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8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2-0318:42:51

    (4)

    这次发行钱币,进行金融改革,除了董卓他自己,谁都没得好处。他趁机用这些破铜钱买了很多的粮食(也有些是抢来的),够30年开支。

    通过几年的巧取豪夺,董卓的财富如同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他俨然成为天下首富,据事后皇甫嵩抄家统计,他储存在郿坞的黄金有二三万斤,银**万斤,珠宝、绸缎更是不计其数。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没有路可走。

    董卓也知道事到如今,夺取天下差不多是科学幻想。他的如意算盘是把这些东西作为起家的本钱,慢慢来,如果菩萨保佑时来运转了,就夺取天下,如果事业不成,就守着贪污成果慢慢享受安度晚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想得美你!

    他的确想得很美。

    现在的董卓掌控朝廷,也不再顾忌什么了,他决定献点爱心——奉献的对象是他的家属,他们有的是白丁,有的都只在部队任职,现在想来简直太亏了。

    所谓有权不使,过期作废是也。

    趁着手里有权,董卓开始对自己的亲属突击提拔,无论男女老幼都有封赏,连自己家里的小孩子、婴儿董卓也提早为他们铺好了路,封侯拜爵,端起了金饭碗。

    此外,董卓心理的变态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他的业余爱好也越来越恐怖。他一直喜欢杀人,以前是拿那些反对派取乐,现在扩大打击面,连自己手下的将士也不放过,语言稍不入耳立即杀掉,一点改过自新的机会都不给。

    太变态了。

    董卓还命令司隶校尉刘嚣,将所谓官员与百姓中儿女不孝顺父母、臣属不忠于长官,官吏不清廉以及弟弟不尊敬兄长的人进行登记造册。对于上黑名单的落后群众,他教育的方式不是进行心理辅导,不是进学习班,甚至不是罚款、拘留而是——一律处死。

    人死了就不会犯错了。

    而他们的财物也由官府代为保管了。这种搞法,既深刻地教育了群众,又创了收,何乐不为。

    当然,要指望手下那些人老老实实地执行这种政策肯定不可能的。平时有仇的,骂过娘、打过架的,正愁找不到地方发泄呢,现在好了,政府给你这个报仇机会,不用是傻蛋,于是你告我,我告你,你咬我,我咬你的事故层出不穷,因此,含冤致死的人数以千计。

    如此高压之下,百姓更是惶恐不安,在路上相遇时,莫说谈新闻联播、时事政治,就是打招呼摆家长里短也得小心,当心被人捏造诽谤领导的罪名抓起来。他们只敢用眼睛相互示意。

    董卓进京的时候是一匹狼,现在,他已经不是狼,而变成面目狰狞的恶魔。

    谁能干掉魔鬼?

    皇帝不能,诸侯不能,老百姓更不能。

    世界一片黑暗,还有谁能?世界一片黑暗,终究还是有勇敢者现身的。

    这位勇士的名字叫王允。

    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历史上的王允是刺杀董卓的总导演,汉献帝时期的司徒、尚书令。从字面上看,王允是文职,许多人很容易把他当做文官看。鲜为人知的是,王允还是个文武全才,他曾经亲自带兵上阵,有点胆识的。

    虽然王允这个总理兼中央办公厅主任的实权不多,但能爬上如此高位,说明董卓对他还是极为信任的。

    董卓开始把他当自己人时,王允却把董卓当敌人。

    历史告诉我们,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自己人对自己人打黑枪,往往防不胜防,成功率极高。

    王允出身在并州名门望族之家,但他却没有如今某些官二代、富二代那些纨绔子弟的不良恶习,像什么无故殴打群众,拒不赔礼道歉反而抬出老子的官衔出来压百姓这类的情节统统没有,相反,本人学习十分认真、刻苦,是个好苗子。

    而他的业余爱好也值得一提,就是练武。

    能文能武,还是实力派,但深谋远虑的长辈们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管理,常常带着王允混迹官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人脉资源,为日后的前途铺路搭桥。

    东汉要想当官,除了门第、学问,还要名气。

    名气越大,前途越大。人没名气,鬼都不上门,那时又没兴科举考试,什么学问啦、实力啦,一切都是神马浮云。

    但王允除了家境不错外,还有一门优势——学问好,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照现在的标准看,也算一个三好学生。

    三好学生一般都有不错的未来,不过,他还需要名气。

    运气有时说来就来,一次,王允的家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正是这位客人的到访,让王允名声鹊起。

    这位客人不是普通人,叫郭泰,字林宗,是老资格的士人,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也是著名的太学生领袖,闹学潮的积极分子,人称“有道先生”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

    如果这样的泰斗级人物肯为你说句好话,就相当于为你打了免费的求职广告,但那时,要得到他的称赞是很不容易的。

    郭泰原本拜访王允的父亲,恰好他父亲不在,王允便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经过一番接触了解,详细考察,郭泰对这位少年老成的富家公子印象极佳,豪不吝惜赞美之词:“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所谓的王佐之才,地球人知道,那是说你是当宰相的那块材料。

    能得如此酷评,想不出名都难。

    从此,并州士人便习惯称王允为“一日千里,王佐之才”。

    当然,这句话是很准的,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王允的确爬到了类似于宰相的位置(司徒、录尚书事);但这句话的水分是很重的,王允当了宰相,却没有宰相的肚量,没有辅佐好君王。

    前面说过,评议人物其实就是包装人物的过程,这和包装月饼是一回事,过度包装,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比如王允,是个品学兼优好学生,他是个忠臣,是个舍身炸碉堡的勇士,但并不是合格的政治家,说他是高分低能型选手也不为过。

    政治家必备的要素是圆滑,而他没有。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