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抗战之血色战旗

正文 第 359 部分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意者为:美军不断在沿海登陆,美国帮助蒋介石运部队,开人解放区的兵力已达70余万;利用敌伪军队作前锋进占城镇和交通线,以便中央军之前进。

    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仍然坚持蒋介石的那套歪理,说什么只要**军队全部撤离交通线,恢复交通,让政府运兵,不予袭击冲突就会停止。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只要**让蒋军将自己置于死地后,蒋军才会停止进攻。对此,周恩来和王若飞立‘即予以驳斥:现在国民党军前进的地区,均属我解放区和收复区,所经过的交通线,亦都在我军控制之下。因此,今之冲突纯系中央军进攻我军而引起。要我方停止自卫,撤出华北地区的交通线,将这些地区的重要城市和交通线让给你们,使你们代替日寇控制我方地盘,然后再与我方谈判,这绝对办不到。

    蒋介石并没有罢休。在26日的商谈中,张群等人重弹起要求**军队退出交通线的老调,并说什么,交通必须恢复,这是蒋介石和陈诚的要求。至于铁路以外,**现已占领的区域,可暂维持现状。

    **方面深知,蒋介石的“暂维持现状”

    是假,而急于打通交通线才是真的。周恩来坚持不让步,他提出:“日本军队今日在中国境内,尚得保持武器,受命维护交通,而**军队倒要退出交通线,按诸情理,宁可谓乎?”

    王若飞也提出:“在现在的情况下,解放区问题未得解决,受降区没有重划以前,在我们看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即下令将全国划分为14个受降区,却一个不给已有超过百万兵力的**抗日武装,太不公平,中国**当然不会答应。所以**中央一直强烈要求重新划分受降区。只有公正、公平地重划受降区域,才能消除内战。**在重庆谈判期间,也多次提出过这一要求,但蒋介石方面就是不答应。《双十协定》第12条对这一问题写得也很含糊。协定记载:关于受降问题,**方面提出:重划受降地区,参加受降工作;政府方面表示,在已接受中央命令之后,自可考虑。

    这样的措词,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国民党也根本不给**以参加受降工作的权利。于是,在《双十协定》之后的商谈中,周恩来、王若飞不能不再次提出要求。而国民党对此除再度拒绝外,根本不愿再谈。其结果是关于**参加受降问题的商谈没有丝毫进展。

    第三个问题是承认解放区。该问题难度较前更大,解决的希望更加渺茫。

    还在**等赴重庆会谈期间,是否承认解放区或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就是国共双方争执的焦点之一。最后讨论情况写进了《双十协定》,但问题并未解决。《双十协定》第1O条写道:“关于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解放区各级民选政府的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解放区名词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应成为过去,全国政令必须统一。”

    接下去,就是一大段记述,叙述了**方面就此问题的方案和蒋方的答复。**先后提出了四种解决方案,但国民党方面答复仅一句话:这些方案有碍于中央政令的统一,故不能同意。

    谈来谈去,双方惟一达成的协议之点,是同意继续商谈下去。

    在10月22日的商谈中,**曾多次强烈地要求国民党政府承认解放区的民主政权。

    王若飞说:关于解放区问题,我主张现在解放区的村、乡、县行政区,各级政府机构人员旨由民选产生,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认加委。各边区政府维持现状,俟宪政实施后,再行依法改选。

    与以前的方案相比,**又作了很大的让步,暂时放弃了对承认边区和省一级政府的要求,提出先解决县以下民选政府的加委。对于此点,原重庆最高级别谈判中国民党方面曾表示可以考虑的,但是,这次商谈时,连这一点也收回了允诺,并拒绝了**的方案,由此堵死了就解放区问题进行继续商谈的大门,这是蒋介石的一个阴谋。对此,周恩来和王若飞费尽口舌,据理力争,但国民党方面则死不松口。后来,周恩来在延安对这次谈判作了回顾,他指出:“**同志回来后,我与若飞同志还同国民党谈了一个来月。我们用各种方法想使他们承认,但他们还是不承认,中心就是他们不愿中国人民得到一个民主的根据地。

    中国这样大的国家,革命不可能是平衡前进,中国的革命就是这样的走出来,起起伏伏,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发展。所以对中国人民来说,根据地什么都重要。武装固然重要,但武装毕竟是保持根据地的工具,武装脱离了根据地就无法生存。”蒋看清了这点,他也特别懂得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他无论如何不承认。

    关于解放区问题,实际上成为了国共谈判中一个最为要害的问题。这不仅是导致两次重庆谈判流产的主要问题,也是导致国共两党最终破裂的基本因素。

    为了打开商谈的僵局,10月26日,**代表草拟了一个书面提案。这个提案指出:

    为坚决避免内战,迅速恢复交通起见,应停止进兵。进攻、进占;停止利用敌伪;在八条铁路线上双方均不驻兵;政府方面如需向平津、青岛运兵,须经过相商。

    军事小组只能在上述问题之原则决定后,方能拟具办法,否则无权解决此事。

    如万一问题不能商得协议,**方面不反对先开政治协商会议,但开会时,必须先行解决避免内战、恢复交通问题。

    之后,周恩来、王若飞将上述书面提案报告了延安!

    第六百九十六章 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东北是中国抗战胜利成果中一个最大的“桃子”‘,它不仅吸引着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力量,也使美国和苏联想入非非。WwW、

    美国一直在盼望日本关东军投降后取代日本完全控制东北,但是要迫使70余万关东军投降乃至在整个中国大陆击败日本,美国还须付出100万官兵伤亡的代价。

    美国不可能承受如此重大的牺牲,故罗斯福总统希望由苏联出兵东北,以减轻美国的损失。

    美国的请求给了斯大林一个极好的机会,苏联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苏联对于东北一向十分关注,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临近,斯大林已经开始仔细地考虑东北问题了。对于罗斯福的请求,斯大林一方面明确表示愿意参战,同意出兵东北:另一方面竟不客气地提出了参战后的权益要求。

    为了最后确定美苏双边利益归属和划分问题,在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最南端的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小城市一一雅尔塔召开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几乎同时抵达这里,“三巨头”会议随即开始。

    2月8日,“三巨头”正式讨论苏联加入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问题。在第一次讨论中,罗斯福没有等斯大林开价,就认为把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从日本人手中移交给俄国没有问题。罗斯福深知斯大林为了海上“霸业”太需要太平洋上这个不冻港大连了,对此他也表示“赞成苏联租借大连或把大连变成国际共管的自由港来使用”,但他倾向后者。

    实际上,罗斯福早在这次会议前已经写信给斯大林表达了以上意见。对于罗斯福的“慷慨”,斯大林却仍不满足。他告诉罗斯福除了以上条件外,苏联还要求使用满洲铁路。时隔数日,斯大林将莫洛托夫起草的协定草案交给了罗斯福。这份草案包含了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全部条件。其要点如下:维持外蒙古现状。

    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益,即:甲、将库页岛南部及其全部毗连岛屿归还苏联:乙、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这个港口的优惠权益,恢复租借旅顺为苏联海军基地:丙、设立中苏合营公司,对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进行共管,并保证苏联的优惠权益,而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权益。

    干岛群岛交给苏联。

    斯大林的价码实在是太高了。罗斯福和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同斯大林、莫洛托夫一起又多次交换意见,希望苏方适当降低价码,然而斯大林那里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为了换取苏联出兵减少美军的伤亡,罗斯福不惜牺牲中国的权益来达到目的,于是全部答应了斯大林的条件。

    由于罗斯福答应斯大林的是中国的领土和权益,这就涉及到必须征得中国政府同意的问题。但是协定草案中关于这一问题的写法十分含糊,仅指出:“三大国政府首脑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战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苏联方面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以期用武力帮助中国达到从日本枷锁下获得解放的目的。”尽管罗斯福后来在协定上加上了“经谅解,有关外蒙及上述港口与铁路的协议尚需征得蒋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这么一段修饰语,但是罗斯福为了美国的利益,牺牲中国的民族权益的最终用心是掩饰不了的。

    雅尔塔协定是大国政治贸易的产物,对美苏双方都是有利可图的。通过这个协定斯大林得到了他需要的权益,罗斯福则得到了苏联参加和支持其对华政策的保证。

    在协定中美国没有放弃其在中国东北的权利,同时也不允许苏联独占东北。白宫的政策是坚持要求克里姆林宫在东北实行“门户开放”,以确保美国资本在战后进入东北畅通无阻,并且积极支持国民党正炙权尽快控制东北地区。这个协定还划定了美苏两国在远东和中国的势力范围,既对双方都有利,又都有约束,因此美苏两国谁也不吃亏,谁也都乐意接受。

    而真正吃亏的是被当作交易筹码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中国没有代表参加雅尔塔会议。其中雅尔塔密约对外界是严格保密的。连蒋介石也没有看到全文。

    1945年3月15日,蒋介石收到了驻美大使魏道明的电报后才了解到密约的内容。

    为此,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阅此,但有痛愤与自省而已。雅尔塔果已卖华乎?惟知此可以断定此次黑海会议俄国对日作战已有成议。果尔,则此次抗倭战争之理想,恐成梦幻矣!”

    蒋介石最清楚自己,如果苏联不出兵,靠他的力量是难以战胜日本的。何去何从?只能承认这一协定。一直到同年6月中旬,美国才将雅尔塔协定的全部内容正式通知蒋介石,并督促蒋介石尽快派人去莫斯科谈判落实雅尔塔协定的具体内容。于是又带来了1945年7月正式开始的中苏谈判。苏联方面参加谈判的主要是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斯大林决定亲自出面是为了表明他对谈判的重视,他企图以强硬的态度,出现在中国代表的面前,给予中国以强大的压力,如此才可能迫使中国政府就范,以接受雅尔塔协定的条件。莫洛托夫是世界级的谈判老手,西方外交官们称他为“硬石头”,也有人称他为“铁嘴”,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其在谈判桌上的厉害。

    中国方面参加谈判的是以宋子文为首的代表团。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当时中国的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是国民政府的实权派人物。并掌握着财政、金融大权,其成员主要有蒋经国、胡世泽、傅秉常。蒋经国曾长期居住苏联,了解苏联的社会和文化,作为蒋介石的长子,其特殊的身份,与代表团的使命是相称的。至于胡世泽和傅秉常,前者是外交次长,后者是驻苏大使,职责所在理当加入谈判。

    然而,这次谈判是异常艰难的。实质性会谈一开始,斯大林便提出,中国必须承认外**立。对于这一要求,国民党方面竟然毫无准备,他们原以为雅尔塔协定中所述的“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就是保持原有状态,故没有作为这次谈判中的问题来加以准备。

    在谈判中,斯大林强调外蒙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重要性,他对宋子文、蒋经国说:如吾人在外蒙无自卫之法律权,苏联将失去整个远东。斯大林还找出一条理由是如果再发生战争,敌从外蒙攻苏,西伯利亚将被切断,“如是则西伯利亚全部将丢失。”

    宋子文没有答应斯大林的要求,但认为中国对目前外蒙的现状可不闻不问,如果在法律上承认外**立,中国政府将发生动摇。对此,斯大林根本不予让步,他向宋子文施以强大压力,说如果不答应外**立,“外蒙将统一所有内蒙至北蒙之蒙古人民。

    中苏谈判至此陷于僵局。

    为了打破僵局,蒋经国以其特殊身份去见斯大林,请求斯大林谅解中国政府苦衷。“蒋经国对斯大林说:你应当谅解,我们中国七年抗战,就是为了把失上取回来,今天日本还没有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一切土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的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情形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支持抗战,所以我们不同意外蒙古归属给苏联。

    斯大林对此态度十分冷淡,并回答说:

    “你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过你要晓得,今天并不是我求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蒋经国碰壁后,宋子文只好打电报请示蒋介石,并建议万不得已时只好终止交涉。

    第二轮谈判自8月7日开始,至8月14日为止,蒋介石将王世杰加进谈判代表团。据说,宋子文自第一轮谈判后回国,感到中国政府同意外**立,将在历史上成为千古罪人而被后人所唾骂,故不想以外交部长身份在中苏条约上签字。因此要求辞去外长之职,蒋介石只得另安排王世杰就任新的外交部长,并参加双方第二轮谈判和代表中国国民政府签约。

    在第二轮谈判中,由于苏军已出兵东北,如再谈不拢,国民党害怕无条约约束,苏军在东北就可能胡作非为,对蒋政权“接收”影响更大,最终不得不迁就苏方达威协议。经过一个余月的中苏谈判,两国终于达成最后谅解,于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各附件。

    条约签订后,蒋介石是悲是喜,不得而知。但他在9月2日的日记中写下了“1日耻虽雪,新耻重重”的话,多少能代表一些他此时的心境。

    正因为如此,当抗战一旦胜利,东北地区立即成为苏。美、**和国民党“三国四方”

    的“竞技场”,在这“三国四方”的实力较量中,谁有实力,谁就能在东北获得利益,这岂是一纸条约所能包办得了的。

    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的苦难,无论是沦陷区或者是大后方到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这次战争对于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程度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美国驻重庆的情报官员们向其政府的报告中是这样记述的:中国的情况,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很糟。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全部停顿。通货急剧膨胀;学生、职员和士兵部感到生计难以维持。中国的铁路叨%陷于瘫痪。全部车辆都被砸烂焚毁,隧道和桥梁被破坏,中国曾极为依赖的内河航船几乎全部毁坏,或因桔据而无法经营,在大多数地区,公路破烂不堪,各种货运车辆都为数极少。

    以上是外国人的记述,从中反映出了抗战后中国的交通业瘫痪的实际情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重庆这地方日本人进不来,但中国人又出不去。日本投降正值8月,连续暴雨使江水猛涨,当时大后方为数不多的几条1日轮船,想运送成千上万的乘客,犹如杯水车薪。

    许多人只得乘汽车沿着艰险的盘山蜀道,转至贵州、广西,最后从越南走海路辗转广州、上海。

    抗战胜利了,整个中国就像是一棵结满鲜桃的大树,够蒋介石吃一阵子的。其中南京、上海、北平、广州、青岛等大城市则是这棵大树上的大桃子。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蒋介石在调用了大后方全部的运输工具之外,主要是依赖美国的空军。然而,有限的交通工具不仅要运送军人和老百姓,还需要将100余万名侵华日军和几百万日本侨民遣返回国,这对于已经十分脆弱的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压力之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蒋介石有美国政府的支持,在其接收华中和华东的大中城市的港口时,比较顺利,京沪一带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几乎没有费吹灰之力就摘到了“桃子。”

    但是到山东和华北地区摘“桃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当时,通向北方的道路,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被人民及其武装扒得破破烂烂的。从10月下旬开始,有十多天津浦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无法通车。蒋介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令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凌鸿勋视察津浦路,只见“大多数路轨枕木,均被移走。路基亦有被掘断者。桥梁之破坏,工程尤为巨大。钢骨水泥建造之坚固桥墩,均被炸毁,电线杆则多平地锯去。依照片所示种种迹象,均可证明为有计划且备新式破坏工具之破坏行为。”

    10月18日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在国民党的高级军官算是比较能干的一个,也是很受蒋介石的赏识的一个。

    这位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国民党将军,1924年6月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当时他刚满20岁。由于他聪明好学,肯干,能吃苦,对蒋介石又特别忠心,蒋介石越来越信任他,他的官运自然也就十分亨通,不到40岁,便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

    在艰苦的长城决战时,在反击日军的昆仑关大捷中,在远征缅甸的崇山峻岭里,杜聿明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一次,蒋介石又委他以重任,把打开东北大门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他也很自信,下决心要在东北“建功立业”,报效“领袖”的知遇之恩。

    10月22日,蒋介石指示杜聿明:你到长春去与苏军接洽,要他们根据中苏条约,掩护我军在东北备港口登陆,接收领土主权。可先在长春去会见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根据条约规定,他们一定要对中国负掩护接收之责。此外,可问问南京何总司令的意见,再到上海会见美军第7舰队司令金开德,看他一次能运输多少军队,能否掩护我军登陆,然后到长春去见熊式辉、蒋经国,同苏军交涉掩护我军登陆事宜。

    依照蒋介石指令,11月24日,杜聿明在南京接受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指示,并在上海会见了美国第7舰队司令金开德,代表蒋介石请求美舰支援,运送国民党军在东北登陆。

    28日,杜聿明飞抵长春,当晚在苏军总司令部会见了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赵家貌及东北外交特派员蒋经国也一同随行。外交方面十分老练的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对杜聿明的到来采取了在外交辞令上满足其要求,而在实际行动上根本不予合作的策略。

    当马元帅一见远征过缅甸的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后,就像老朋友一样地对他说:“我们苏联始终要同中国人民友好的,苏中友好关系,我深信是永久的,因为我们早就有了杰出的孙中山和列宁他们两个的友谊……,杜将军带领中**队接收东北领土主权,苏军很欢迎,你们从海路、陆路来,我们都欢迎。”他还巧妙地推托说旅顺、大连地区为苏军另一元帅指挥范围,安东、营口以北,西至山海关才属于他的指挥范围;此外还告知苏军解除日军武装后即准备撤退,现山海关、葫芦岛已没有苏军,只有**抗日军队。营口尚有苏军少数部队…….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还同意国民党军的营口登陆,并给杜聿明画了一份苏军位置图,同时还写明苏军营口警备司令部及掩护国民党军登陆要旨。

    杜聿明感动了:只要苏军允许在东北登陆,就是一大胜利。随即也谦让地说,我们不一定非从大连登陆,请苏军在营口掩护**登陆也行。马林诺夫斯基威功地玩了一个大手腕,他的一番巧妙语言成功地迷惑了杜聿明等人,同时也掩护了已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苏联大使也郑重其事地转告国民党政府,同意国民党军在营口、葫芦岛登陆。

    10月30日,杜聿明赴重庆向蒋介石汇报,蒋喜形于色,继续做着坐享其威的美梦。

    蒋介石告诉杜孝明,已经与美方商量好,用军舰先将13军和52军海运到营口登陆。

    现13军已陆续到达秦皇岛,52军正由越南海防市北上。他要杜迅速去秦皇岛乘美舰到营口指挥登陆。

    杜聿明是位责任心极强的将领,奉命后又急飞天津,拜会了美军第3陆战队司令洛克将军,请求其协助维持天津至秦皇岛段铁路的安全。

    11月3日,当杜聿明率联络人员同美第7舰队代司令巴贝一同乘美舰“脱罗尔号”到营口与苏军联络时,才发现这时苏军已宣布自东北撤退,苏军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已离去,**军队已接收营口。接收营口的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的吴克华部。仅6000余人,是10月24日才抵达这里的。尚未做好战斗准备,武器也极为简陋。但杜聿明不敢贸然登岸,只得与美舰退回秦皇岛。这一次又让八路军抢先一步,致使国民党军在东北登陆的计划完全破灭了。

    直到此时,一贯精明的杜聿明才恍然大悟,知道彻底上了苏军总司令的当了。

    至此,国民党军幻想从苏军手中接收东北的计划已成泡影。其惟一的希望就是依靠美国海军第7舰队的力量从海上将第13。第52军等国民党军运至东北。

    此外,东北首席长官熊式辉只能在北平落脚并筹备将北平地区的第94军一部及收编的伪满军空运长春。东北二号长官杜聿明在此期间也只能在重庆拟定武力接收东北的意见书。

    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请蒋介石迅速抽调10个军,以美舰队掩护,由营口或葫芦岛强行登陆,先肃清东北共军,再回师关内作战;第二,请建立东北地方武装,按9省2市收编伪军11个保安支队,准备整训后接替国民党军防务;第三,请委派9省2市11个军事特派员,深入备省、市发动敌伪残余在八路军、新四军后方捣乱。

    11月6日,杜聿明飞赴重庆,向蒋介石汇报营口之行的见闻。结果把蒋介石气得叫道:一定要打出关东去。杜聿明即向蒋呈上了拟好的意见书,要老蒋调10个军的兵力,由美舰掩护在营口或葫芦岛登陆,以肃清东北八路军。

    蒋介石表态却是:10个军调不出,只能用13、52两个军,由陆路山海关打出去。

    之后,蒋即指示何应钦下达命令,将该两军交杜幸明指挥。东北战争的战火首先在山海关点燃了。

    同样是争夺关东,重庆在与延安的较量中,由于幻想依赖一纸协定而坐收抗战成果,而先失一着了。

    以受降为名,将东北一举归为己有这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此他一直幻想在苏军撤出前实现这个方针。但是,由于国民党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进犯的傅作义、孙连仲、李延年、陈大庆等部沿途遭到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和新四军部队的坚决抵制,加之路途遥远,铁路被破坏,故行动缓慢。蒋介石为在苏军1945年11月撤军能迅速抢占东北,不得不求助于美国,使用美国的飞机、军舰,加紧运兵。

    美国政府应蒋介石的请求,早在1945年8月15日,即命令第14。、第10舰空队开始全力空运国民党军队抢占南京、上海、北平等大城市。9月30日,从冲绳岛开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11。8万余人开始在塘沽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