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20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3-0914:35:52

    徐庭瑶的“技术流”打法终于显出优势来了。经过反复打造,环绕高地构筑的纵深工事虽不能说坚不可摧,但在重炮打击之下,一道道工事,炸了一道还有一道,那是相当经得住折腾。

    川原有些沉不住气了。

    他当然知道如果继续轰下去的话,效果还是会有的,而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己方伤亡,可是那样浪费时间啊,说好3天,完不成任务那不是自打嘴巴吗。

    步兵出击。

    此时,被炮火反复“关照”过的中央阵地一片沉寂,似乎守军不被炸死,也都被震晕过去了。

    但就在日军进入阵地前沿30米处时,邓士富团突然发作,轻重机枪一齐开火,一下子就把张牙舞爪冲上来的鬼子们打了个稀里哗啦。

    长城抗战时的“武藤系”关东军处于它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士兵极其骄狂,其中又以弘前师团为最。他们在古北口歇了这么长时间,打起仗来不管不顾,就知道闭着眼睛往前面冲。一股打倒了,另一股又涌上来,几次一冲,竟然硬是冲入了中央阵地。

    郑洞国眼见情况不妙,连忙把预备队调上去,依靠人数优势才把日军压了回去。

    步兵刚刚退下,炮火接踵而至。郑洞国不甘示弱,也命令自己掌握的炮兵部队进行还击。

    然而同是炮兵部队,双方的火力对比却不在一个层面上。

    前面说过,此时的南天门阵地上,已经拥有中央军独立炮兵部队,而且数量也不算少,共有两团一营。但由于川原使用了疑兵之计,使作为总指挥的徐庭瑶产生了误判断,之前已把大多数炮兵都集中到刘戡师的西侧阵地去了,在这边配合黄杰师作战的炮兵反而不多。

    少不去说它,还不准,往往打3发才能中1个目标,跟日本人比差远了去。

    这倒不一定是炮兵的错,事实上,火炮的性能就那么个德性,你就是再能也没用。当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税警总团的王赓算不错了吧,人家还是美国西点毕业的,可是碰到不听使唤的中国炮仍然是一筹莫展,逼急了只能跑到美国领事馆去找同学,结果还为此蒙上了不白之冤。

    更糟的是中国炮兵的位置无法固定。刚刚打出去一发炮弹,马上就被日军炮兵阵地发现了,立刻对准,排炮齐轰。

    跟我们比起来,日本人的炮可准多了,由此带来的损失就少不了。不过“技术流”的徐庭瑶早就料到了。当初构筑阵地时,为什么要在工事里面专门给炮兵修交通沟?这可不是给他们没事串门子用的,就是为了应付如今这种尴尬局面。

    有了交通沟,中国炮兵们打炮都是这样的:先彭彭地放上两炮,然而马上推着炮走,换一个位置再打。

    如此,火炮被日军炸毁的可能性倒是大大缩小了,但自家射击的精准度和威力也随之更低了——别说炮兵,就是步兵,你让他气都不喘一口地东放一枪,西放一枪,也不太容易打中目标。

    (489)

    2010-03-0918:17:55

    所以,中央阵地的火炮也就算有那么一回事,根本起不到拦阻对方火力网覆盖的作用。来回几趟之后,守军阵地上已“几无一寸完好之地”,半天时间,官兵伤亡达三四百人之多。

    除了火炮,还有一个更讨厌的飞机,因为它一直在天上跟只苍蝇一样嗡嗡地飞着,你够不着它,它却猛不丁地就会甩一颗炸弹或打一梭子机枪子弹下来,让你防不胜防。

    有的日机见下面的人对它无计可施,变得越来越张狂,竟然俯冲下来进行低空扫射。

    火大了,一些官兵用肩膀扛起轻机枪就射,总算是把这些可恶的苍蝇稍稍赶远了一点。

    在中央阵地,日军四次攻击,阵地前沿伏尸一片,仍无法得手。

    川原要变招了。

    这位颇有两下子的日军指挥官,之所以认定在第3天一定能解决问题,除了已控制八道楼子这个杀手锏外,还因为他总结出了另外一个致胜法宝,那就是不断的迂回绕击。

    没有迂回,前面也不可能那么快地就吞下八道楼子。

    这个办法,川原准备再用一次。具体策略就是,在正面对中央阵地强攻的同时,派出迂回部队,从南天门西北角的龙潭沟出发,夺取小桃园,然后对中央阵地的守军形成包抄。

    小桃园,原来你是如此重要。

    虽然黄杰是上司,郑洞国是下级,但显然,如果比业务水平的话,双方得倒个个——郑洞国对战场态势的判断和把握能力要远胜自己的领导。

    设若他还是在八道楼子上面白费工夫,不仅损兵折将,徒劳无功,而且后面连保卫小桃园的力量都没了。郑洞国的这一着棋,堪称挽救全局,否则川原3天结束战斗的说法还真要应验了。

    得知日军忽然在龙潭沟出现,前方总指挥徐庭瑶大吃一惊。到底是经验丰富的将帅,日本人的意图,他马上就猜出来了,于是立刻命令附近归他节制的黄显声骑兵师出击,因为他们的马快,可以在第一时间堵住缺口。

    然而黄显声的部队,在锦西打打游击战还行,一旦进入正规战,就很难与日军主力部队相抗衡,所以也没能堵得住对方的兵锋,让其突了进来。

    危急时刻,早已集结于小桃园附近的何大熙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功地固守住了小桃园。日军使足力气想冲进来,却始终不得其门而不入,为此还付出较大伤亡,一个在古北口战役中表现出众的少尉军官当场阵亡。

    至此,迂回日军无法再突进一步,只能进行拉锯战。到了晚上,郑洞国还组织人来了个“反迂回”,趁机又夺回了两个阵地。

    川原“3天解决南天门战斗”的老牛,因为郑洞国的一次“选择性”后撤,就这样被他自己给吹破了。

    大概有人会问,都这时候了,东侧阵地上的刘戡师怎么还不过来增援,难道他们还没看出来前面只有1个中队的日本兵?

    这你就错怪刘戡了,因为眼下他要应付的不止1个中队,已经增加到1个大队了,而且火力更猛,让刘戡感到脱身不得。

    (490)

    2010-03-1009:17:52

    好在中方火炮此时主要都集中在东面区域,给刘戡师平添了力道。有了大炮撑腰,不光步兵,就连日机都对守军忌惮三分。有不怕的,关东军飞行队的一个中队长就架着机子跑过来,想趁乱捞上一票,结果很不幸,当头挨了一炮,呜呜叫着迫降到潮河的河滩上去了。如此一来,日军在这一面基本上只能做做样子,无法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对于一向自命甚高的川原来说,3天就这么白白地流过去了,当然让他很是不爽。

    总结了一下,战术是没有错的,主要还是人太少了。

    人说到就到了,承德援军约1个大队,由坪岛少佐率领,坐着汽车赶过来,到帐下听命。

    真及时啊。川原大喜,进攻中央阵地有把握了。

    第二天一早,看上去又是老套路,正面进攻的日军先打一阵炮,打过瘾了,再让步兵分成梯队轮着冲。

    变化出现在午后,大家都打得疲惫不堪,精神和意志力都处于明显涣散的时候。

    作为日方生力军的坪岛大队突然杀出,他们未受到过任何损伤,精神头十足。守军毫无防备,再也支持不住,邓士富团的一个主力营当场就失去了战斗力,作为核心阵地的421.2高地失守。

    徐庭瑶一直密切关注着前方战事,此时他已发现日军摆的虽是全面进攻的套路,但实际上却是重点进攻,而且重点就在中央阵地。此前他已命令炮兵阵地西移,并亲自赶到现场进行指挥。

    听到核心阵地失守的消息,他赶紧组织炮火对日军进行排射,同时抽调预备队上前助阵。

    坪岛大队虽已夺下高地,但立足未稳,被这么兜头一轰再一打,只好又退了下去。

    尽管夺回了核心阵地,但徐庭瑶已看出黄杰师疲态尽现,难以撑住局面。

    换人很重要,但眼下更需要的是在逆势之下如何继续布局。否则,不等他换人,说不定前面就已经一溃不可收拾,等着被人家扫地出局了。

    《三国演义》上说,蜀军战将每遇险境,计无所出时,就会想到诸葛军师给他们留下的锦囊。那锦囊里面装着的不是别个,自然都是一条条妙计良策,好一点的可以出奇制胜,差一点的也足以使你金蝉脱壳,转危为安。

    徐庭瑶面临着同样的险境,不过他已经给自己预留了一个锦囊。

    大小开岭六道预备阵地,你以为是开玩笑的。

    有了这个基地,不管是用人换人,还是调兵遣将,都可以做到从容不迫,不慌不忙。

    姜还是老的辣,此时方见本色。

    南天门战役的第五天:4月25日。

    这一天,日军的行动非常反常。除了打炮,就是打炮,不停地打,好象炮弹都不要花钱买一样,其炮火之猛烈创了纪录(“炮火强度为开战来仅见”),但是通常所见的打完炮就冲锋的套路却没上演,日军步兵连一个影子也未出现。

    从早到晚的轰,即使炸不着你,也能对人形成足够的精神压力。据说当时不少官兵的耳朵都震聋了,钻在工事里十分难受。

    趁着川原没有派步兵进行冲锋,徐庭瑶重新完成了新一轮部署。

    (491)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