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22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4-1019:17:42

    作者:liw200回复日期:2010-04-1014:51:29

    老关,此时傅作义所部的番号是59军

    ——————————————————————————

    这个我在前面提到过了,如下:

    “黄绍竑此行不仅摆平了孙殿英,更重要的是,为后来拱卫平津多出了一个重要的棋子——傅作义军(第35军,长城抗战时临时番号为59军)。”

    可能liw200兄看过后没注意,或者忘了,呵呵。

    另外顺便提一下,上次有位朋友说我没有在长城抗战时提张自忠和他的师。其实喜峰口的佟泽光和罗文峪战死的王合春都是属张自忠部队的,只是他本人并未亲自上阵督阵而已。

    2010-04-1111:39:01

    5月24日,他派特使到达长春,通过各种关系,与关东军司令部进行秘密接触。

    按照黄郛的交待,这位特使告诉对方,以黄郛为首的北平政整会,虽然是中央所派,外面打的也是中央的旗帜,但里面没几个是地道的国民党员,连黄郛本人都是无党派的。一旦由黄郛主持华北政局,还会继续吸收“对日友好人士”进来,以后绝不会有敌视关东军的情况发生。

    关东军方面一边点头,一边又提出疑问:那这样的话,你们政府会对这个政整会支持吗?

    特使说,支持啊,怎么会不支持。

    你知道黄郛的义弟是谁吗?蒋介石!政府和党内最有权势的人物。况且,黄郛和行政院长汪先生也是好朋友。有这两个巨头撑着,华北还有哪个组织可能强过我们。

    听到这里,关东军高层的心情可以用如释重负和心花怒放来形容。

    由于那个恨铁不成钢的板垣的胡搞,关东军本来想另建伪政权的打算已经完全落空了,华北的水没按照预想的那样被搅混,武藤一度非常失落。

    再找人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对于武藤来说,按照参谋本部的要求与中方停战谈和,也只不过是临时敷衍之举,实际上心里仍然很不痛快。不客气地说,在武藤的心里面,希望谈判最好能破裂的念头都有,那样他可以轻而易举地直接占领华北,多爽啊。

    没想到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在一看,黄郛和他的政整会极可能就是那个自己以前苦苦寻觅而不得的人。

    你看,与国民党无关,却又得到政府巨头的支持,亲日,亲满,几乎我们原先设想的所有软硬条件都具备,有的还超出了预期。试问,以今日之华北,还能找到比他们更好的班子吗?

    武藤甚至感到庆幸,亏得那个不争气的板垣自己打了退堂鼓,要不然他最后鼓捣出来的还不知道是什么破玩意呢。

    至此,关东军对于停战协定的期望值就简单多了,那就是把这个“可爱”的黄郛和他的政整会扶上去即可。

    与此同时,黄郛的担心却极有可能变成现实。

    自从跟黄郛说出了那番话后,中山书记官自己也被自己的“伟大设想”激动得晚上觉也睡不好,当即发出电报,向国内的内田外相进行了汇报。

    可以被称之为投机专家的内田接到电报后,顿时眼前一亮,犹如发现新大陆一样立刻紧抓不放。

    他和中山、永津这些人一样,都认为要借这个机会狠狠地敲中国一笔竹杠,现在中山开出了价码,他认为还不够,必须把承认“满洲国”这一条加上去。

    不过,内田也并非笨人,他也知道明着要中国人承认伪满是不现实的。

    那就另辟蹊径。

    自从“满洲国”建立后,由于中国政府不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关内关外一直既不通车,也不通邮。照理,从两边实际需要出发,确实有商议解决的必要,但内田却在里面藏了坏心眼,执意要夹带私货。

    他咬文嚼字了半天,弄出了一句话,叫做“除去政整会管辖区域与满洲国领域之间交通的一切障碍”。

    你可别小看这句话,因为里面包含着一个很恶毒的意图,那就是如果中方一旦接受,就等于默认了伪满的合法性。

    (545)

    2010-04-1114:11:20

    内田认为,这些东西光嘴上说说还不行,一定要形成文字,也就是说,除了停战协定外,应该单独再搞一份政治协定出来,并借助关东军的武力威胁,逼中国人在上面签字。

    计议已定,这家伙马上忙乎开了,他一方面跟参谋本部联系,要求在停战谈判时,把这个所谓的“外务省提案”作为捆绑的政治协定加进去,另一方面,电告北平公使馆,让他们想办法和关东军联系,看能不能参加当天的谈判。

    费这么大劲,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耻高气扬的关东军的眼里,从来就没有真正有过政府的位置,更惶论一个小小的外务省了。

    黄郛在稳住关东军后,也在通过各种关系尝试让日本政府在这节骨眼上采取缓和态度。

    在上海时就被黄郛打动的有吉明公使首先出马,这位先生为了说服内田继续力挺黄郛,不惜拍了一份长得离谱的电报回国。

    有吉对内田说,黄郛很不容易,我亲自跟他谈过话,看得出他是真心想解决问题,改善两国关系的,而且他也确实得到了蒋汪某种程度上的支持,但你不要以为这样他就可以承认“满洲国”,能够签你们弄出来的那个政治协定。不可能的,你们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把他逼下去,而黄郛一下台,华北事态将一片混乱,到时候我们即使占领了,也是控制不住局面的。

    这番话真可谓是苦口婆心,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也忍不住说了,其急切和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当然了,有吉也不是真心帮我们中国人考虑,他的出发点和关东军想的其实没什么两样,那就是希望尽快缔结停战协定,以便黄郛这个“好人”,通过他的政整会“自动自发”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说到底都是一帮货真价实的坏人,只不过捉摸出的坏招不一样而已。

    有吉能说服内田吗?或者说,内田这个上司能接受下级的劝告吗?

    对于黄郛来说,这是一个无法事前知晓答案的未知数,而政治外交跟战争攻伐一样,未知就意味着前面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尽快开始停战谈判,因为关东军的底牌他已经初步摸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拖得越久,越对中方不利,可谓刻不容缓。

    但此时的黄郛却陷入了一个进退不得的困境,让他陷入这一困境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自己人。

    舆论压力自不待言,听说要进行停战谈判,斥其为“亲日派头子”、“大汉奸”的言论不绝于耳,但黄郛已处之泰然,暗杀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受不了。我不看报,不上街,把佛家入静的功夫都拿出来,总行了吧。

    让黄郛最被动的恰是蒋汪的态度。

    (546)

    2010-04-1118:50:00

    对于黄郛未经请示,先斩后奏这件事,因为前面表过态要“共负责任”,两个当家老大表面上都还能做到自揽责任,说“事巳至此,委曲求全,原非得已”,可是他们对停战谈判都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停战可以,但不能见诸文字。

    黄郛看到指示后,几欲拿脑袋去撞墙:你连个字都不愿意签,那日本人也不呆不傻,在占据完全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肯停战呢?!

    汪精卫自己也觉得这个要求太难为人,所以随后又补充说,万不得已,文字就文字吧,但只能限于军事,不能够涉及政治。

    他最在意“不能签定承认伪满洲国和割让东北四省”,因此一再让黄郛等人盯紧点,在谈判时不能让日本人钻了空子,出现此类“疑似文句”。

    黄郛不得不给他讲明白,到目前为止(以后就难说了),双方参与谈判的都是军事长官派出的军人代表,他们的资格不足以代表国家,不会有涉及国家领土完整的政治问题出现。

    至于“疑似文句”,黄郛表示一定“时时防范”。

    汪精卫这里还好一点,毕竟在这之前,是他代表政府先拍过胸脯要担责任的,那边老蒋可就不一样了,口口声声都是义正辞严,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别人完全驳他不倒的。

    老蒋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现在跟日本人是在停战,而不是议和,界限要分清楚。

    如果要见诸文字的话,跟他们签协议,对方在条款上肯定会有“种种难堪之苛求”,说不定什么东三省啊,热河啊,都会夹在里面,一个不小心,我们就会着他的道,结果等于是承认割让东北和热河了,这个事情怎么可以干呢?!

    最后,老蒋做了一个退一万步的假设:真要签协议了,最多也不能超过去年《淞沪停战协定》的条件。

    按老蒋的意思,淞沪停战,无论怎样,日本人总算是退出去了,我们虽然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也没捞着什么赔偿(当然了,你又没打赢),可是对方也没得着我们什么。现在不一样啊,东三省和热河就被他们捏在手上呢,所以现在要签协议也可以,让他们把这些地方再退出来!

    什么,不干?

    加强城防设备,跟他们打到底,打到他们老实为止(“弟以为不有一北平死战,决不能滞倭寇之欲,亦不能得国人谅解也”)。

    老蒋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动,甚至提到他有一个不可须臾忘记的“最高无上之决心”,那就是绝不让日本人在华北得到一点便宜。

    捏着老蒋发来的电报,倒算着转瞬即逝的谈判日子,黄郛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算看出来了,老蒋的电报,起码包含着两层意思。

    第一层,对黄郛未经报告,征得其许可,就和日方商议的事仍不能释怀,换言之,也就是对黄郛不能充分信任。

    黄郛对此当然有理由表达不满。用他的话来说,既然老蒋你硬要我“肩此重任”,就必须给以“同等信用”。

    面对这个义弟的不信任,黄郛也只得拍起了胸脯,保证自己“悲愿决不至卖国,智慧决不至误国”。

    第二层,老蒋不是在认认真真地跟他商讨策略,而是“专为表面激励之词”,通篇都像在做秀,大敌当前,大祸即至,还要摆出一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爱国领袖”形象出来。

    (547)

    2010-04-1209:01:46

    黄郛最不能原谅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谈判议和这件事非常敏感,只要老蒋缩一缩脑袋,他就可能要像济南一案那样当替罪羊了,最后不仅事情办不好,还要饱受指摘。眼前的事实就明摆着,今后的人们只要看一下这些电文,就会认为,你老蒋是好人,我黄郛是坏人(“使后世之单阅电文者,疑爱国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

    因此,他这次终于忍不住了,当即提出,如果老蒋还要让他在华北支撑危局,一定要真实地遵守当初兄弟结义时“甘苦来时要共尝”的约定,不能把什么苦都推给别人,让他人来替自己顶缸。

    情急之下,他还直接揭了老蒋“最高无上之决心”的底:那个决心还是日军侵入热河时,你在南昌动身北上时下的,如果你的“最高决心”这么管用,战局还会弄到今天这个样子吗?

    黄郛这是真急了,的确有些“神经剌乱,急不择言”。对方好歹是领袖,即使是兄弟,也不能把人家扒得这么精光嘛。

    说老蒋有做秀的嫌疑,这是难免的,站在他那个位置,也可能是必要的,但这里面确实还有一些他的真实想法。

    在他看来,日军眼下已经胜券在握,兵临城下,他们会选择主动和我们停战吗?

    绝不可能!

    与汪精卫相比,老蒋很早就谙熟这样一个道理,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因此,不管黄郛怎么给他分析,他都坚持不相信“倭寇有休战诚意”。

    他认为,所谓停战,不过是一传说!那是吓吓我们的,让我们自动撤退,然后日本人就可以不花一点本钱,唾手而得北平。

    小伎俩而已嘛,以为我看不出来?

    说起来,这也怪不得老蒋。天皇、政府与关东军并不是一码事,这个秘密连当时中国一流的外交家都不是很清楚,更惶论蒋汪了,这与国联外交失败前,中国外交政策侧重于对英美,而不是对日有一定关系。

    那么如果我们重视研究日本,就能了解吗?也不尽然。

    说到底,这世上很多东西,大低都属于潜规则的内容,如果你只会从书本到书本,从表面到表面,是永远无法领悟的。

    此中关节,黄郛却早已看透,而且他还认为日本内部的这种矛盾,正是中方可利用之处。

    他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所谓生死时速,盖不为过。

    见黄郛把兄弟誓言都拿了出来,老蒋受到了很大震撼,遂连日在庐山举行最高国防会议,探讨对策,同时向黄郛叹苦经,表示“甘苦共尝”的约定不敢忘记,自己如此慎重,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日本人“生性最狡”,怕上他们的当,而我们自己内部又“复杂万端”,不能不做到“统筹兼顾”。

    关键时候,一个人的到来,把大家都解放了出来。

    (548)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