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0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09-11-2812:02:08

    起初只有2个团,但它的团编制很大,一个团要相当于别人的两个团。按说招的人也不算少,但你很难进得去。

    那会不是现在,想参个军没准还得开后门。那时候如果不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是没多少人愿意主动去干这份高风险工作的。

    正所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更有老辈人传下来的一句骂人话,叫做“丘八子”。丘八子者,上丘,下八,即为兵。

    这与我们当时的宿敌日本有较大差距,在日本,当兵可是个热门专业,称得上是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体,不仅富家子弟要依此光耀门庭,穷人家更把它做为一个理想出路。所以,我们看日本军队里面,不光是军官,甚至很多士兵都有一定文化(至于他们为什么在中国表现得这么残忍,那是另外一个关于战争如何把人变成兽的话题)。等到二战结束,这些人甚至都可以回去当导演或者作家。比如那个著名的《东史郎日记》,如果刨去其中对于残暴和罪行的记述,文笔还是蛮流畅的(原谅我用这个词),而东史郎也只不过是日军部队中的一个上等兵而已。

    文化素质有不小差距,这也是造成中日军队战斗力不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须知,打仗不光是勇敢就行,很多时候也是要靠脑子的。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大家都不愿意去当兵呢?

    很简单,没好处。

    岂止没好处,坏处多了去了。

    首先一个,当兵的没社会地位,被人看不起。这个大概是有些历史传统的,打宋朝时就开始了。想当初,狄青那么巨猛的一个人,为反击异族入侵立下过汗马功劳,就因为人家是当兵的出身,后来再怎么使劲补文化课都不行,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就是看他不起,结果郁郁而终。自此以后,三百六十行,不管怎么排,当兵的总是垫底,差不多要跟乞丐坐一块儿了。

    而在民间,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属于有中国特色的良民,说难听点就是在性格上都比较胆小怕事,平时杀只鸡还没问题,说到杀人脸色马上就变了。

    这位要说了,你前面不是说到过东北锦西民风很强悍吗(就是日本兵拿了他一捆草,他就准备把一群日本兵全给宰掉的那个),这种地方有(比如后来的广西湖南),但不算太多,多数还是像江南人这种性格的,有一些懦弱,有一些胆小,说来说去都不是敢闹事的料。

    另一方面,由于历朝军队扰民过甚,有时剿匪的比土匪还土匪,导致在老百姓口中,“当兵的人”名声也越来越差,就成了“丘八子”这样不招人待见的货色。

    当然了,如果待遇足够好,还是有许多不甘寂寞的人乐于去当兵的。问题是当兵的待遇实在不咋的,本来就拿不到几个饷银,还老拖欠工资(这点连中央军都不能幸免),如果碰上个不厚道的长官再从中抽点肥什么的(俗称吃空),你基本上就只能等着去喝西北风了。

    就算饷银很少或基本没有,对一些人来说,当兵这份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吸引力,因为至少它可以在需要你为之打仗卖命的时候,让你吃上两口饱饭。

    我们得想想那是什么时候,万恶的旧社会嘛,有口饭吃比什么都强。

    但是且慢,如果我告诉你,这可能要以送命为代价,你还干吗?

    无论何时何地,性命二字,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顶顶要紧的,脑袋掉了那是既要不回来,也安不上去,至于什么二十年后还是条好汉,砍头只是留个mark之类的话,纯属宣传口号,大家跟着喊喊不要紧,可千万不能相信。

    每个人都会算一笔细帐,一边是自己的小命,一边是恶劣的待遇和名声,究竟孰轻孰重?

    这就是大家都不想当兵的缘故。

    不过,税警总团绝对是一个例外。

    (227)

    2009-11-2816:45:46

    在当时,那绝对是个好单位。想进去人家还不一定要你呢。

    要进税警总团,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而且卷子还不会比黄埔的那张容易,你得有接受折腾的心理准备。就算进去了,也不等于万事无忧,里面采用的是美式教学法,技术性术语特别多,你要是跟不上趟,别等人来催你,自己就卷铺盖out吧。

    它凭什么这么牛?

    条件好啊。

    你不是嫌当兵的名声不好听吗?那你就大大方方地告诉人家,兄弟可是标准的国家公务员,直属中央财政部。

    谁能说不是?

    至于待遇,听了都让你心痒痒。最高的总团长级别月薪300多元,每月特支费1万元(就是你签了字可以拿来用的公款),团长月薪200多元,每月特支费2千元。团长以上都配有小汽车。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基本就是CEO的水平。

    最低的是一等兵,每月11元。就这也不错了,放到别处去,11块钱可以用上一年。另外注意了,这11元你都可以寄回家给老婆孩子用的。宋部长充分体恤到了手下的不容易,另外还每月补助士兵伙食费4元5角。

    列位要问,这都能抵上月薪的一半了,为什么伙食费这么高?

    别忘了,打仗可是个地道的体力活,不吃饱喝足,长好身体,如何能行。

    这么高的工资,还不带拖欠的。每月的第一天准点发放,从不打白条。

    “九一八”后,国家财政困难,连中央军都面临着揭不开锅的窘境,不知哪位聪明人出了个主意,所有薪饷均改为国难薪,即只能发原来的八成。

    这下当兵的更惨。本来就领不到几个钱,还打八折,连饭都吃不饱了。

    宋子文可不管这些,你们要打折是你们的事,税警总团是我的,再穷不能穷他们。

    工资照发不误,一分不少。

    如此一来,连广告都不用做,大家挤破了头想往税警总团里钻。

    归根结底,理想主义是要的,思想工作也很有用,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除了报名当兵,想来当官的也有不少。

    毕竟那待遇也太诱人了,基本上就和大学教授差不多(不是现在的教授,那时的教授大多数货真价实,工资高也很正常)。

    但和在这里当兵要考试一样,宋子文对军官的要求那也是相当高的,而且还有自己的一定之规。

    当年的黄埔军校由于东征和北伐的原因,已经是声名雀起,国内部队均以有黄埔子弟加盟为荣,不过他们要是想去税警总团就要吃闭门羹了。

    因为宋子文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黄埔出来的,再好也不要!

    不知他的妹夫蒋校长知道后,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那他们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西北军和粤军中出来的“实践派”有一些,但很少。

    其实主要就两种,一种是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

    这类人才之所以被看中,倒不是学校的牌子有多响亮,说穿了就是因为张学良的关系,爱屋及乌,而且他们本身也只能担任些基层的连排级职务。

    想当大一些,那就得有几把刷子了——

    第二种人才:美国海归。

    简单点来说,除了第一种人才,税警总团的排以上军官,直至总团长,一般都是由这类海归把持和垄断着的。

    这跟宋子文本身的经历和出身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位仁兄就是拿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文凭,接受的也是欧美文化,据说他的外语水平跟顾维钧差不多,都是英语说得比母语还溜。

    此君批公文既不画圈,也不写“已阅”,而是用“OK”!

    他这样的人,自然就认为美利坚的产品独一无二,像他一样,都是顶呱呱的。

    因此之故,税警总团第一任总团长温应星、第二任总团长王赓,均为宋一手挑选出来的海归派。

    他们的名头到现在都非常响亮: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生。

    (228)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