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2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2220:30:47

    第一个小问题,难道国内没有大将了吗?不是,韩擒虎和贺若弼都是大将,并且在平陈中功勋卓著。

    第二个小问题,为什么不让太子杨勇当主帅,而让做为二子的杨广当主帅?

    一因为太子是国本,留守京师,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二是因为杨勇也没有那个能力,以及杨广在诸子中除了杨勇以外最年长,而且有威望,有能力,杨坚也喜欢他。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杨坚任命杨广为主帅吗?不死,这些原因还不够。

    真正主要的原因是杨坚。杨坚是从北周的孤儿寡妇中夺得政权的,孤儿寡妇不是别人,正是杨坚的女儿和外孙。杨坚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谁当皇帝都不如自己当,所以他从外孙手中夺得了皇位。史学家有人评论他,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没有比他取得天下更容易的了。

    杨坚能够当上皇帝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皇帝太小,还是个孩子,孤儿寡妇比较好欺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北周诸王里没有既有实力,又有能力的王爷保护北周。杨坚显然是吸取了这个经验教训,努力培养诸子,使他们有能力,有实力保护隋王朝,使他们杨家的统治一直延续下去。(这分明是在做梦,可惜的是,很多的帝王都做过相同的梦)

    说白了,并不是真的让你杨广指挥打仗,只是让你得已借此机会锻炼锻炼。

    开皇八年(588年),杨坚下诏,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元帅,以伐陈朝,杨素是隋朝的宰相,杨俊是杨坚的第三子,这更看出杨坚希望他的儿子们迅速成长,以屏卫王室的心愿。

    杨坚又下令,诸路大军受杨广节制,杨广成了伐陈大军的最高统帅。杨坚还弄来两个人辅佐杨广,一个是高颖,一个是王韶。高颖是隋朝的宰相,王韶是一个的老师,很得杨坚信任。二人都很有能力,直接处理军务,实际上这二位才是大军的实际指挥者,这更看出杨坚的目的了。

    杨坚令杨广担任最高统帅,并非要其自作主张,自行其事,主要是跟这两位老帅在战场上见识见识,练达练达。

    但是有人因此断言,灭陈这一战,全是高颖和王韶指挥、部署的功劳,杨广只不过是坐享其成,并没有什么历史功绩。

    这有点言过其实了,杨广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做为伐陈大军的最高统帅,具有这一地位且又年轻气盛的杨广,绝不可能自居于“见习”地位,毫无主见,使自己像个大草包似的。

    咱们再看看杨坚是什么态度,事后,杨坚对众大臣说:“晋王年幼出藩,所以能克平敌国,乃子相(王韶)之力。”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人误解为:“杨广统帅大军能够灭陈,是由于王韶在这次战争指挥中起了决定作用。”

    如此说来,杨坚又把高颖置于何地了?

    所以这么理解是不正确的,这句话的主要部分,不在后面而在前面“年幼出藩”四个字上,是指杨广在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出镇并州。第二句是“所以能可平陈国。”意思是因为这样杨广才能够灭掉陈国。很显然,“年幼出藩”是“克平陈国”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年幼出藩”是“可平陈国”的原因呢?

    那就是最后一句“乃子相之力。”都是你王韶的功劳啊,刚才说过王韶是杨广的老师,在杨广被封为晋王后就一直跟着杨广,辅佐他,教导他。

    这句话整理一下,是这个样子的。杨广很小的时候就出镇并州,多亏王韶的教导和辅佐,才成大器,因此杨广才能统帅大军灭了陈国呀!

    谜团解开了,杨坚之所以夸奖王韶,不是因为王韶在伐陈的战争中立了什么大功,而是因为他把杨广培养成了一个人才。这就和高颖没关系了,也不存在和高颖的冲突了。

    这句话看似,杨坚表扬的是王韶,但是我怎么看都感觉是杨坚表扬杨广要多一些。语气中饱含着对儿子十分满意。

    开皇九年一月二十日,韩擒虎首先攻入建康,隋军将士从井中拉上来亡国之君陈叔宝及其宠妃张贵妃、孔贵嫔,将三人俘获。

    在这期间杨广做了什么呢?

    首先他杀了陈朝的五个大臣,这五个大臣都不是什么好人,史称“邪佞”。一个“佞”就可以看出这五个人和秦桧有一拼,杀了他们也算是为民除害,是件大快人心的是。

    第二件事,史书记载“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就是查封了陈国的政府仓库,金银珠宝,玉器古玩什么都不要。他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天下称贤”,天下人都认为杨广很贤明。

    第三件事,杨广命令高颖和裴矩陈国的图书典籍,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图书典籍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发明了印刷术,以及有许多高科技的今天,图书典籍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杨广的眼光和气魄非凡。

    据《隋书?高颖传》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攻下健康后,杨广曾派担任自己记室(相当于现在的领导秘书)的高颖的儿子高德弘飞马进程去找高颖,告诉高颖说他想要娶陈叔宝的老婆张贵妃当自己的老婆,让高颖手下留人。

    当时的情况应该是高颖要杀张丽华(张贵妃是也),杨广不让杀。高颖说:“从前蒙面斩妲己,今天怎么可以留下张丽华这个祸根呢?”根本没把儿子传的话当回事,也就是间接的没把杨广当回事,斩张丽华于青溪。

    高德弘回去报告此事,杨广非常生气,气的脸的绿了,咬牙切齿的发誓:“我一定好好报答高公对我的恩德。”一听就是反话,大概意思,我不弄死你,我就不姓杨。当着人家儿子的面说要整他老爹,实在是不厚道。有些史家由此认为种下日后杨广杀高颖的根由,致使在历史上非常辉煌的平陈大业这一页上,也因而留下一片阴影。

    但《陈书》和《南史》的记载与《隋书》、《资治通鉴》不同。《陈书》记为“晋王广命斩贵妃,牓于青溪中桥”。《南史》记作“晋王广命斩之于青溪中桥。”

    这两个记载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杨广下命令杀了张丽华,只是《陈书》中多了个“牓”字,“牓”同“榜”,是公布,发榜的意思。《陈书》的意思是杨广命令人杀了张丽华后,在青溪中桥发布告示,让老百姓都知道这件事。虽然《南史》里也提到了青溪中桥,是说杨广在青溪中桥这个地方杀了张丽华,没有提发榜的事。

    《陈书》和《南史》的一字之差“牓”,对历史有没有影响呢?

    没有,因为这一个字“牓”还不足以影响大局。所以没关紧要,我们只要知道,这两本书上记载的是杨广杀了张丽华就可以了。

    为什么同一件事,会有两种记载,究竟哪一种记载才是历史的原样?

    别着急,我们慢慢来分析,先说一句,中国的史书上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事多了去了,即便是同一本史书,对于同一件事有时也会有多个版本。这并不是就说明修史的史学家没水平,没水准,没见识。其实他们也很无奈,随着岁月的更迭,时光的流逝,很多历史上的事我们后代人根本就无从得知。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们修史多是在本王朝灭亡之后。例如:唐代修《隋书》、《陈书》、《南史》等;《旧唐书》修于五代,《新唐书》修于北宋;明代修《元史》,清代修《明史》;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些史书多是官方主持修订,他们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时的官方记载,例如《贞观实录》等,二是当时的民间记载,例如《南村辍耕录》等。官方记载虽然是第一手材料,但是当你真的用起来的时候会发现许多问题,有时候一件事情有两种说法都是好的,弄的这些史家们很无语。发誓下辈子再也不敢这个职业了。那也只是下辈子的事了,这辈子还得好好干,弄个职称,混个养老保险啥的。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