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2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09-12-1919:30:03

    大炮发威的时候,守军趴在民房土墙后不露面,进攻的日军只能干着急。

    步炮配合的战术,大家都会玩,并不是你们日本人的专利。

    双方于是形成了拉锯战,你打炮,我也打炮,你开枪,我也开枪。守军损失很大,日军死伤也不小,战斗之激烈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日军进犯哈长线以来,尝以此役战争为最猛烈”)。

    这种时候,拼的就是意志,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者。

    不幸的是李杜成为了失败者。

    他自己可以意志如铁,誓死不退,但临时拼凑起来没几天的自卫军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几个小时的厮杀后,意志薄弱的都现了原形。军官里面投敌的,脱逃的,溃散的,不一而足,这样一来,别说正常指挥,部队军心就已经稳不住了,原先尚可一看的防线变得千疮百孔。

    眼看兵败如山倒,大厦即将倾于一刻。在最危急的关头,作为最高指挥官的李杜挺身而出,带着卫队在市区边缘临时拉出了第三防线,这才硬生生地把日军挡在外面。

    直到天黑,仙台师团始终未能再向哈市逾越一步。

    最后一天终于来了。2月5日,已被逼至绝境的李杜下令反击。

    经过昨天的苦战,全面反击已没有能力了。李杜把目标对准了铁路东面的长谷旅团。

    既然我的全部打不过你的全部,那我就拿我的全部打你一个局部。

    长谷要倒霉了。

    这个时候,哈尔滨能不能守住,李杜其实比谁都清楚。他要做的只是维护中**人的尊严,完成那拼死一击(“务期一举歼灭暴逆”)。就象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邓世昌一样,明知必败,仍不惜与敌同归于尽。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他抓住自己手上还有炮兵这一优势,如法复制了日军的打法,先以大炮猛轰,继之以步兵出击。

    中日双方仿佛调了一个个,长谷旅团被紧紧咬住不放,进不得,退不能,苦不堪言。

    李杜激动不已,哈尔滨保卫战似乎要翻盘重来。

    但无情的现实告诉他,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这最多只是一种回光返照而已。

    果然,多门很快发现其东路陷入被动,赶快调动炮兵对自卫军进行拦阻射击,同时把预备队也调上来组织进攻。

    与之相比,李杜却没有预备队。他自己,他的卫队,都已进入一线搏杀,哪还有什么预备队。

    预备队是要在军力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才能配备的。现在自卫军中连丁超都带着人跑了,把他们一去掉,还能剩下多少人马。在这种状况下谈预备队,只能是一个可怜的奢望。

    长谷怀着一肚子牢骚在双城修建的那个飞机场也在这时候救了他的命。先前在哈尔滨上空耀威扬威的日机都是“长跑”,好不容易来一趟,没转几个圈就得气喘吁吁地跑回长春去加油(第一次哈尔滨保卫战中被打下来的日军侦察机就是在这样急急匆匆的过程中着了道的)。

    这次有了双城飞机场,关东军飞行队没有了后顾之忧,几乎是全军出动——一共5个飞行中队,一家伙来了4个,由长岭龟助率领,对自卫军进行轮番轰炸和扫射。

    那一天,天上的飞机根本就没断过,炸弹扔得像下雨一样,自卫军防空能力很弱,因此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日军不仅解了东路长谷之围,而且全军压上,把李杜和赵毅旅围了起来。

    李杜焦急万分,一边亲自开枪射击,一边指挥部属抵抗,到最后竟然把嗓子都喊哑了,说不出话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城内又出了问题。维持治安的警察总队在重压和利诱下忽然反戈相向,从背后对自卫军动起了刀子。

    弹尽援绝,腹背受敌,李杜知道无力回天了。

    (279)

    2009-12-2011:17:10

    他要赵毅率部突围,自己则留下做掩护,实际是要举枪自杀,以一死报国,幸而被卫士及时拦下。

    虽说当自己领导没多久,赵毅却已对李杜心悦诚服。这位在双城让长谷吃尽苦头的东北军旅长,也是位不错的军人。见此情景,热血上涌,他集中最后的力量,突然向日伪军发起一阵猛攻。

    攻是假的,撤是真的。趁敌军出现短暂慌乱之机,赵毅拼死打开一个缺口,迅速护卫着李杜撤出了重围。

    2月5日下午,仙台师团进入哈尔滨。

    等待这座远东大都市的,将是十多年日人铁蹄下的沉沉夜幕。

    从表面上看,关东军似乎已完全占领了东北四省区,他们应该为之哈哈大笑才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随着江桥和哈尔滨的枪声响过,东北大地固有的血气之勇和阳刚之气似乎已完全苏醒过来。

    如果在“九一八”时期,我们还在为世无英雄而扼腕叹息的话,那让我告诉你,后“九一八”时代,实在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边本庄繁刚刚准备为拿下哈尔滨庆功,一回头,却惊恐地发现,整个满洲,义勇军竟然已经遍地开花。

    从辽东到辽西,从江省(黑龙江)到吉林,抗日烽火到处都是。本庄繁不得不充当起消防大队长的角色,天天不是奔这头就是赶那头,累得骨头散架。

    但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火不仅没有被扑灭,反而越燃越旺,都快烧到他屁股上来了。

    东北义勇军的迅猛发展,当然离不开关内民众的支持,而其中有一个人所起的作用则更为复杂和重要。这个人就是少帅张学良。

    从沈阳到锦州,不到半年,他已经把老爸给的关外三省一区都丢光了。

    其实每一次做决策前都经过犹豫和彷徨,可毫无例外,最后下的每一着又都是实实在在的臭棋。他曾经很瞧不起那个末代皇帝(老了以后好象还是如此),但一连串的事实却恰恰表明,如果从性格上来说,他们其实属于同一类人,估计连星座都差不多。

    缺乏魄力,行事迟疑,当断不断,断了更乱,结果把事情搞到一团糟。溥仪如此,少帅在东北的表现也好不到哪去。

    但是你要说他没有家国之辱,不想打回东北老家去,那又错了。

    想还是想的,不过这事最好由别人帮他干。

    明里他盼着国联能帮他洗冤昭雪,把东北给要回来,暗里就指着仍然留在东北的那帮兄弟能从内部抓起,直接把日本鬼子赶走,然后奉迎他圣驾回归。

    当然这两个愿望后来一个也没有实现。但是他在支持和推动东北义勇军这方面,还是功不可没的。

    由于这种支持必须是“默默的”,张学良想到要借助一个外壳,这个壳就是北平救国会。

    北平救国会,“九一八”事变后没几天就在北平成立了。看起来是个民间组织,但实际上能量非常之大,很多具有相当规模的义勇军都隶属于它或受其援助。

    你要说这里面没有作为当时北平最高军政长官的少帅的影子,打死我也不信。

    受北平救国会直接领导的,是辽南义勇军,总部在辽宁鞍山的海城。这支义勇军在领导层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学生多,军队高层里很多都是一扔下书本就拿起枪杆子的白面书生。当然和东北其它义勇军一样,他们也不排斥此地特产——绺子的加入。

    这个跟前面介绍过的辽西溜子其实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胡子。

    若论爱国大道理,绺子们肯定讲不过雄论滔滔、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但他们有自己的看家绝活,那就是打砸抢。

    以前干这个,那是为了混碗饭吃。偷偷摸摸,还要受人指责,十分不爽。现在不同了。对日本人打砸抢,这是爱国行为,百姓支持,国家认可,少帅奖励,在驾轻就熟的同时,个个干得荡气回肠,意气风发。

    (280)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