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3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0-1819:00:00

    (2)

    还有一个故事更能说明问题。有一次,华歆和管宁一起读书,有个大户当官人家的轿子招摇而过,吹吹打打的十分闹热,管宁同学不为所动,继续学习(宁读如故),真让人佩服他的定力。而华歆同学实在忍不住好奇,就跑出去看闹热去了(废书出看)。

    这下管宁同学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割席!断交!(即所谓的管宁割席)而且放出狠话:“子非吾友。”

    多大一点事啊,连朋友也没得做啊?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许多读书人就是这么变成废柴的。

    值得一提的是,管宁不把华歆当朋友,华歆却一直把管宁当朋友。后来华歆做到魏国的司徒,他首先推荐的就是自己同窗好友管宁,可书呆子管宁却并不买账,华歆知道后,一笑了之,并不生气。魏明帝继位后,要华歆当太尉,华歆玩谦虚,说了一大堆我年老多病(70岁),该退休养老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皇帝您就另请高明这类的话。皇帝饶有兴趣地问,那你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谁呢?华歆揭开谜底:管宁。并且滔滔不绝地为管宁说了一大堆好话。这下,皇帝曹丕不干了,不行,哪有官帽随便转让的啊?那个管宁虽然有才,可他没有官场从政经验,给他个光禄大夫就差不多了。

    这个管宁不知是有道德洁癖还是爱记仇,反正认定断交的朋友就别想复交,还是不买账。

    从这件事上看,华歆可能不是管宁一类的道德模范,但也有情有义。管宁,你有这么一个朋友真应该感到高兴。

    做事有始有终,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华歆的处事风格:

    有一次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顺风车,华歆表示为难,我们都自顾不暇了,多你一个累赘,干什么?

    王朗却大方地说:“没事儿,你上来吧,船还比较宽敞,多一个人不算挤。”

    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很快把自己的话忘诸脑后,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却不紧不慢地仗义执言说:

    “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担心这一点。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应该讲诚信,怎么可以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做事有始有终,由此可见华歆也是条汉子。

    仔细想来,这个故事是有瑕疵的,而《三国志》上面的记载显然更可信一些:李傕杀入长安后,为避西京之乱,华歆与郑泰等六七人,步行离开。半路上遇到一个男子请求结伴而行,大家见他确实可怜,打算同意(皆哀欲许之)。华歆却说:“不行,我们现在处境都很危险,无缘无故帮助他,又不知道他品行怎样,万一遇到什么麻烦,我们怎么办?半路上把他当包袱甩掉吗?(既以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大家不忍心抛下那个男子,还是与他一道前行。没想到这名男子运气不佳,半路上竟然掉进井里,这下,同行的人想扔下他不管,没想到一直冷面的华歆却缓缓地说:“既然大家走到一起来,就是缘分,此时把人家扔下,多不仗义啊(弃之不义)。”于是救出那个人,一同赶路,最后才分手。大家这才认识到华歆这个人很仗义(众乃大义之)。

    后来华歆成为曹魏重臣,他的治国主张是比较另类的:他认为国家应该重农非战,搞好农业生产,提高全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国家强盛了,有吸引力了,然后再搞一点和平演变,敌人也自然瓦解了。成天打打杀杀的多晦气啊,还是和平好啊。

    瑕不掩瑜,总的看来,华歆算个能干人——在动乱年代,如果光靠拍马屁是混不走的,没点真本事也不会做到魏国的司徒。

    王芬邀请华歆时,他还是高唐县衙一个小的公务员,官虽然不大,但在县城里绝对属于有头有脸的角色。汉代的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就像现在的公务员喜欢显摆一样,在大家上遇到熟人更要拿自己的身份出来炫耀一番,哥们,混得怎么样?你在国有企业上班?哦,不错不错,待遇挺好的——知道么,兄弟我在政府里上班,都当科长了!对方一听,哦,不简单不简单,失敬失敬!由此可见,公务员历来都是受人尊敬的主儿。

    但华歆同志从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他是公务员中的另类,每天都是早上洗把脸出门上班,下班后提着公文包(如果有的话)准时回家,既不上街溜达,又不去娱乐场所消遣,规规矩矩当自己的上班族。回家后紧闭大门,关好门窗,自己忙自己的事情,又像是一个标准的宅男,知道的以为他是好男人,不知道的以为这人有自闭症。

    在舆论界,名士的一言一行对人的影响很大,要捧你,你可以像金元宝一样身价暴涨,要踩你,你可以像臭狗屎一样一文不值,这就是清议的神奇力量。

    华歆作为名士,也是当地清议界头面人物,但华歆同志的可爱之处在于搞点评能做到平和客观,不偏不倚,不像现在的评委动不动就用毒舌贬低选手,让你站在舞台上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水平,但华歆从不和他争长论短。

    总之,华歆同志是一个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老实人,你找这样的人做搭档,实在搞错了方向。

    这次华歆和陶丘洪同时接到邀请,华歆和曹操一样,他也瞧不起王芬。但陶丘洪同志被王芬同志描绘的美好明天所深深吸引,他有些动心了,准备参与那个有前途的工作。

    但华歆仅用一句话就让他打消了念头:“更换老板这样的大事,古代的名人伊尹、霍光都没有把握,何况是眼高手低的王芬同志!此事必败无疑,你死不要紧,还将连累你的家族!你自己掂量掂量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陶丘洪听懂了。

    曹操不给面子,华歆也不给面子,连没啥本事的陶丘洪也不肯捧场,这年月要请一个名人出山怎么就这么难啊。

    做人难,做阴谋家更难,做一个成功的阴谋家更是难上加难啊。

    王芬的特别行动计划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就这样胎死腹中,宣布流产了。

    阴谋家没干成,没关系,反正咱们保密工作做得好,咱们金盆洗手,浪子回头,还可以回到从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继续为人民服务。

    回不去了。

    因为还有更黑暗的事情等着他。

    前面我说过,搞阴谋有点类似于买彩票,稍微选号不准,就血本无归。唯一不同的是,买彩票赌的是钱,而搞政治赌的是命。

    所谓搞阴谋,玩的就是心跳。

    说来有点黑色幽默,王芬同志原本是听从法术师襄楷的忽悠才决定动手碰碰运气的,但这次他的运气很不好,汉灵帝也是同道中人,极爱迷信,凑巧他也找人算了算运道,国家的天文台长(太史令)告诉他:陛下千万别去冀州,那里阴气上升,有人要犯上作乱。看来,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鬼才知道太史令说的是真是假,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汉灵帝信了。

    皇帝突然想起王芬打报告招兵的事情,难道其中有鬼?

    于是,他立即取消衣锦还乡的念头,同时命令王芬同志就地解散队伍,来京城汇报思想,同时对过去的事情做一些合理的解释。

    打草惊蛇,就为试探对方的虚实。

    大事不好。

    王芬明白,皇帝召见,自然不可能向他颁发奖品奖状,感谢他为祖国和平稳定事业做出的巨大成绩。

    估计到早晚都难逃一死,还不如来个痛快的,半道上,做贼心虚的王芬同志便很自觉选择了自行了断。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