夫心目中苏联军队中的首席智囊和战略思想家。在究竟选择谁来负责最为重要的中欧战场这个问题上,原苏军驻德西部集群总司令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别利科夫大将和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库利科夫元帅都是热门人选,但安德烈夫的心中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奥加尔科夫。</p>

    奥加尔科夫元帅是苏联军界最有战略预见性的军人。1979年他反对入侵阿富汗,结果苏军果然深陷阿富汗泥潭;1981年他组织了“西方81”军演,向全世界展示了苏军可怕的机械化纵深突破能力。他从越南战争中美军用15枚激光制导炸弹,炸毁了以前出动700余架飞机、投弹约1.2万吨均未击中的越南清化大桥等一系列事件中敏锐意识到军事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在1979年深刻指出: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大量涌现,必将从根本上打破军队旧的发展模式,推动和促进新的军事革命的发生。1982年,他在《历史教导我们提高警觉》一&#25991中再次强调:继核时代军事革命之后将发生一次新的军事革命,这次革命以探测设备和计算机系统领域的技术成就为基础,可使常规武器与核武器相提并论。</p>

    奥加尔科夫元帅的思想极具理论性和系统性,以致美国人都专门成立了班子研究和评估他提出的关于新军事革命的思想,并将其称为“奥加尔科夫革命”。</p>

    遗憾的是,奥加尔科夫元帅的思想太过激进了。在他的理论系统内,未来的战争不是以少量精确制导武器对敌实施“点穴式”攻击,而是以海量的精确制导武器彻底摧毁敌人的工业经济体系。因为国家工业体系在未来的精确制导战争中极其脆弱,因此必须要从战争的角度来规划经济发展,以增加工业体系在未来战争中的生存率。也就是说,他要求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服从军方,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其恐怖的军国主义。因此他遭到整个苏联军政高层的反对。</p>

    安德烈夫非常欣赏奥加尔科夫元帅对军事革命的见解,但却无法认同他那疯狂的政治思想。1984年,安德烈夫不得不将奥加尔科夫调离总参谋部,让其担任西部战区总司令,以此平息军政界元老们对他的不满。</p>

    这次,安德烈夫果断任命奥加尔科夫元帅指挥中欧方面军,有意让失落的他到战场上去重新证明自己。</p>

    “从前线各处发回的报告看,北约的快速反应能力比我们预计的要强。”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继续讲解道,“但现在优势依然在我们这边,在联邦德国,北约有大约21个师的精锐部队,我们有62个,且我们还在不断前进。最重要的是,中欧的天空也是我们的。”</p>

    60年代,联邦德国向北约提出了“前沿防御”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放弃北约在50年代实施的“纵深防御”战略,将防御的战线从莱茵河东移至联邦德国东部边界沿线,力求在战争爆发后将进攻之敌阻于边境地带。这是联邦德国为了避免战争爆发后整个国土沦为战场而提出的新军事战略,如今也成为了整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所奉行的军事战略。联邦德国认为这是最符合联邦德国国家利益的军事战略,但是,却未必是最符合北约利益的战略。</p>

    由于华约在进攻上达成的突然性,北约很多军队并没有进入预设阵地,原本设置为“迟滞地带”的边界地域纷纷被华约军队突破,部署在附近的北约盟军被迫后撤以集中兵力固守边界线以西的“防御地带”。作为“迟滞地带”的边界地域没有达成迟滞华约,为己方主力争取时间的战略目的,这让北约接下来的增援行动在时间上更显得紧迫。</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