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7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2-0519:02:45

    我说过,在这兵败如山倒的最后时刻,上苍肯定发现小杜是个材料,以后将派大用场,所以处处留情,不仅没让子弹在他身上找眼,还在指挥部都被轰掉的情况下,愣让其君毫发无损。

    这享受的就是英雄大片中绝对主角的待遇和地位啊。

    有如此导演,“意外”当然无处不在。

    接下来的“意外”更加离奇和及时——日军炮弹“准确”地落在墙角边上,把墙壁炸了个洞,非常“体贴”地给屋里的人打开了一条生之通道。

    “准”要“准”在点子上,一直以来,剧本都是这么规定的。

    杜聿明和75旅旅长张耀明(连他也沾了小杜的光)一起从洞口钻了出去(或许也可能是爬),撤往古北口以南的预备阵地。

    别人就没他这么幸运了。

    下午2点,日军完全占领南关,并突进到南关以南高地,将预备阵地和一线、二线守军阵地拦腰斩断。

    大厦将倾之下,军心大动,随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崩盘:继杜聿明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后,各基层长官也先后丧失了对各自部队的有效掌握。

    不需要发出命令,大家都知道要往后跑了。

    其实就是溃退。

    从日军一时还来不及堵住的左右两翼空隙向后溃退。

    日军在中间的高地上架起机枪和大炮,疯狂地朝两翼扫射轰击。

    后撤部队尸横遍野,从而在两边形成了一个可怖的“死亡走廊”。

    此时,站在预备阵地指挥所里的杜聿明已束手无策。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局一步步继续恶化,部属在越过“死亡走廊”时成片倒下。

    在这次大溃退中,官兵死伤人数占整个古北口战役的三分之二,以团长身份代73旅旅长的梁恺也受了重伤。

    我不能设想小杜这时的心情,毕竟这种设想同样很残酷。

    但我要告诉你,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天生的常胜将军,某种意义上,胜利之路就是用过往的失败铺垫而成的。

    要成为一位真正的名将,残酷和失败都是必须要经过的一道道关卡。

    闯过去,熬过来,只有这样,未来,你才能赢!

    兄弟,挺住。

    在几乎慌不择路的溃退过程中,仍然不乏勇毅到底的铁血战士。

    很多人都知道老八路有一个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但可能未必知晓,在这之前,燕赵大地上就出现过相似的悲壮一幕。

    稍为不同的是,壮士不是五个,而是七个。

    他们属于戴安澜团的一个班,处于与日军对抗的最前沿。当时前后左右,大家都撤了,但是他们没有撤。

    原因很简单: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

    这是七个死心眼的人,却也是七个真正的军人。

    既然听不到集结号,就必须继续坚守下去。

    他们在一个叫做帽儿山的高地上架起一挺机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硬是挡住了百余日军的进攻。

    日军的目标是追击溃退的大部队,当然不想在这里“纠缠”过久,问题是不管他们怎么卖力,就是攻不过去。

    人在舍生忘死的情况下,所能发挥出来的潜力是无限的。

    日本人据此判断帽儿山上起码应有一个战斗力极其强悍的连队在把守,在步兵无法顺利攻克的情况下,只好劝降说好话:哥们,让个道吧,给你们活路。

    “七壮士”用手中的枪做了回答。

    (414)

    2010-02-0522:42:02

    最终,日军调用了5架飞机和10门重炮,进行轮番轰炸,这才解决了“挡道”问题。

    他们冲上山顶,翻来覆去地搜寻,找到的却只有7具尸体。

    巨大的震惊。

    日本人一向看不起弱者,但他们对真正的强者还是由衷折服的。战后,他们将这七名士兵的遗体埋葬一处,还立碑修墓以为纪念,碑云:支那七勇士之墓。

    在古北口战役中,戴安澜团承受压力应属最重之列,然其损失却并非最剧,应该说,与七勇士在关键时候顽强阻敌,拖住了一部分追敌不无关系。

    惟有强团才出强兵,能培养出如此彪悍勇猛之士,戴安澜(黄埔第3期)日后能叱咤滇缅战场应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此时杜聿明面临着自己从军生涯以来从未有过的绝境。

    部队已完全掌控不住,大多数溃退官兵成惊弓之鸟,有的甚至经过南天门时也不敢停留,一头就往后面的石匣跑去。

    在预备阵地上,杜聿明手上只有师部特务连和2个连的预备队,拿这一个营的兵力来阻击旅团建制的关东军,无异于以卵击石。更何况,古北口一败,官兵已经胆寒,如何能战。

    南天门,甚至石匣失守,都还是小事,背后的北平危在旦夕才是真正的大事。

    明知无济于事,但杜聿明接下来要做的,也就只有硬碰硬了。

    能挡得一时是一时吧。

    不要担心,我们还是那句话,当命运垂青你的时候,怎么着都是好。

    西义在占领南关后竟然就鸣金收兵了。

    眼看中央军被彻底打败,作为热河边境(也是日本臆想中的“满洲国”边境)的古北口长城也得到了完全巩固,对武藤有了交代,自然可以放心回家睡觉了。

    关东军的心思,杜聿明不可能了解得那么清楚,不过敌人不追,那就是大好事一件,赶快抓紧时间稳住阵脚,收容部队吧。

    同一时间,西线古北口虽败,中线喜峰口却出人意料地给大家来了一个惊喜。

    中国武士们出场了。

    这就是即将红透中国半边天的29军。

    说起来,这帮哥们当初活下来都不容易,犹能取得如许佳绩,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起身给他们鼓个掌先。

    在我们追踪29军长城抗战的壮举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这支实力快赶上老西北军的劲旅,究竟是如何在中原大战后迅速崛起的。

    还记得“一二八”淞沪会战后,章太炎章老的那段酷评吗——“余闻冯玉祥所部,长技与十九路军多相似,使其应敌,亦足以制胜”。

    想当年,在老西北军全盛时期,它跟中央军都能分庭抗礼,老冯麾下能战之将,能搏之士,犹如过江之鲫,单挑的话,“长技相似”的19路军能不能干得过对方都得两说。

    可惜,一场中原大战,曾经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老西北军自此被永远从英雄谱上彻底抹去了。

    巨厦訇然倒塌,剩下的只是昨日的残梦,或者是连梦都没有。

    当然了,一片废墟之上,除了碎为齑粉的混凝土,腕口粗的钢筋也可以随处见到。

    宋哲元无疑就是其中比较粗的那一根。

    (415)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