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14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2021:52:57

    (6)

    沮授以为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到了,事实上,他错了,袁绍听他的,也就这么一次。

    当然那只是一个规划而已,何况献帝当时还在长安,在冀州的袁绍并没有条件去实施。

    195年,献帝东归抵达河东郡安邑县(山西夏县),离冀州越来越近了,沮授看到迎接献帝的条件终于成熟了。于是他再次向袁绍建议派兵迎接天子接到自己地盘来,定都邺城,为自己获取政治优势。

    袁绍自己没有主见,于是打算听听手下人的意见。

    手下有两个人反对,一个叫郭图,一个叫淳于琼。这两个人一个是谋士,一个是武将,两人的观点惊人地相似:汉朝已经要玩完了,现在的皇帝已经不值钱了,现在把他接过来,反而是个包袱。有怎么一尊神在那儿供着,什么事都要向他请示,他的话,听吧,自己就没权力了;不听吧,反而落个抗旨不尊的坏名声,实在得不偿失。

    沮授眼看此事要黄,据理力争,那意思是,现在迎接皇帝正当其时,如果不早做打算,错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其实沮授不明白领导的心思,袁绍一直有自己的打算,以前他就一直不肯承认刘协这个小皇帝,还导演过立刘虞这样的闹剧,为的就是自己掌权,在197年甚至还流露出当皇帝的野心。

    这样的野心家,现在你叫他去迎接汉献帝,为自己增加阻力,自己的远大“理想”怎么实现啊。

    所以,不能听沮授的。

    袁绍手下有很多高水平的谋士,袁绍也很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他什么都好,就一样—不会用人。不会从大家的意见中判明优劣,所以,袁绍最终只会失败。

    沮授是不幸的,没遇到一个明主,一生都怀才不遇,抑郁寡欢;相对而言,荀彧要好点,他遇到了明主,说话领导肯听,也算是千里马遇到伯乐。

    有荀彧支持,曹操更加坚定了决心,干,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干。

    于是曹操派出曹洪迎接汉献帝。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荀彧和曹操在迎接汉献帝的看法基本一致,虽然他们表面上都讲理想,都讲为了国家,但实际上理念却是很不相同的:荀彧讲理想,他的动机纯正,主张是匡扶汉室;曹操讲理想,但更讲现实,他的动机是很不单纯的,什么匡扶汉室,我要利用皇帝这张金字招牌为自己夺取全国胜利服务,嘿嘿。

    虽然心中没有行将就木的汉朝,但曹操嘴上功夫上不差的,面子还是要的,所谓我是尊敬皇帝的,我是要辅佐皇帝的,这一类冠冕堂皇的词汇是不能丢的。

    所以很迷惑。

    包括精明如荀彧者也被迷惑了,他一直没有看穿曹操的真面目,他一直心存幻想,所以最后迎接他的就只有悲剧。

    相对而言,后来的董昭精明多了,知道紧跟领导、紧跟潮流,汉朝变魏国,不就是换个老板吗?只要工作不变,福利待遇不变,换就换呗,跟谁还不是一样。

    所以董昭的日子越过越潇洒,最后位居三公,风光无限;甚至包括第一个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毛玠都想得开,什么奉天子,不就是帮助曹操打工吗,可以。

    理想的光辉遇到现实的黑暗,就只剩下苦闷和黑暗。

    这就是荀彧同志遇到的烦恼。

    扯远了,还是回来,在当时(196年)荀彧是不必忧虑的,因为曹操和他的理想是基本一致—至少荀彧同志是这么想的。

    曹操这步棋,是有许多人看透了的,都是江湖上混的,谁不明白?当时,在献帝周围的将领主要有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等人。韩暹和董承驻京师宿卫,杨奉驻守梁县,张杨驻守野王。但最紧张的要数洛阳的卫将军董承,眼看曹操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大,他要接皇帝过去,那可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于是他在通往洛阳的险要地段布置好防卫,那意思是你要想从此过,看我的士兵答不答应。

    董承堵在那里,曹洪前进受阻。

    唯有曹操亲自出马才行。

    汉献帝周围的几个人虽然表面上很团结,但实际上彼此勾心斗角、矛盾重重。

    好机会,只要你们不是一条心就好办。

    四人中以杨奉兵力较强,又驻守在洛阳以南,与许县临近,绕不过去,曹操决定先拉拢杨奉。

    出面办这件事的还是活雷锋董昭。

    我一直怀疑董昭和曹操早就有什么瓜葛,或者说董昭是曹操安插在朝廷的卧底。至少从195年以后董昭同志的表现来看是如此。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