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12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7-1413:47:32

    相比中央官职的复杂,地方官制就比较简单了,主要分为道、州、县三级,其中“道”不做为行政单位,贞观中,李世民分天下为十道,主要做为监察区域,和汉代的州差不多,同样后来的性质就变了。

    到了晚唐,一道就做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和军事区,然而往往不是朝廷主动划分的,而是军阀占领后,由中央认可。

    所以唐代的主要行政单位为两级——州和县,州有刺史,县有县令。

    同样是州,等级也不一样,分上、中、下三等,按户口的多少来划分,谁也别想抵赖。

    有时以4万户以上(估计是开元天宝年间,唐朝极盛),有时以3万户以上为上州;有时以2万五千户以上,有时以2万户以上为中州;不满两万户的为下州,要是再少的可怜,那就只能对不起了,州就别叫了,直接该县吧。

    州的行政长官叫“刺史”,掌管一州的事务,上州刺史是从三品,和御史大夫(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是一个等级;中州刺史正四品上,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吏部侍郎是一个等级;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和其他五部侍郎是一个等级。

    由于当时社会上普遍重视中央官,说的难听点就是瞧不起地方官,所以地方官的等级明显很高,州换到明清相当于知府,正五品和和侍郎差好几个级别呢,然而在唐代他们的品级却是相等的。

    不能不让人感叹,同样是官,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哎,只能怪你生的不是时候。

    刺史也不是神仙,他也得有休息的时间,不能总工作,不休息,一个人干活也挺累的,于是中央给刺史安排了很多的助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等,协助刺史处理政务。

    做为州的下级——县,也同样以户口为标准分等级,不过不是三等,而是四等,有时以六千户以上,有时以五千户以上为上县;有时以三千户以上,有时以两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不足一千户为下县。

    县有“县令”是县的行政长官,掌管全县的事务,同样也有帮手,县令的主要助手是县丞,县令干什么,他就帮着干什么,还有专管文书典籍的主薄和专管治安刑狱的县尉。

    同样,县的等级不同,县令的品级也有差异,上县令从六品上,中县令正七品上(这个符合人们七品知县的常念),中下县令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

    县下还有乡里等基层机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保长,百户为里,里有里长,管理户口、劝课农桑,收取赋税,五里为乡,每乡设“父老”一人,乡直属于县。

    这样全国就组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一级管一级,将所有的人都收入到这个网中。

    中央下达诏令先到达州,然后是县、乡、里,最后达到老百姓的手中。

    唐代对官吏特别的优待,不只分给永业田、职分田,还按品级发工资,那个时候商品经济不算太活跃,还是民以食为天,官吏发工资也是发米,称为“禄米”。

    唐代发工资不是按人头发,而是按职务发,要是你兼任两三个公职,那你就发了,能大捞一笔,老婆孩子的口粮解决了,此外还可以吃吃大餐,泡泡桑拿,但是如果这样你就认为自己就很幸福,那你就错了。

    大错特错。

    有一些人要比你幸福的多,他们一年的工资就能抵得上你一辈子的工资,例如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杨国忠同志,身兼数十个职务,而且个个都是要职,都是其他人打破脑袋要争取的,那一年的工资绝对不菲。

    前些日子看见一个帖子,说偶像人物包拯一年的工资过千万,我猜测杨国忠同志也差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外快油水,杨国忠一年的收入包拯应该是比不上的,为啥?

    毕竟包青天为民请命,一生清廉,两袖清风,那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你要是说包大人有计划外收入,估计包大人的粉丝就能用吐沫星子把你淹死,不要笑,这不是传说(切记:不可尝试)。

    所以在唐代当官是非常合算的,寒门学子一朝登第(科举进士科,别的不好说),成了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辈子勤勤勉勉的干活,少惹事,混个中产地主,然后退休还是没有问题,当然了,愤青,二杆子等极品人物除外。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