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13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a href="http://www.173zhai.com" >免费小说</a>    【擺渡搜】-1919:12:20

    房玄龄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出生于书香世家。

    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博通经史,学会的东西都藏在肚子里,不像杜如晦那样吹牛,文章写的好,下笔成言,无需雕饰,字写的也很漂亮,会两种书法——隶书和草书。

    开皇(隋文帝杨坚年号)年间,天下刚刚统一,曾经和他的父亲房彦谦到京城,当时的人,都认为天下太平,隋朝会更加强盛。

    小小年纪的房玄龄却看出隋朝不会长远,不久将会天下大乱,理由是,隋文帝立不学无术的杨广当太子(次子),不分长幼,朝纲不正,表面上看起来生机盎然,实际上危机重重,矛盾不断。

    不得不佩服房玄龄的眼光和见识,他的言语在十几年后被事实证明是对的,人中龙凤,年少便显出与众不同。

    十八岁,被州中举为进士,隋唐时,进士就是到中央参加考试的学子,考中的叫进士及第,不叫进士(这个和后世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估计是中了,被授予了一个京城的小官。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也遇到了吏部侍郎高孝基,高孝基对房玄龄赞不绝口,说:“我看见过很多人(吏部主管人事),没有像房玄龄这样的,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代伟器,可惜,估计我是看不到那天了。”

    高孝基一点杜如晦,二点房玄龄,后皆为名相,国之栋梁,识人之名不虚传,肃然起敬。

    既然已经看到隋朝的末路,房玄龄虽然不能像杜如晦那么牛,直接弃官不做,也应该好好的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一下,要不然一身能耐,一片抱负,到哪里施展。

    在得知李世民进入关中后,房玄龄就自己来到李世民的军营,毛遂自荐,李世民见到房玄龄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你可算是来了。

    房玄龄没有吹自己多么的有能力,只是默默的为李世民做事,他相信事实胜过一切吹牛。

    随军打仗,每到一个地方,别的人都争取金银珠宝,什么值钱拿什么,什么稀罕抢什么,房玄龄则选取人才,为李世民所用,一旦看到才华出众的谋臣武将,房玄龄倾心与之结交。

    房玄龄的所作所为,正和李世民收拢人才的心,渐渐的房玄龄更受李世民的重用。

    行军打仗,都骑在马上,每次起草文书,房玄龄停下马,很快就写完,语句通顺,辞藻流畅,之前不用打草稿。

    替李世民向李渊报告军情,讲述的栩栩如生,全面而不罗嗦,有重点而不简略,李渊看的得津津有味,千里之外的事,看房玄龄的奏章,就向亲身经历过一样,而且言语之间也不忘拍李渊的马屁。

    李渊曾经热情洋溢的夸奖房玄龄:“这个人可以委以重任,”

    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因为计谋百端,能力突出,被李渊驱逐出秦王府(李建成搞的鬼),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将二人秘密召回,房玄龄素以谋略见长,又最受李世民信任,猜测玄武门之变老房没少献密计(说成是毒计也不为过)。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房玄龄立刻水涨船高,当了宰相,贞观元年,论功行赏,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被定为第一等,进爵刑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房玄龄总司朝政,竭尽全力,不敢有一日懈怠,不敢有一事疏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为李世民打工。

    行政能力虽然突出,毕竟是人,时间长了也累,一开始还有杜如晦陪着,两个人一起办事,一起背黑锅,后来杜如晦**一蹬,西天取经去了,就只剩下老房一个人苦苦撑着大局,还好有精神病魏征、二杆子王珪等人,时常敲打李世民一下,要不然自己的日子更不好过。

    房玄龄性格谦虚谨慎,看到别人有长处,就好像自己有,一样高兴,也不拿自己的优点去对比别人的缺点,尽量包容他人的缺点。

    任用官员,唯才是举,不为贫富贵贱,行事公平正义。

    执行法律,以宽为主,不愿有一人因冤而入狱。

    房玄龄执政二十余年出贞观之治。

    贞观十六年,房玄龄已经六十多岁,年老多病,精力大不如之前旺盛,想和李世民撂挑子,回家养老,老子没日没夜的为你(李世民)干了这么久,也够意思了。

    但是李世民只给了一句话——不行。

    他秉持着一个原则,这年头人才好遇,绝顶人才不好找,一旦遇见了,说什么也不可放过。

    接着李世民一阵忽悠,你一辈子为国家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事,我都记在心里呢,不会忘记的,现在国家要是没了你这位良相,就像突然少了两只手,可怎么办啊?所以国家不能没有你。

    话都说到这份上,房玄龄也不好再坚持,接着干吧。

    既然上了“贼船”,想下去不容易。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功臣在凌烟阁上画像,一共二十四位,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房玄龄和他的老搭档杜如晦光荣上榜。

    房玄龄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可恃宠而骄,要谦虚做人,收集古代治家名言,写在屏风上,一个儿子给一个屏风,告诉他们按照屏风上去做,足以安生立命,保家立业。

    就这样,房玄龄又为国家服务了六年,他生命中最后的青春都在这六年中燃烧尽了,然后贞观二十二年,他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死前,房玄龄心忧社稷,上书劝谏李世民不可再征高句丽,李世民很激动的对他的女儿高阳公主(房玄龄的儿媳)说:“这个人快要死了,还在惦念着国家。”

    李世民握着手和房玄龄道别,生离死别,悲不自胜!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房玄龄死,享年七十岁,陪葬昭陵,谥号“文昭”。

    房玄龄一生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一代贤人,良相名垂后世!

    “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

    唐代柳芳叹道:“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位贤相;然无迹可寻,徳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王珪)、魏(魏征)善诤谏而房、杜让其贤,英(英国公李绩,民间传说的徐茂功是也)、卫(卫国公李靖)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上面一段文言文,说的情真意切,中正公允,因此写下。

    .</b>,,<a href="http://www.173zhai.com" >免费小说</a>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