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抗战之血色战旗

正文 第 357 部分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中央、中央军委调动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进入东北,加强了东北的力量,为开辟东北总根据地,迎击国民党即将发动的全面内战准备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中央为使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尽早进入东北是不遗余力的,以“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为战略方针,指示文电一个接一个下达到各中央局、分局、区党委诸”山头“,布置备部日夜兼程向大东北挺进。

    9月17日,**中央指示萧华立即率干部数十人穿便衣经大连到沈阳与东北局接洽,并不得迟误。

    同日,**中央书记处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原准备去湖南及新四军第5师工作的文年生。张启龙部速去东北工作,部队愈快出发愈好。

    9月18日,彭真和陈云就关于海路情况的报告致**中央并转万毅、罗荣桓、黎玉、许世友、林浩。电文指出:“……,胶东北庄河途中,在威海方向发现美潜艇以探照灯向海面照射,并闻确有美舰13艘进入渤海,…….如万一遇美舰武装部队可坚称为冀热辽与乐亭山海关部队,便可坚称难民,回东北求生。”

    为掩护闯关东的备解放区干部和部队,阻止国民党军进入东北,晋冀鲁豫军区竭力阻滞并打击国民党军北上部队。9月下旬,**中央即调山东6万兵力到冀东和进入东北发展;新四军主力从江南转移到江北:江北新四军主力撤到山东。

    9月20日,彭真在关于迅速派干部及部队来东北致中央。聂、程、罗、梁、许、林、万电中指出:“此间发展条件甚好,已接收两座省政府,有三个省政府正派人去接收锦州及沈阳两市的政府,望迅速派干部及部队兼程前来……,”

    同日,**中央指示彭真、陈云。电文如下:彭真、陈云:………中央19日电部署谅达,你们应依靠山东力量,在两个半月之内在东北组织20万至30万能作战的军队才能完威任务。

    中央1945年9月20日按照**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备一部和大批干部向东北进发。

    山东是**中央这次调兵的重点。这是由于山东地理位置靠近东北,可以从海道北上,有利于争取时间;此外,还由于东北人口中由山东迁移过去的比例大,山东部队进入东北容易同当地人民打一片。为此中央在8月下旬曾命令山东军区万毅部渡海北上,后因为没有部队接防,拖延了一些日子。**中央为此不满意,几次批评山东方面行动迟缓。

    9月19日,**中央明确指示山东要准备承担进军东北的主要任务。随后的9月20日,**致电山东分局,指示:“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除开各地派去的部队和干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威,必须全力执行,越快越好。”并要求罗荣桓及萧华能很快到东北。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根据中央的要求,迅速调兵遣将。主力部队第1、第2、第3、第6、第7师及第5师一部,警备第3旅,另两个支队,共6万余人分批开往东北。

    为执行**中央9月20日电指示精神,罗荣桓、黎工作出快调东北的部队及干部的决定。该决定指出:林、萧并报中央转彭真:

    山东决定调赴东北及冀东之部队肢东6个团,万毅两个团,由胶东经海上赴东北,万毅吴克华已于22日起程,萧即可于数日内赶到海岸。

    渤海3个团刘其人率领已由渤海经海上进到冀东…….滨海主力两个师走此路线准备参加冀东作战…….其余抽调之14个团的干部将不断运胶东出口……,罗、黎1945年9月24日此时主持山东大局的罗荣桓无法立即动身,因为接替他工作的陈毅还在途中。为执行中央命令,罗荣桓忍着巨大痛苦,带病指挥,令萧华所部渡海先行,其他部分部队过黄河由陆路北上,将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留在山东坚持斗争以便下一步接陈毅指挥。直到10月上旬,陈毅进入山东后,罗荣桓才松了口气。

    就在9月25日这一天,**向陈毅、罗荣桓等下达了严厉的渡海命令,指出:渡海与野战并重,而渡海最急……,请罗、李精密组织渡海,务使每日不断,源源北运。山东应出万兵,请分别陆行、海运,下月必须出完,并全部到达辽宁省,那边需用至急,愈快愈好。

    其实,罗荣桓等一点也未敢怠慢,而且抓得相当紧。

    9月28日,**中央再一次电告罗荣桓:向东北和冀东进兵及运送干部是目前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对我党及中国人民今后的斗争,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目前是时间决定一切,迟延一天即有一天的损失。

    9月29日,**中央第三次下达严厉的命令,指出:必须在20天里至一月内渡过二三万部队和干部,否则绝不能完成你们的战略任务…….必须全力迅速组渡海,再不能容许片刻迟缓。

    **中央对山东的要求越来越紧。

    10月18日,**中央又电华中局及罗荣桓、陈毅、黎玉等并告东北局,指出:山东除留武装两个师作基干不调动外,第二批去东北部队竭力争取出足5万和分别海运、陆行,争取于11月全部到达东北,愈快愈好。

    11月10日,**致电陈毅、黎玉指示:“请令罗舜初所部二石万人火速北进渡海,不得片刻迟误,沿途鼓励土气,力争时间,其他北上备部亦然,备部情形速告。”并询问叶飞部北进情况。

    这次调兵,对于山东军区而言,可谓是一次大搬家,规模是从未有过的,也是中国**与国民党争夺东北战略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此步棋走得好坏,关系到整个东北的最终命运。据史料统计,山东军区先后到达东北的部队有: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万毅率领的东北挺进纵队3500人,分别从山东蓬莱县的滦家口和黄县的龙口渡海,先后在辽东半岛的子窝、庄河、小孤山一带登陆,10月中旬到达磐石、海龙、西丰一带: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率领山东军区司、政、后机关部分干部和部队1000余人,从蓬莱县滦家口出发,渡海到大连登陆。月底,萧华到东北局报到。部队于10月初全部到达安东地区;胶东军区第5师师长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率领第5师2个团,第6师3个团,共6000人,从海路跨上了辽东半岛,于10月24日全部抵达营口地区。

    渤海军区第7师1。2万人,由第7师师长杨国夫和渤海军区副政委刘其人各率3个团,分批陆行,于10月先后到达山海关。古北口地区:第二师师长罗华生、政治委员刘兴元率所部7500人,从海路进入东北,10月30日登陆庄河,于11月上旬到达沈阳以西地区;山东军区支队长田松率领的支队1000人从海路登辽东半岛,于11月中旬到达牡丹江地区;山东军区直属机关、警卫部队和独立营共4000人,渡海到东北,于11月上甸到达安东、沈阳地区。

    此外,第1师师长梁兴初、政治委员梁必业率所部7500人,先渡海到冀东,又从陆路进军,于11月21日进入锦州以西地区:

    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率领的第3师和警备第3旅共30000人,至12月初到达辽阳、鞍山地区;罗荣桓率山东军区机关直属部队约4000人,从海路到辽东,于11月到达沈阳地区。

    上述山东八路军部队,总计兵力约6万人,在1945年的东北大进军的10万部队中约占60%。由此可见,山东军区是挺进东北的主要力量,由其构成了东北**军队的基础。此外,新四军3师3万余众,在进军东北部队中也占有30%左右的比重,其实力不可等闲视之。

    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于9月23日接到中央军委命令该师主力开赴东北的电报,即刻部署部队北进。先头部队第10旅由第3师副师长刘震率领先行出发。随后,黄克诚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率第7、第8旅、独立旅和3个团,总共3。5万人,9月28日从苏北淮阴出发,经山东、河北承德,出冷口,部队有3。2万人于★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地区。

    必须指出的是,进军东北是**全党全军的整体行动,…七刀为了东北,一切部署、调动、作战也是为了东北,因此派往东北的部队来自全国备大战略区及其延安总部。其中,陕甘晋绥边防军教导第2旅旅长黄永胜率领该旅第1团和教导第1旅第1团共3350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000人和由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延安炮兵学校校长朱瑞和政委邱创成率领的炮校1069人,也奉命于9月初分批奔赴东北,经晋北、察热地区,于11月12日到达辽宁的阜新、沈阳地区。一些原执行“向南发展‘”任务兼程南下的八路军部队也掉头向北进发了。如著名的第359旅自1944年王震率部分人马组成南下支队深入湘赣边界地区后,其余部3300余人于1944年6月在刘转连、晏福生率领下,组成南下第二支队,另有原陕甘、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旅长文年生率领的警一旅,两部合计6300余人也风尘仆仆向南疾进,计划与王震会合。

    9月中旬,当刘、晏、文所部行进至河南林县时,突然收到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刘伯承、邓小平的命令,要他们掉头北上去东北。并指示放下重武器,轻装北进。9月中旬,刘、晏部3300人从河南林县出发,向东北挺进,10月底到达本溪、抚顺地区。1O月下旬,文年生部3000人到达锦州地区。

    晋察冀军区派往东北的部队有11个团和两个支队,共1。04万人。除冀热辽军区的第11、第12、第13、第16、第18、第46团和2个支队先期出关进入东北地区外,沙克率领的冀中第31团,周仁杰率领的冀中第62团、第71团,也于10月到达东北地区。李运昌到达沈阳后,又调冀东第15团到沈阳,担任东北局警卫任务。

    派往东北的部队,还有吕正操率领的晋绥军区第32团600人,早在10月中旬到达沈阳:邓克明率领晋冀鲁豫军区之第24团1500人,经冀中北进,于10月下旬到达沈阳以西地区:周桓率领的太岳支队600人,也按照**中央的要求,于10月到达东北地区。

    备解放区调往东北的主力部队,都克服了时间紧迫,路途遥远,时近寒冬,衣单被薄,水土不服,医药匮乏,供给不足等种种艰难困苦,胜利到达东北指定地区,总计达10。8万人。

    除此之外,**中央原决定派遣陈赓和叶飞纵队以及中央党校、延安大学去东北,最后定于12月2日才改变计划不去东北的。

    各部队出发前,部队普遍进行北上动员,抓紧时间进行了形势和任务教育。克服了部队中程度不同地产生“革命到头”要过太平日子的思想。有些则对国民党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有的还存在地域观念,不愿离开老区,不愿远离家乡。这些观念是部队北上执行战略任务的严重思想障碍。对此,各部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育。山东军区所部、新四军3师在闯关东中边组织干部学习动员,边紧急收拢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将部队收拢归建,从而确保了北上行动。

    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和陕甘宁边区的北上东进部队,在指战员们的思想感情上,对远征也一时转不过弯来。通过教育,部队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延安炮校师生绝大多数没有到过东北,他们是消除了东北冬天“一擦鼻涕鼻子就掉了,一搓耳朵耳朵就掉了,甚至连小便还要用小棍往下敲”等顾虑后上路的。

    新四军3师在远征中,不畏严寒、饥饿和极度疲惫,在部队严重减员、气候水土不服的条件下赶赴指定位置。山东、苏北等地方党政军领导和人民群众对主力部队战略转移给予了大力支持。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等领导,在率部北进前,对当地党政军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充实加强了地方的各级组织领导,调整了部分领导骨干,扩充部队,留下一批武器,加强了坚持原地斗争部队的战斗力。

    在主力北进的同时,**中央还派遣大批干部随军队进入东北,开辟这一总根据地。

    冀热辽军区部队向东北进军时,从地方抽调地委书记、行署主任以下的25个团架子的1000多名干部随军进入东北。9月二日,由张秀山率干部800余人,从延安出发,后到晋西与林枫干部团汇合,组成1500人的干部团,在武装部队护送下,于10月上甸到达东北地区。9月17日,**中央又决定抽调4p多名干部分批开往东北指定地区。随南下二支队行动的延安五干队、九干队2000多名干部,也在中途奉**中央之命,随军进入东北。山东军区组成30个团架子的6000名干部,分批从海路和陆路随部队进入东北。

    按照中央军委1945年10月8日指示,原拟回山东的华中干部3000人,作为20个团架子的干部配备从华中地区转赴东北。晋冀鲁豫军区组织25个团架子1000名干部,按**中央指示,集中一批走一批,由武装部队掩护,分期到达东北。

    在**中央东北局的统一领导下,从备解放区调来的军事、政治、技术和地方干部共2万多人按照**中央实行分散的方针分赴北满、南满。东满、西满广大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大地方武装。

    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对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和**中央党政机关进行如此规模的大调动,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十余万军队和干部,由南向北在数千里战线上移动着。这种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向南防御”是公开进行的,从浙东、苏南、皖南和皖中解放区向苏北及皖东后撤:而原在苏北和皖东的主力则迅速向山东开进。二是“向北发展”也就是向山东和东北运动的**武装力量则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迅速向东北进军的。这二者在当时为的是什么呢?都是为了保卫抗战成果,建立一定的能与蒋介石集团相抗衡的实力,以争取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实现国内和平,使战后的中国不再为战争所困扰,能够走上一条和平发展的民主之路。

    重庆最高级别的谈判,没有驱散神州大地上空的内战阴云。而这一战争的主因是蒋介石一面与**握手言和,一面却向他的部下发出抢占由**同日本人浴血苦战并从日本人手中夺回的那一部分国土及其战略要地。

    1945年9月20日,正当国共两党在重庆的和谈陷于僵局之时,蒋介石向国民党备战区司令长官发出了一份绝密电报。电文日: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蒋介石的这份电报,再清楚不过地表答了其对待和平谈判的真实意图。对于蒋介石来说,与**在重庆言和,只是一种手法,以此稳住和拖住**,以争取时间调兵受降,抢占全国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取得军事上有利地位,以武力压垮或打垮**,迫使**在和谈桌上屈服。

    然而,蒋介石要取得军事上有利地位,并非一招一势就能解决的。尽管蒋介石日夜不停地向华中、华北调运军队,但毕竟千里迢迢,困难重重。幸亏有美国的全力支援,调动了巨大的海空军现代化运输工具和美国海空军部队为其运兵,否则在重庆谈判桌上将进一步失去“分量”,更加难以压服**。

    随着蒋介石一声令下,从8月中旬起,他的百万大军便由海陆空三条交通线,杀气腾腾地涌向华北、华中地区在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下,其下辖7个军,以主力进占同蒲铁路沿线,一部进入**领导的以长治为中心的晋东南解放区,即上党地区。

    由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指挥的6个军,在夺取归绥,集宁等城市后,遂沿平绥铁路东进,兵锋直指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

    胡宗南这位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抗战八年中没有什么建树,下山摘桃子动作却很快。其一下出动了8个军,以主力东出潼关,沿陇海铁路东进,一部北渡黄河,沿同蒲路进至临汾以北地区,拟通过石太线,东出娘子关,进占石家庄等地。

    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也在蒋介石驱使下,指挥3个军,沿平汉铁路北上,计划与胡宗南部共同占领平津等地区。

    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则调3个军进占商丘、徐州,准备继续北上,打通津浦铁路徐州至济南殷。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出动两个军,企图占领浦口,蚌埠,并计划与徐州的蒋军打通联系。

    此外,第五、第七、第九战区的刘峙、余汉谋、薛岳等头目,也奉命分别进攻位于中原和湘粤边境的新四军第5师和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

    在美国的援助下,国民党军下山摘桃子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加快。

    美国空军从9月5日至10月15日,运送国民党3个军到达京、沪、平、津。即:新六军由湖南芷江运至南京;第94军由广西柳州运至上海,复运天津;第92军由汉口运至北平。

    美国海军自10月中旬起开始为蒋军海运部队,先后进入各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蒋介石全面进军的公开理由是受降和收复被日本侵占多年的失地。然而,实际上华北、华中的日伪军及日伪占领区的城市和交通线早就处在**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的包围和控制之中。如果蒋介石下一道命令,同意日伪军就地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那么人民抗日武装可以极为迅速地完成大部分地区的受降任务。但是,蒋介石却没有民主意识,国民党政权也缺乏开放民主的自我启动能力,蒋介石绝对不会让任何威熟了的“桃子”落人为抗战浴血了八年的**手中,他不但要束缚住人民军队的手脚,而且还有更长远的打算。他要乘受降之机,侵占更多的解放区,摘取更多的人民抗战“桃子”,最终将**挤垮、压垮或者不惜得罪了世人,将**打垮。

    但是,已经同蒋介石较量了18年之久的中国**人也并非是蒋介石的囊中之物,**中央和**等**领袖不但对其和平攻势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对其武力进攻也有相当的警惕。

    还在8月11日,**中央便作出了。该决定指出:苏联参战后,日本已宣布投降。国民党积极准备向我解放区“收复失地”,夺取抗战胜利果实。这一争夺战,将是猛烈的。…….目前阶段,应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敌伪向我投降,不投降者,按具体情况发动进攻,逐一消灭之,猛烈扩大解放区,占领一切可能与必须占领的大小城市与交通要道,夺取武器与资源,并放手武装基本群众,不应稍有犹豫。……..将来阶段,国民党可能向我大举进攻,我党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其数量与规模,依情况决定。

    8月13日,**在延安发表的题为的演说中指出:“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7**这个讲话为**领导人民军队反抗蒋介石抢夺人民胜利成果、坚决保卫人民抗战果实指明了方向。

    在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收复失地”中,阎锡山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他试图重做山西土皇帝的美梦,而山西大部分地区已成为**领导的解放区,成为人民抗战的果实,为此他调兵遣将企图摘取山西这颗“桃子”。

    阎锡山于8月中旬开始命令其部下19军军长史泽波乘八路军主力一时未能顾及之际,先后抢占了襄垣、潞城。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控制了上党地区。

    上党地区,吉称上党郡,位于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之间,抗战时期,它威了八路军第129师创建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整个地区没有国民党一兵一卒。现在史泽波军控制了上党地区,尤如在解放区的心腹中插进了一把尖刀。从8月底开始,**中央军委便多次电示晋冀鲁豫军区领导人要拔掉这个深入解放区的钉子,收复上党地区。

    9月初,从延安归来不久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决定立即发动上党战役,给蒋介石、阎锡山一个迎头痛击,以配合重庆国共谈判。

    刘伯承抓住史泽波军孤军深入和守备分散的弱点,准备了晋冀鲁豫军区3个主力纵队和一部地方部队,计8万余众的优势兵力待命。

    计划以主力部击破分散守备的史部一部,而后夺取长治外围各城;同时以大部兵力专打由长治出援的阎军,并乘胜夺取长治城,另歼灭来自太原、平遥出援的阎军。该计划经上报延安并得到了在重庆谈判的**、周恩来的最后批准。刘伯承说打就打。9月10日,战斗正式打响。经激战10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先后攻克了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全歼了长治外围各城阎守军7000余人。但由于史泽波十分狡猾,两度出援即迅速缩回,刘邓无法完成歼灭计划,即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利用阎锡山轻敌和救援心切的心态,至10月6日止,歼灭间军援军互。8万余人,并于10月12自全歼弃城逃窜之敌,活捉了军长史泽波、是役,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取得了以伤亡4000人的代价,歼灭阎军11个师及1个挺进纵队,共3。5万余人,缴获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长短枪1。6万余支的胜利。

    消息传到重庆,蒋介石吃了大亏还不能发作,为了逃避舆论谴责,他把战争责任全推到阎老西身上,说此事是间自作主张所为,“中央”并不知道。阎锡山更是吃了哑巴亏,只好自认倒霉。

    上党战役直接影响到重庆谈判,战役中蒋介石因对此战存在极大幻想,所以迟迟不肯在已经拟就的已经基本达成协议的(会议纪要》

    上签字。他企图以战胜之力压迫**作出更大让步。然而事与愿违。10月6日之后,当蒋介石得悉战况不妙时,再也坐不住了,赶紧派人到红岩村与周恩来联系,表示要尽快在协定上签字。这里应了刘伯承的一句话:”我们这里的仗打得越好,胜利越大,**在谈判桌上说话就越有力量。”

    蒋介石摘“桃子”在山西吃了亏,但在他数百万军队中算不了什么,何况被歼灭的只是阎老西的晋系杂牌军,无伤其大体。10月13日,《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又向备战区发出密令。指出:查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亟应从速建设以完成大业,乃奸匪竟乘机侵入城市,破坏交通,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使中华民族无复兴之望,我辈将士何以对危难之同胞,更何以对阵亡之将士?贵长官所部自抗战以还,迭著勋功,党国作为长城,中正尤寄厚望。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其功于国家者必得膺赐,其迟滞贻误者当必执法以罪,希转饬所属剿共部队官兵一体悉遵为要。

    在发出密电的同时,十年内战时期由蒋介石亲自拟订的、抗战胜利后又名以重印的《剿匪手本》,也被运往各个战区,分发至国民党军官兵手中。这个手本以“赤匪不灭,军人之羞”开头,向国民党军官兵“传授”秘诀。而所谓“秘诀”就是要在国民党军中实行“连坐法”,即“班长同全班退则杀班长”,“班长不退而全班退,以致班长阵亡,则杀全班兵卒。”以此类推。“这个连坐法一行,就在全军之中,人似刀架在头上,似绳子缚着脚跟,一节一节,互相顾瞻,连坐牵扯,谁亦不能脱身。”蒋介石企图重新使用如此残忍?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