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9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2815:15:59

    【飞扬跋扈】

    本节的题目叫做飞扬跋扈的飞黄将军,飞黄是郑芝龙的号,也就是飞扬跋扈的郑芝龙,但到现在,似乎没有地方能够体现出郑芝龙的飞扬跋扈出来,不管是十七岁到二十二岁的经商,还是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的海盗生涯,还是二十五岁接受招安后的为国建功,郑芝龙无不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仅最大的努力,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如果一个人太早的成就自己,并且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遇到较少的困难,那么他成功后,极有可能得意忘形。郑芝龙便是如此。

    鉴于郑芝龙在海上的非凡的实力,弘光朝建立之初,便封郑芝龙为安南伯,并委任郑芝龙的四弟、前崇祯朝锦衣卫指挥使郑鸿逵镇守镇江。唐王在浙江时,郑芝龙有意让郑鸿逵将唐王接到福建登基,意在将朝廷掌控在自己的势力之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曾想,半路杀出个杨铭化,郑鸿逵转而拥戴唐王在浙东登基,原先的计划落空,虽然唐王又追封郑芝龙为平虏侯,但郑芝龙仍然怀恨在心,凭借自己拥有左右福建军政的能力,他开始与杨铭化以及隆武朝廷暗中较上了劲。

    这个较劲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飞扬跋扈。

    郑芝龙的飞扬跋扈,体现在几个不听朝廷政令上面。

    七月初(1645年),作为兵部尚书的杨铭化,考虑到虽然经过增兵,但浙江前线兵力仍然不足,难以与清军主力多铎部抗衡(当时尚未得到多铎部率主力北还的确切消息),而两广及云南的客兵又需要进入江西支持以抵挡金声桓的进攻,只能向郑芝龙调兵(实则是借兵),但郑芝龙出于私利考虑,并不认为隆武朝廷能抵挡得住清军的进攻,为了避免与清军结仇,将来好说话,不愿意配合朝廷调兵,推说荷兰人骚扰沿海,福建兵力需要用来防夷。隆武君臣虽然气愤,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作罢。这是郑芝龙的第一个不听朝廷政令。

    借兵的同时,杨铭化还实施了“战时特令”,其中的一条,在沿海设市舶司,征收关税以增加国库的收入,从而保障军队的后援供应。但郑芝龙就是凭借垄断沿海贸易,将关税变成自己私人的主要收入,与朝廷将关税定位政府正式赋税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郑芝龙因而对这样的政策采取了坚决的抵制,最终,在浙东、广东沿海成功地设置了市舶司,但在福建一省,虽然名义设有市舶司,但外贸赋税仍然为郑芝龙所垄断,市舶司收不到象样的关税,成了形象机构。这便是郑芝龙的第二个不听朝廷政令。

    八月十八日,隆武帝在绍兴祭拜太祖朱元璋灵位,并进行了北伐前阅兵与总动员,进而出师北上。为了配合苏杭战场,杨铭化下令让郑芝龙率领水师,从长江口溯江而上,攻打南京,对苏杭一带的清军形成夹击之势。但郑芝龙一如既往的不听调遣,拥兵不动,原因仍然是担心隆武朝廷无法与清军抗衡,不出兵是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便是郑芝龙的第三个不听朝廷政令。

    他只是一个商人,朝廷在它的眼里,也只是商品,他要将清廷与明廷放在一起,分别放在秤上秤一秤,哪一个更强大,哪一个更值得投靠,至于是否是异族政权,是否会戕害中原大地上繁衍了数千年的汉苗壮彝等华夏族人,从郑芝龙的角度来看,是看不出来的,即便看出来,与他的商业利益相比,这些也会被看作是无关紧要的。

    假如明政权失败了,他选择了清政权,也只能说,郑芝龙太没有眼光了,要说郑芝龙错了,也不能那么肯定,到底谁错了呢?谁都有错,谁又都没有错,造化弄人而已。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