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荒诞、穿越、离奇的演义巨作-《收复南海》!

正文 第20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a href="http://www.173zhai.com" >免费小说</a>    2012-08-1414:50:23

    转:

    郑永年:文化与中国的政治变革

    在讨论当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方向时,“民主化”无疑是人们最热衷于使用的一个概念了。这里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自近代以来,民主化为各国政治发展的大趋势。没有一个国家在讨论政治发展时可以回避民主化问题,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避免民主化的压力和挑战,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其次,中国政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民主化的需求遽然增加。……。从中国社会来说,社会力量的崛起、利益的分化、新媒体、全球化,所有这些因素也都在大大提升社会对于民主化的要求。

    西方社会尽管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革,但“分权、参与和妥协”这些民主特点以不同方式延续下来。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国王”制度是处于分权状态的,国王要和其属下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往往是地方大家族)作谈判和妥协。到近代,西方实现了从传统的“国王”制度,向高度中央集权的君王制度的转型。有意思的是,尽管这一转型过程也是国家权力集中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实现则是通过分权和参与的方式来实现的。无论是国家的统一,还是对外战争,君王都需要财力。这里,商人的角色变得非常重要。“纳税人”的概念,就是始于君王向制造财富的商人的征税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商人用经济利益向君王获取政治权利。议(国)会成为商人或者商人的代理人和君王谈判及参与政治的制度机制。商人本来就具有妥协精神,商人进入“政治”领域更强化了近代民主的妥协性精神。

    2012-08-1414:52:11

    也应当看到,西方民主从精英(商人)民主到现在的大众民主,有了激进的变化。总体上看,妥协精神趋向减少。精英民主意味着参与政治的人往往属于同一社会阶层(尤其是商人)。但大众民主意味着谁得到选票,谁就能参政。也就是说,参政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参政者之间的妥协变得困难。当不能达到妥协的时候,他们往往就诉诸于民众,其实只是民众的选票。从前在西方所谓的“忠诚的反对派”,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极其分化的社会,情况尤其严重。民主政治演变成通过选票说话,选票行使权力。但因为社会是分化的,也是可以被分化的,政治也就演变成分化的力量,而非达成妥协和共识的地方。在选票主导下,钱的份量越来越重,经济控制政治,“一人一票”演变成“一元一票”,经济力量很容易转化成为政治权力。

    2012-08-1414:53:34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政治”的理解尤其特殊。在中国,什么叫“政治”?芝加哥大学教授邹谠先生(国民党元老邹鲁之子)在世时,为中国政治下过一个经典定义,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中没有西方那种平等、谈判和妥协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大家都接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另一方面又显现出人人平等的理念,即人人都可以当皇帝。陈胜、吴广那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传统精神在中国根深蒂固,但在其它文化中非常少见。

    中国传统是如何解决“政治”问题的呢?简单地说,如果西方使用的是外部多元主义(即多党制),中国发展出的则是内部多元主义,即强调内部利益分配。内部多元主义有几个主要的方面。第一就是尽量使得制度具有开放性。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里面,皇权具有高度的垄断性,谁挑战皇权,谁就没有好下场。但国家的治理权或者管理权,即传统的“相权”则是开放给全体社会成员的。从理论上说,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跻身于国家管理者群体。在中国的一些历史阶段,这种对国家实际管理的权力,甚至会超越皇权本身的权力。

    第二就是政治“招安”制度。皇权对社会上其它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力量,在不时进行打压的同时,也实行“招安”。“招安”就是通过内部的利益分配,防止外部力量发展壮大,以至于出现外部多元主义。第三,社会阶层之间保持流动性。尽管社会是分阶层的和等级的,但阶层之间是流动的,用社会的流动性来缓解社会的等级性和人人平等这一理想之间的矛盾。第四,中国也有“造反有理”的传统。当统治者的行为不能为社会的大多数所接受时,就被视为其已经没有能力行使“天命”。这样,“造反”(即另一轮产生“胜者”和“败者”的运动)也就有了合理性。

    .</b>,,<a href="http://www.173zhai.com" >免费小说</a>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