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8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09-11-1511:14:19

    另补充如下:翁照恒当年是日本士官学校术科第一名——这个我也是在一则史料上看到的,但没有专门查证过。鉴于日本军人也确实是从小学到大,死用功的不乏其人,中国人老是说能在那里拿第一,我也觉得有些怀疑,但暂且记此一说。如有哪位兄弟有更确切一些的资料,或有兴趣查证,不妨共享。

    2009-11-1515:56:45

    首先我们得承认,犬养内阁本身是不想在欧美大佬云集的上海滩玩火的。在中日双方情绪对立时,首相犬养毅还特地让驻华公使重光葵赴上海进行调解。

    可惜这回犬老要力不从心了。

    海军正与陆军争风吃醋,巴不得自己也弄出一个“九一八”出来给天皇看看。内阁和首相算老几?根本就不听你的。

    犬养毅没法子,只好去找天皇汇报,希望这位全日本的偶像能对海军施加影响。

    但“九一八”之后,裕仁天皇对他的“皇军”(包括海军)必定能战胜支那军早已不担心了,所以对犬老的意见兴趣不大,没怎么搭理。

    另外据说这位天皇当时的心思也并不在国家大事上,却在为他的偌大家业无人继承而烦恼。

    裕仁做梦都想抱个儿子回来。

    偏偏他的老婆很不争气。一连生了四胎,都是招弟型的。

    作为皇帝的裕仁从来没设想过自己的下一代会是女皇,所以他很着急,整天思考的都是如何生儿子的事。

    上海?就让军队自己折腾去吧。

    这么折腾着,事情就弄大了。

    照例,擦屁股的事,又是内阁来做。

    29日当天,犬养内阁就“上海事件”发表声明。

    在这份声明中,日本政府除把老调拿出来弹了一弹外,为证明自己有理,又把中国媒体对天皇“大不敬”问题重新拎出来抖搂了一下。

    因为这一年年初,裕仁天皇在阅兵时,遭到过朝鲜人的剌杀(即东京樱田门事件)。

    说起来,这朝鲜人搞剌杀真是很有些天赋和水准的,就连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都是死在他们手上。

    这次是扔炸弹,虽然没炸到裕仁,但也使他受惊不小(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生儿子)。

    由于这消息很抓人眼球,因此中外报纸几乎都予以了转载,上海的《民国日报》也不例外。

    登就登吧,谁也没规定只能登好消息不能登坏消息。问题是这家报纸登完了消息,又在后面添了一句话。

    就是这句话,把日本人给气坏了——

    虽然没打中(裕仁),不过也快了(“虽不中,不远矣!”)。

    这不分明是在诅咒我们天皇陛下吗?!

    站在公正角度,严格地说,这句话是有那么一点点不厚道,所以引起了国际纠纷。

    不过这件事其实早就解决了,在答复“四项条件”之前,上海市政府已将《民国日报》社暂时封闭。

    现在再拿它来说事,实在是没话找话说。

    从这份声明上,中国政府也看出来了,日本方面并没有罢兵的意思。

    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又开始进入蒋汪联手时期。

    一个突如其来的“九一八”,不仅坑了张少帅和东北军,还连累了老蒋,使他像蹦极一样,从权力和声望的顶峰一下子直摔谷底。

    那滋味,是个人都不好受。

    仿佛是觉得欠了老蒋的情,所以一定要还,日本人又策动了“一二八”,使后者否极泰来,重新成为朝野关注和推崇的目标。

    很多人都觉得,在被这东瀛小岛国逼得四面楚歌,走投无路的多难之秋,朝中还是缺少不了一个强悍的军人领袖。

    新任行政院院长汪精卫也持这种见解。

    其实,早在孙科还未辞职下台之前,老汪和老蒋就已经站到一块来了,一起发表见解,一起指指点点,俨然又成了一对亲密无间的革命战友。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汪精卫不得不承认,老蒋离开自己没有问题,自己离开老蒋却万万不能。否则,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孙科第二。

    上海剑拨弩张的形势,使老蒋很快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189)

    2009-11-1519:13:31

    lson_key兄:

    有过想法,不过既要有意思还要写得过瘾,必须有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这个我在考虑。仁兄有好的建议吗?不妨说来一听。

    2009-11-1519:22:07

    05003229兄:

    1、至少在“一二八”会战上,国联是起到作用,帮到忙的。本帖对此有专门叙述。

    2、“九一八”后的东北问题难以解决,是因为日本退出了国联,也就是说不跟国际上这些人玩了。打个不恰当比方,好象现在朝鲜一样,联合国美国都拿它没折。同时,在军事上,长城抗战失败后,连河北都危险了,更别说收东北了。

    3、蒋百里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他是军事战略家,要引起国际注意这个考虑可能比较少。

    4、国防工事没起到作用这个,你只要看后来二战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就知道了。淞沪工事再好,也不能跟那个防线比吧。如果是溃退,再好的工事也没有用。而且,淞沪溃退,并不是说正面阵地被日军突破了,某种程度上是,它和一二八会战一样,是败在日军的迂回包抄上面。

    2009-11-1519:27:38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成立了应对中日局势的军事委员会,由蒋介石担任委员长。

    这本来是一个临时军事机构,后来却因缘际会,逐渐发展成了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部门。

    我们经常看到的场景就是:一声“委员长到”,会议室立刻静穆,所有军政要人均齐刷刷挺身站立,做凛然肃然状。

    排场啊。

    不过如果没有日本的昭和军阀们在旁边推波助澜,老蒋能不能完成这次漂亮的王者回归,还真的不太好说。

    范厨师说过,人不能够第二次上当。同样,老蒋这次也不乐意再掉进那个害人不浅的坑了。

    谁要再说我抗日不积极,抽他。

    主军的老蒋从家乡溪口发出通电,声明抗日,算是给自己正了一回名。

    与此相呼应,主政的“绝对抵抗派”汪精卫也发了一通大义凛然的讲话,表示一定要与“暴日”死磕到底(“决非威武所能屈,决不以尺土寸地授人”)。

    同时国民政府决定立刻迁都洛阳,全国划分为四个防区和一个预备区,做出背水一战的姿态。

    当然,国联那边还是要催一催的:上海这边又出事了,怎么办?

    在这方面,急的不光是中国人,还有时刻担心炮火会打到租界门口的英美各国。

    在国联专门为“一二八”事变召开的理事会上,英国代表拍着桌子大叫,说要是任远东形势这么发展下去,国联干脆就别干了,不如一边歇着去,由我们英美来直接处理算了。

    是啊,国联究竟都在捣鼓些什么呢,人中国代表施肇基可都辞职好两月了。

    施肇基的辞职,让南京国民政府一下子陷入了人才恐慌。

    王正廷、施肇基都是南方政府培养出来的外交人才,他们一走,这方面就没人了。

    但活还是要有人干,而且干活的人还不能比上面这二位水平差。这就比较难办了。像王正廷、施肇基这些人,都是外交界一等一的高手,一时半会到哪里去找比他们还强的?

    人,还是有的,只要换一换思路。

    南方没人了,那就到北方去找。

    被逼得恨不能上房揭瓦的南京政府豁然开朗,想起早已倒台的北洋政府还有一些能人没用。

    第一个想起来的,自然是在巴黎和会上出尽风头的顾维钧。

    赶快起用,先是出任外交部长,旋又入驻国联调查团任中国顾问。

    令人意外的是,最重要的国联代表职位却没有留给他。

    因为另一个人也许比他更合适。

    颜惠庆,出生于上海虹口一个传教士家庭,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

    他以外交起家,最后曾一度做到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在个人履历上可以说与外交奇才顾维钧并驾齐驱。

    在我看来,施肇基的中途退出算得上是中国在国际外交领域的一个重大损失(包括王正廷也是如此)。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临危受命的北方外交奇才们不仅迅速填补了这一真空,而且随着颜惠庆的到来,还将注定开创中国外交史上的另一段不朽传奇。

    (190)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