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12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7-1412:16:45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初期在门下省集会共议政事,后来改到中书省,“政事堂”也由门下省转移到中书省。

    除了三省长官外,皇帝为了广泛的延揽人才参与国政,也特批一些人担任宰相,如“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机务”、“参与政事”等等都是宰相。

    但是后来到了唐中宗年间,尚书省长官左、右仆**不再担任宰相,专门成了执行机构,就是上面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别说你户部尚书不服,你们尚书省的老大连宰相都不是了,还有什么牛的。

    所以即使左右仆**(从二品)的品级高于中书令(正三品)和侍中(正三品),但是因为远离权力中心,政治地位下降了许多,不再有昔日的牛气冲天。于是昔日很牛的左、右仆**在路上遇见了曾经的搭档(都是宰相),品级没有自己高的中书令和侍中,也只得让人家先过去,然后自己再过去。

    唐朝的宰相没有定额,多的时候有十几人(唐中宗景云年间),少的时候只有一人(唐德宗贞元三年、四年独相李泌),过多和过少都是不正常的,中唐以后,宰相的名额一般固定为四人。

    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也都有馆职,分别是(按序排列):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

    有这么一群人,经常和皇帝在一起,没事就能得到皇帝的召见,诏书完全由他们来草拟,皇帝很是信任和宠爱,而且他们的年龄都不是很大,意思就是很有潜力,又都是文字饱学之士。

    年轻,有文化,有能力,又深受皇帝的宠爱,他们未来的道路你可以自己想象会是什么样子?

    唐玄宗开元年间置翰林待诏,专为皇帝起草诏令(抢中书舍人的饭碗),后改为翰林学士,置学士院。

    翰林学士没有固定的名额,但是挑选极其严格,年龄不要太大,要有文化,熟知儒家经典,下笔成文,开口赋诗,入院一年后就可以起草文书。

    和皇帝离的近,接触的多,国家大事皇帝常常询问他们的意见,他们有着一个更加令人羡慕的名字“内相”,你想到他们未来的路了吗?

    没错,他们中的很多人,未来都登上了帝国的权力中心,上辅皇帝,下安黎民,他们就是宰相。

    据统计,自唐肃宗到唐懿宗一百多年间,任命翰林学士一百六十七人,其中有五十五人后来都当上了宰相,张説、张九龄等开元名相都出身与翰林学士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大诗人白居易、元稹都担任过翰林学士,而且元稹后来位登相位。

    唐代宰相任期没有固定年限,有的长达十几二十年,有的少的可怜,只有一天(王徽)。

    贞观年间房玄龄任相二十二年(太宗当皇帝二十三年,房玄龄死于贞观二十二年),魏征十四年,李绩二十年,这其中长孙无忌一直保持着的一个记录,唐代任宰相时间最长者——三十二年,可谓政坛长青不老树。

    房玄龄、魏征等人的长时间任相,是有很大好处的,他们深知民间疾苦,有利于处理政事,贞观之治的创造他们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是反观一些人,任相之久,为人之劣实在让人痛恨不已,实为人间极品,李林甫任相十九年,元载十五年,两个人的人品卑劣,下流无耻,卖官鬻爵,不搞得乌烟瘴气,誓不罢休。

    唐代宰相中午在一起吃饭,称为“会食”,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工作会餐,在饭桌上什么话都好谈,大家联络联络感谢,增进增进友谊,大家都是朋友,都给一个老板打工(皇帝),低头不见抬头见,关系要搞好,要是兄弟那天不行了,拉兄弟一把。

    御史台的责任主要的纠察百官、监察州县,他们就像皇帝的眼睛,帮助皇帝监视着庞大的帝国。

    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从三品),副长官御史中丞(正五品上),其下是侍御史(从六品下)、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各有各的职责,他们是帝国官僚队伍保持清廉的卫士。

    御史的品级不高,但是他们很有权力,看不上谁就弹谁,谁得罪了自己就弹谁,明代的言官就是由这些御史们发展而来,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证据,连他们的顶头上司御史大夫都可以弹劾,更别说其他的官吏了。

    然而无论他们多么的努力工作,贪污犯年年都有,政治案件还是不断发生,御史们很苦恼,这是为什么?

    他们不知道不是他们不称职,而是对手太狡猾。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