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25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更\|新\|最\|快】-1820:11:47

    (6)事实上,无论曹魏公司还是东吴公司,事业已基本定型,诸葛亮要和那些老资格搞竞争,实在不容易出头。

    比如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曾经试探着邀请他加盟江东,这时诸葛亮终于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孙将军固然不错,但还是无法充分发挥我的才能,所以我不能跳槽(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相对而言刘备同志的优势就太突出了:第一刘备同志四十大几了,事业才刚刚起步,随便帮他打一个地盘,都是大功一件,而且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第二刘备阵营武将强,谋士弱,诸葛亮去,内部竞争也不激烈,反而会受到格外器重;第三,刘备人品不错,爱才,为人宽厚,会为他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最最重要的一点,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的政治抱负是兴复汉室。而能让他施展自己抱负的,不会是守土自保的刘表,不会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不是平定江东的孙权,只能是拥有皇族身份的刘备!

    基于以上原因,诸葛亮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刘备;自然而然地,本事过硬、关系也过硬的诸葛亮得到司马徽和徐庶的联袂推荐;自然而然地,卧龙先生也进入了刘备的视野。

    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了,至今已它成为无数人慨叹的经典。

    当然,有人对三顾茅庐是持怀疑态度的,比方说三国时代的魏国人鱼豢(huan),在其所著的的非官方史书《魏略》中就指出,当时平定了北方,对荆州虎视眈眈,诸葛亮心急如火,亲自去樊城拜访刘备。

    刘备每天迎来送往的客人很多,再加上以前他和诸葛亮并不认识,因此对这个比自己小20岁的年轻人(诸葛亮出山时约二十七岁,刘备四十七岁)也没有怎么在意,客人走后,刘备就开始用髦牛尾编制工艺品。

    这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说:“将军应该**怀大志,怎么能醉心于搞这种小玩意儿而已(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诸葛亮的话很刺耳,不中听,但很有道理,刘备开始对这个年轻人另眼相看了。

    刘备回答到:“你说的什么话呀,我只不过想借此忘掉烦恼而已。”

    诸葛亮问:

    “你夹在刘表和曹操之间,觉得自己怎么样?”

    刘备说:“比较困难,”

    诸葛亮说:“你才几千人,得赶紧想办法啊。”

    “我也感到很烦恼,怎么办呀(我亦愁之,当若之何)?”

    “你可以给刘表说,把那些外地盲流(流民)组织起来带兵,壮大自己啊。”

    刘备立即照办,很快就发展壮大了,由此他看出诸葛亮的才干,开始把诸葛亮当做尊贵的客人。

    诸葛亮毛遂自荐,当时持这种观点的,除了《魏略》,还有司马彪的《九州春秋》,这两本书说的都大同小异。

    而现在的一些专家也随声附和,他们认为,诸葛亮满腹经纶,在草庐中就能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说明他非常迫切地想寻找明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说他主动出击、毛遂自荐完全可能,总不可能在家里守株待兔嘛!万一刘备不来怎么办,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是很有问题的:前面说过了,诸葛亮的关系是很过硬的,他的交际圈是很广泛的,他名气也是很大的,因此他完全可以通过老师、学友的言论对刘备施加影响(比如徐庶、司马徽就曾经向刘备推荐),看看刘备的态度;如果他不乐意登门,再毛遂自荐也不迟嘛。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是刘备请他出山,他巴望不得,怎么可能扭扭捏捏再三推辞!到最后,甚至还有人怀疑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是假的,他们认为刘备请诸葛亮也没有带秘书,怎么可能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

    一句话,三顾茅庐是假的,诸葛亮在进行炒作。

    反对派的质疑看似言之凿凿,但《三国志?诸葛亮传》明确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看明白没有,“凡三往”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不确定的虚数,它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大家刘备是去了三次。《三国志》比《魏略》成书晚,但陈寿并没有采纳鱼豢的说法,已经很说明问题。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倒是引用了《魏略》的文章,但随即作者对此进行了辨析,明确肯定了三顾茅庐的说法。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